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仕武 张丽娜
[摘要]《大武汉》热爱人文地理、立足人文地理,每一期站在城市厚实的掌心里,触摸城市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掌纹和肌理,这种感受下的城市,这样采写出的文章,字里行间全是对城市的一片殷殷真情。这时的城市,不再是物化的都市,而是人化的血脉。
[关键词]城市杂志要义解析
“《大武汉》这样区域性的刊物,反映的对象是城市。一个城市,首先要把它当作一个生命体去认识、塑造和装点。《大武汉》要把城市当作人、当作朋友。我们的编辑要熟悉这个城市,了解这个城市,热爱这个城市,接近这个城市,有反映这个城市的欲望和冲动。否则,冷冰冰的,就肯定办不好杂志。贴近这个城市,像对待朋友一样,为他们出谋划策,反映他的方方面面。比如这个朋友的外观、品质、表情,甚至想象力。作为一个人,就会有失落,有悲伤,有喜悦。总而言之,把城市当作人,着眼点就完全不一样。”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江作苏这番话,道出了城市杂志的要义,为城市杂志如何办出风采指明了道路。
作为武汉市的第一份城市杂志,《大武汉》是如何在办刊过程中着力体现这8个字的精髓呢?
这里,不得不提出《大武汉》魂牵梦萦的一个情结——城市地理情结。“城市地理”是近年来一个比较时髦的名词,许多媒体都开设过诸如此类的栏目。对《大武汉》而言,“城市地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绝不仅仅是从地理方位上去关注城市,而是更侧重于“人文地理”的范畴。
著名作家张承志曾在《人文地理概念之下的方法论思考》中写道:“所谓人文地理,它正在等着你的描述和参悟,等着它养育的儿女为自己发言。它就是你习以为常的故乡,你饱尝艰辛的亲人,你对之感情深重的大地山河,你的祖国和世界。”“人文地理”正是“待城如人”的一种极好的表达方式。《大武汉》热爱人文地理、立足人文地理,每一期站在城市厚实的掌心里,触摸城市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掌纹和肌理,这种感受下的城市,这样采写出的文章,字里行间全是对城市的一片殷殷真情。这时的城市,不再是物化的都市,而是人化的血脉。
具体而言,“人文地理”在《大武汉》中有这样三种具体操作方式:
一、记录,有责任地记录
《大武汉》不是社会学家,不是城市规划师,更不是评论家,但是,《大武汉》很愿意当一个城市变迁历程中的记录者。一个有责任心的记录者。我们的记录,大致分为几种类型——
1人物志。
人文地理中,人永远是重要的一部分。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是由无数有温度的人组成的。没有人,城何以为城?只会成为一个空壳,一堆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所以,人文地理的首要任务,是记录城市丛林中各种有特色的人物,他们的悲欣,他们的执著,他们的种种生存状态,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展现城市的斑斓色彩。
“坊间”一直是重要栏目,发掘并记录武汉坊间那些拥有草根力量的小人物,他们的精神力量,往往能在尘埃中也开出繁花。
“达人”,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坊间”。“达人”旨在寻找时代前沿的城市时尚弄潮儿,他们是城市的先锋力量。是城市最新锐最有活力的人群。在他们身上。你感触到的是城市最紧张的心跳,最强劲的脉搏。
“宠儿”。本来只是一个用美图展现美人的栏目,仅仅用来满足读者的视角享受。然而,我们不仅仅满足于美的愉悦,还尽可能发掘有关注度的城市新闻人物,用照片展现他们公众光环下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这样的“宠儿”。便比一个简单的美人更有记录的意义。
2地方志。
地方志。是指记述特定时空内某个地域范围内一方面或各个方面情况的资料性文献,属于史学范畴。各个城市都有方志馆,写地方志是他们的工作。
《大武汉》的“地方志”不是要和方志馆抢活干,而是指用书写地方志的责任感。去发掘并记录城市的变迁。记录那些值得记录的事。
目前的“城市发现”栏目,是一档典型的“地方志”。栏目名中的关键词是“发现”二字。可见这是一个动态的栏目,而非静态的史料堆砌,侧重在宏阔的背景下记录当下。
2008年年末,“城市发现”推出了一组专题策划——“即将消失的老营生”。这无疑是一种特殊的地方志。炸米泡、磨剪子、转糖、剃头……即将在武汉消逝的老手艺、老行当跃然纸上。饱含年轮的图片,简洁深情的文字,令人回味的细节,加上“消失指数、传承指数、技术指数、赚钱指数”,该栏目俨然成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不仅有阅读价值,更有收藏价值。
3影像志。
如今的读图时代,影像已成为人们记录时代的重要手段。拍照,不仅仅是摄影记者的专利,普通百姓只要有一部相机,就能记录下他眼中值得记录的人物、风景、细节、故事。
《大武汉》的“影像”栏目,是一个用镜头记录城市的乐园。这里,不论是摄影专家、摄影发烧友,还是刚涉足摄影领域的新人,都可以用他们的快门,呈现一个别具一格的武汉。城市大小事,市井众生相,花开花谢,云卷云舒,城市的天空下,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镜头,背后是那个手握相机的人对这座城市浓得化不开的爱。
4浮城绘。
以两个星期为一个周期,盘点一下这座城里发生的市井趣闻,本来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但《大武汉》还不满足于此,用一张充满意趣的漫画,把这些真实的故事手绘其中,在具体的城市背景前,让人们工作、生活、对话……红尘世事,纷纷攘攘,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一幅活色生香的浮世绘呼之欲出,我们称之为“浮城绘”。
