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晨 刘 卉
现在,人们选择电视节目十分挑剔,电视收视市场上不是货比三家,而是货比几十家。因此,任何电视媒体,无论规模大小,必须坚持节目创新,才能争得生存空间。
人本化的回归
电视台越来越重视收视率,AC尼尔森和央视索福瑞的生意特别红火。收视率——数字面前人人平等:令电视人喜悦。令电视人胆寒。各家电视媒体,通过有奖征集线索、有奖收视、有奖收听、新闻反馈、短信评论、现场连线等各种方式,加强节目与受众的心理联系和感情沟通。
以人为本,百姓第一。在新闻报道内容上兴起了关注现实生活的民生新闻热潮。报道百姓身边的事,为百姓说话。武汉电视台《百姓连线》就是一档民生新闻节目。老百姓在关注什么?想什么?有哪些疑惑?民生新闻总能快捷地、客观地、公正地反映出来。有的得到了解决,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有的暂时得不到解决,也给了老百姓一个宣泄感情和表达意见的机会。尤其是那些让平民做主角,以平民视角进行报道,由工作角度转变为生活角度,关注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成为观众最感亲切、最易接受的报道,实现了人本化回归。
新闻“说什么”很重要。但是,随着新闻资源共享性不断提高,“怎么说”更能凸显媒体主体意识。
现在说新闻都讲究故事性,有人物,有情节,注重描述。像说相声,有包袱;像讲故事,有悬念;像戏剧,有冲突,有高潮,有结局。几乎把所有文学因素都囊括进来。这样的“怎么说”。要求创作者的视角、见解、构思、感受以及表达形式要新颖、富有想象力,表现出创作个性。另一方面,它要求主持人要有独具特色的主持风格,要有个人魅力。通过创新新闻表达方式把新闻内容表述好,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
时政新闻是新闻报道的核心部分。在时政新闻改革中,形式的创新也十分重要。例如,武汉电视台在《武汉“十一五”规划解读》系列报道中,用了关键词、关键词解读、重点内容字幕提示、解读词等形式,对“十一五”规划进行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解读,避免了枯燥无味的数字堆积。这是时政新闻创新的另一种模式。
语言要有个性
语言创优直接关系到节目创优。优秀的电视节目是视听结合,声画并茂,有冲击力,有感染力,充分发挥形象的电视语言的作用。所谓形象的电视语言,包括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优秀的电视记者用镜头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故事的细节,透过细节反映事物的本质或真相,发现美。
声音语言在电视节目中运用十分普遍,并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汶川大地震,温总理数次进汶川。这些新闻不光是题材重大,节目做得成功之处在于大量运用了温总理的现场同期声。温总理与灾民、与被压在废墟下的孩子讲话,十分可敬可亲,令人为之动容。再有,新闻调查节目,为了反映事件真相,运用各种拍摄手段大量采录同期声和现场画面,让当事人在公开场合有一种说法,在非公开场合有另一种说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仅易于让观众看清事件真相,而且用形象的电视语言进行评论,效果极其明显。
节目优化编排
节目编排讲究科学,客观上要符合受众收听收视习惯,争取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主观上又要突出媒体的办台理念,主动争取观众的认同,两者相辅相成。近几年来,全国广播电视节目编排变化快,变化大。如中央台新闻频道开播3年,4次调整节目。可见,节目编排对媒体的意义有多么大。
电视节目编排历来大台有大台的规范,小台有小台的准则。中央台、省上星台强调新闻传播散点化,实施的是全面出击的战略战术。他们通常把一个小时的新闻节目按类分成四五段,中间用广告隔开。每段节目预告包含以下各段有吸引力的新闻概要,形成节节有悬念,在长达一个小时的节目里,有让观众欲罢不能的感觉。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去年全新改版,加强了直播力度。增加了信息含量。早晚黄金时段重拳打造“新面孔”(《朝闻天下》、《360度》、《防务新观察》),频道整体调整重新编排“老面孔”(《媒体广场》、《新闻会客厅》),就是意在打造中国电视新闻第一品牌。
地方台在人力物力和资源上无法与中央台、省上星台比较。我们要扩大自己新闻的影响力,必须在内容上打本土化、亲和力这张牌,在节目编排形式上采用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重点突破的战略战术。武汉电视台的新闻类三个栏目《武汉新闻》、《百姓连线》和《都市写真》首播都集中在中央台《新闻联播》前后一至半个小时里,并且在多个频道重播,另外还有《整点播报》在多个时间段整点出击,起到了很好的收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