管桂梅
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恶。学会感恩,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学校、家庭、社会的需要。有了感恩的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健康、亲切、和谐,生命也必将得到滋润。
担任了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每次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成长情况,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说:“老师,麻烦您在我家孩子身上多费点心吧,我跟他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只要孩子能学习好,我们怎么做都行……”每当听完这些话,我心里就沉甸甸的,很不是滋味。大爱无痕,为了孩子,他们不遗余力地投入精力、人力、财力;但同时也体会到了孩子对这份爱的漠然,品味出了辛勤付出的苦涩。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和殷切的期望,不懂得感恩与回报。
作为班主任,我深切地感受到:帮孩子找回感恩的心,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迫在眉睫。而要培养孩子感恩意识和习惯,最直接最具体的行动,莫过于感恩父母了。于是,我决定和家长一起,帮孩子找回感恩的心,系统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要真正帮孩子找回感恩的心,家庭应该是第一课堂。父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的言谈举止对他人付出或者回报,自己爱的付出为孩子做出知恩感恩的榜样,潜移默化中,孩子就会受到熏陶,受到教育。《妈妈,洗脚》这则公益广告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我尝试对学生进行以下的感恩教育。
一是着手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利用每周一的班会时间,我给学生讲解“乌鸦反哺”、“羊跪乳”的传统故事,引导学生体会:连动物都有感恩、报恩的心,何况是我们人呢?父母的养育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生动的主题班会唤醒了孩子们冷漠的情感,培养了孩子们感恩的意识。
接着对孩子进行亲情熏陶。结合学校开展的大阅读活动,我鼓励孩子回去品读有关亲情描写的文章,同时特别推荐:朱自清的《背影》等,让孩子用心去读,感受那浓浓的亲情,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翻看着孩子们一篇篇饱含真情的读后感,我隐隐感到欣慰:孩子的感恩之情已被激活。
二是将这份情感落实在行动中。
首先,我要求学生做一次亲情观察。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父母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所说的每一句话,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并把观察到的记录在日记本上,写出自己的感受, 在班会上交流, 学生的体会和情感进一步升华。
其次,让学生进行亲情体验。“今天我当家”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真正体会了到做父母的辛苦与不易。同样让学生集体交流,学生在感恩的心进一步升温。
再次,我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许许多多的社会上新近出现的一些感恩的故事,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也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许许多多的陌生人尚之如此,我之如何?孩子们在反思、在成长。
此后,我顺势组织开展用实际行动进行亲情回报活动。我启发学生:时刻怀有感恩之心,从点滴小事做起,父母也会知足了。鼓励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如:帮父母做一次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用点滴小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以实际行动感恩。引导学生感恩父母、亲人、师长、同学做起,进而感恩社会、自然,逐步培养起了孩子们的感恩之心。
我同时在家长中开展“走进孩子世界,学会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一起安排家务”活动。实践了一阶段后,不少学生和家长减少了代沟,消除了隔阂,多了一份沟通、理解和尊重,增进了亲情,彼此感受到了快活、和谐的家庭氛围。
另外我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的交融作用,每每家长到来之前,我便以多种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传达给自己的家长,同时也让家长把自己的心思传递给学生,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沟通了思想,增进了情感。
“帮孩子找回感恩的心”活动开展以来,受到家长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有的学生家长高兴地说:“老师,孩子以前不太懂事,常惹俺生气,没想到最近一下子长大了,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我很激动,很感谢你们”。而从孩子们的“我的心里话”记录本上,我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真的懂事了,长大了,能知恩感恩了。有一个孩子写道:“爸爸、妈妈身上虽然有缺点,但我相信,有再多的缺点的父母永远都是爱自己的儿女的,只要我们要多和父母交流,就一定能感受到他们那浓浓的爱”。读着孩子一段段发自肺腑的心里话,我感动,我欣喜,我一定要把感恩教育活动坚持下去,让心高歌,让爱飞扬。
当然,孩子感恩的心能否真正形成,还有对社会的印象。一个崇尚感恩的社会,一定能使更多的未成年人走向感恩。像我们青岛的“微尘”、 “红丝带”……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感恩”,向世界展示着我们青岛人的形象,从而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连自己的妈妈也不爱,他不会去爱别人,爱家乡的”。对我们的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需要,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孩子做人的支点。我们的思想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要使他们从小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职业的人相处,这是一种更加丰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刻骨铭心”的。
(山东青岛胶南市张家楼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