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强
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糖值并非恒定不变。一天当中的不同时间(如餐前与餐后)或是在非同日的同一时间,血糖往往有一定波动,只是波动幅度不大,血糖曲线相对平缓。这主要依赖于机体具有非常精细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使血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
高血糖是糖尿病的标志以及导致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高血糖的不良作用是以慢性持续和血糖水平波动两种方式体现的。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缺陷,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加之饮食控制不佳、用药方案不合理、治疗依从性差等因素,导致血糖总体水平升高以及血糖波动性增大。表现为全天24小时血糖曲线波动明显,尤其是餐后血糖显著上升;非同日测定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的变异度也显著增加。
血糖波动的危害大于持续高血糖的危害
研究表明,血糖波动参与了糖尿病并发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是引发糖尿病并发症的又一危险致病因素。血浆葡萄糖水平不稳定所引起的生物效应,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危险性的作用远远超过血糖绝对水平的作用。波动性高血糖更易造成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损害。血糖波动越大,慢性并发症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波动性高血糖的危害源于高血糖和波动性两个方面。其中高血糖是个慢性持续的过程,对糖尿病的危害众所周知;波动性指急性血糖升高,对机体是个急性的“应激”事件。目前研究表明,迅速升高餐后血糖可通过对胰岛β细胞的直接毒性,增加内皮细胞通透性,使蛋白质渗出增加,导致微血管病变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导致大血管并发症等。与稳态高血糖相比,血糖波动更易损伤内皮细胞,引起氧化应激反应。特别对老年人来说,血糖波动大还会促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病发生率与死亡率。因此,糖尿病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加强血糖监测,在控制好血糖的同时,有效降低血糖波动性,尽力保持血糖相对稳定,防止因血糖波动引起的氧化应激和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血糖波动常见三大危害
对胰岛β细胞的毒害 研究表明,低血糖和高血糖都能诱导体外培养的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使胰岛素分泌下降,加重病情。胰腺中的胰岛细胞是人体内唯一分泌胰岛素的重要组织。研究表明;胰岛功能丧失是导致血糖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胰岛细胞一旦衰竭死亡,将很难修复再生,它的分泌胰岛素功能也会相应丧失。胰岛功能日渐衰竭将导致血糖很难控制。
对血管的损害 研究发现,快速降低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培养基中的血糖浓度,足以引起细胞皱缩以及与DNA片段有关的胞核浓聚,并使细胞丧失功能。基础研究证实:血糖波动性升高,能加速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促进血管并发症发生与发展。临床研究证实:血糖反复波动,在治疗过程中容易频繁发生低血糖,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及死亡率。
对肌肉的影响 骨骼肌是体内葡萄糖处理的主要靶位之一,葡萄糖在骨骼肌中的转运受损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作为胰岛素信号转导中的关键酶,在调节糖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高糖能抑制实验大鼠骨骼骨细胞的葡萄糖转运活动,削弱磷脂酰肌醇3激酶基因的转录与表达。若刺激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波动,上述活动将显著降低,且与波动频繁呈正相关。
(摘自《糖尿病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