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论速览

2009-05-27 01:12
新闻前哨 2009年5期
关键词:民生人群

提高引导能力

把握三个“第一”

裘新在2009年第1期《上海新闻研究》中撰文说,非常时期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更加着力在典型报道上、在思想引领上、在品牌创新上下功夫,做到——

1及时卡位“第一时间”,聚焦典型报道。

第一时间反映中央和市委重要意图,尤其是头版,假如脱离了当前的中心工作,那怕是正确的话,也是落后于形势的无用话。

及时。是有效引导舆论的要求。有效引导舆论,必须有识别“风起于青萍之末”的预测力和敏锐性。要善于见微知著、听风识雨。“及时”,既是新闻规律,更是政治规律。

及时,也是改进典型报道的要义。非常时期,克难奋进、逆风飞扬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办法,尤为领导关注、社会所需。

2准确掌握“第一解释”,加强思想引领。

解释权是传媒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能力。在当前多元化、多样化、多变化、多选择性的社会中,人们需要权威的分析、判断和解释。媒体所提供的解释显得尤其重要。

“遇有大事看党报”。区别于其他媒体,读者对党报的差异化关注,往往聚焦于“大事”。所谓“大事”。主要指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重大宣示、重大新闻、重大形势。党报的职责和优势。正在于对“大事”的解读、解题、解疑、解析。

3鲜明打造“第一品牌”,推进栏目创新。

鲜明,首先是言要及义,要有鲜明主题,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真道理。

鲜明,要有针对性。针对干部群众的现实思想状况进行引导,针对当前发展中的倾向性问题进行辨析,针对被表象掩盖着的本质进行解析,针对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进行解释。

鲜明,应是鲜明主题与鲜活表达的统一。要改进文风,提倡别开生面,对接群众话语。要善于发现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新鲜事迹、新鲜人物,表达上开辟新角度、新切面,让思想主题更具贴近性。老栏目要有新面貌。新栏目要有再设计,长久葆有鲜明特色。

警惕“一边倒”的报道偏向

李良荣、赵智敏在2009年第2期《新闻爱好者》中撰文说,近年来,我国社会的整体人群出现了急剧分化的趋势,媒体对于不同阶层生活画面反映出现扭曲,其表现和危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对强势阶层报道的圣像化。

在传媒日益商业化运作的今天,媒介越来越多地趋向于把精力放在对富人和精英的报道上。因为已经走向市场的媒体必须尽可能多地吸引受众眼球,借此获得最大量的商业利润。同时,对于财富、成功和美貌的向往与追逐则是当下众多国人的共同心理。在以上商业原则的支配下,便出现了不惜版面、时段过多地渲染此类人群的超出常人的价值观念、利益需求、思想感情、生活方式,而对于他们艰苦创业历程的孜孜求索、崇高理想的不断塑造等更可以激人奋进的内容却视而不见。

2对困难人群报道的悲剧化。

部分关注困难群体的媒体的一些报道也出现严重的取舍偏见:新闻报道主题的悲剧化。进城男民工们让人胆寒的讨薪,生活无着的打工女被强逼卖淫,诸如此类足以震撼眼球的媒体报道只能集中反映一个主题:在现实状况下困难人群的悲剧命运。其实,困难人群生存现状也呈现出多元的态势,可能有悲剧,但更多的不是悲剧。如果媒体把对困难群体的关注点仅仅集中在那些具有强烈矛盾冲突的一小部分人身上的小部分颇有冲击力的偏激事件上,则其对现实的反映无疑是失衡的。

3对普通人群报道的丑化。

在对普通人群进行报道时,媒体也似乎形成一个惯式:从寻常要素中极力挖掘出富有戏剧化的因子来制造噱头,吸引眼球,如对于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的报道,对于这一有着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的未来中国栋梁群体的正面报道并不多,对他们的报道却往往通过自杀、性、精神病、贫困、犯罪等矛盾冲突异常剧烈的事件来显现。如此的报道在媒体上比比皆是,而积年累月的此种报道使公众形成了对这一群体的错觉:他们没有社会责任感,正在走向堕落。

“一边倒”的报道,使得媒体报道所制造的社会幻像遮蔽了实际存在的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样不仅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也误导了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

电视民生新闻遭遇瓶颈

谢耘耕、李文超在2009年第1期《南方电视学刊》撰文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发展遭遇到瓶颈。表现在:

1同质化现象极其严重。

每天17:30-22:30这个时段,南京观众可以在电视上看到共计20档的自制新闻栏目,这些自制新闻以民生新闻作为主要的表现内容。在受众定位、节目形态、内容,以及节目的编排上都非常相似。

2节目的质量不高、品质趋向低俗。为了创造较高的收视率,很多民生新闻记者在选择报道题材时,眼盯住那些鸡鸣狗盗、打架骂街等并不具备新闻价值的市井新闻上,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民生新闻类节目新闻内容的庸俗化。

3报道缺乏深度和人文关怀。一位主持人曾说,在南京,一个老太太不小心摔倒,跌掉了一颗牙,等她抬起头来会发现有5台摄像机对着她。这话虽然夸张了一些,却深刻地揭示出现今我国民生新闻放大热闹的不良价值取向。

4受众群层次较低、影响力下降。有数据显示,《南京零距离》等节目的收视群体中,中老年观众和低收入人群占据了一半以上;温州市对方言播报新闻节目进行调查。发现对该类节目最叫好的是70岁以上的老人。民生新闻的受众层次过低,必然对广告收入产生影响。

5舆论监嚣过程中产生角色越位,侵入百姓隐私。一些民生新闻节目为了迎合一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将表现民众日常生活的民生新闻变成窥伺他人隐私的节目,将电视媒体变成都市逸闻趣事集散地。。这种强行侵入百姓隐私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

民生新闻节目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自我,不断改进报道内容和形式,着力提升民生新闻的品格、权威性和公信力,才能使这股电视“民生潮”更长久。

猜你喜欢
民生人群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你属于中风高危人群吗?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财富焦虑人群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为特定人群研发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