这张热热闹闹的“浮城绘”,给读者一种完整的“城”的感觉。有了它,整座城市站立了起来。有了呼吸。有了思维,就像其中市井故事的主人公。
二、探究,有根柢地探究
比记录更深一层的,是对问题或话题的探究。
《大武汉》的头条,便是探究有关注度的话题。然而,在选取这些话题的时候,除了关注度,还必须具备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必须有根,而这根柢,是指有一个实在的城市地理坐标作为落脚点。
2008年《大武汉》的几期头条,无一不是从城市地理位置的某个立足点出发,对城市的某方面现状进行探究、梳理、寻访、比较、追问、想象。这是一种比记录更有深度的城市地理,带有一种研究的味道,所以才能激起读者对城市更深层次的兴趣与反思,承载起了这本杂志对这座城市的观照。
2008年10月31日,武汉美术馆结束了22年来居无定所的生活,入驻修葺一新的优秀历史建筑——金城银行大楼。武汉,又多了一个文化新地标。这件武汉文化史上的盛事,《大武汉》并没有就事论事,而是以武汉美术馆这个新地标作为出发点,展示了一批武汉新文化地标的现状,并将它们的过往加以
梳理,最后把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进行比较,摆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由此可见,《大武汉》不仅要做城市焦点话题,更要让这些话题有一个具象的载体,它不是一个好看却空洞的手势,而是一只伸展的实实在在的手掌,也许硬朗,也许绵软,但绝对有掌纹,有血脉,能抚摸,能把握。这样的探究、梳理、寻访、比较、追问、想象,因为有根,所以有情。
三、服务,有关怀地服务
“待城如人”的情怀不仅渗透在记录与探究的字里行间,也体现于服务性栏目的细枝末节。《大武汉》的诸多服务性栏目中,都能体现出一种细节的关怀。
1手绘地图。
地图,是一种最简单的帮人寻找地点的工具。在城市杂志中。如果运用好了这种工具,可以让“城市地理”的呈现更具体、更直观、更生动,也能让读者接受到的服务和信息真正地落地。
《大武汉》有一个栏目索性就叫“地图”,以地图为主要表现方式,把需要告知读者的信息加以展现。当然,此地图非专业地图。而是趣味的手绘地图,图上除了方位性的指引,更多是侧重趣味,在不影响服务的前提下,图画可以适度夸张。
其实,这种手绘地图早已有之。最初是在国外一些人气很旺的旅游景点,有的小商贩为了吸引游人。便把当地或者某个区域内的特色小店画在一张纸上。街区、道路、商埠、景点一一用漫画呈现。这种手绘地图追求的就是粗实夸张却个性十足的效果,它不能取代严格意义上的地图,但这种有个性的服务,成了许多旅游景区的特色,种种手绘地图,甚至成为许多“驴友”的收藏品。
2美食地图。
美食地图绝对是各种手绘地图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到目前为止,《大武汉》的美食地图也是各种手绘地图中规模最庞大、坚持时间最长的一类。自从2008年3月《大武汉》推出“绝对手册”之后,美食地图就渗透在每份手册的各个角度。
绝对手册中最有口碑的栏目,是“吃喝行动”与“幺子角落”。“吃喝行动”侧重的是大馆子,“幺子角落”侧重的是小摊子,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每个摊馆的文字旁都不忘配一张翔实的手绘地图。
其实,这种美食地图,几年前便在网络中流行开来,时尚界称之为“FB地图”,热爱生活的圈中人人手一册,以便按图索骥。如果有心人把它们一期一期拼在一起,就成为一幅极具特色的大武汉美食地图。成为城市饮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
城市杂志是近些年来大都市的新事物。有人这样对城市杂志做定义:“关注城市、关注生活、关注消费,重视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变迁,潮流更替,做、城市事件的第三落点。抛弃时尚杂志的粗制滥造的选题概念,提供对目标群体的实用资讯,不媚俗,有个性,加大对大众流行文化的批判与梳理。”
目前,中国的城市杂志主要分三种:
一是以都市生活方式和消费时尚话题为主题的,比如《城市画报》,将资讯、时尚、新闻与娱乐结合,注重“私人感受的发掘与镂刻”,全方位地展现城市话题,捕捉城市青年的生活状态以及生活方式的趋向,建立属于他们的新的生活意识形态。
二是以《纽约客》和《TIME OUT》的杂交身份登场的《名牌世界·乐》,试图将文化品质与实用消费指导相结合,将目标群体锁定于城市新兴中产阶层,通过专栏作家的专业评论水准把玩城市的饮食、休闲、时尚、夜生活、音乐、电影等流行文化,关注城市人群的趣味消费,充当城市生活的风向标。
三是广州、重庆的《LOOK YELLOW PAGE》城市连锁杂志,立足城市黄页。由国内统一主刊带动当地城市副刊,主刊以全球视野为特征,反映全球城市的种种话题,各地城市刊则着重表现当地特点和经济生活。
还在成长初期中的《大武汉》,既有《城市画报》的意识形态,也有《名牌世界·乐》的消费服务,但更多的还是属于自己的人文地理特色——在城市地理的基础上,记录城市,探究城市,展现城市悲欢,服务城市人群。
要充分体现这些特色,必须做到对城市充满爱意,“就像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样,以武汉这个朋友,为之高兴、为之叹息,甚至为之忧伤,有时还为他打抱不平。这样才是真朋友。”在创刊两年多的今天,《大武汉》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品牌与口碑。在城市杂志这一新领域中,我们和大武汉一同呼吸,一同进取,我们热爱她,敬畏她,为她执著,为她奔波,为她留下不老的记忆,为她描画最美的蓝图。如今,《大武汉》以大武汉为傲,相信不久的未来,大武汉一定会以《大武汉》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