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与法律监督之关系

2009-05-27 01:12陈兰芬
新闻前哨 2009年5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新闻媒体问责

陈兰芬

[摘要]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环境中,舆论监督与法律监督在追求公平正义的目的上是一致的,但由于新闻调查和开庭审判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活动,二者在看问题的角度和遵循的原则上,都存在着重大差别。对此,新闻和法律界需要加强沟通与相互协调,把舆论监督与法律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充分发挥出民主与法制监督的强大威力。

[关键词]舆论监督法律监督关系结合

舆论监督离不开法律支持

随着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在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历史时期,新闻舆论监督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新的问题。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呼吁:舆论监督需要法律或者行政制度的坚定支持,才能真正发挥监督和制约作用。

1舆论监督的作用。

舆论,是一种事实或意见通过公共论坛的传播与流动并被广泛接受的状态。它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与其他的监督形式相比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给不法者造成一种舆论压力,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有效地扼制腐败、防止权力的滥用。

当一个公民或新闻媒体发现政府机构或官员有贪污、腐败、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时,他可以将之揭露于众,并加以谴责,以期引起公众对这些行为的注意。如果被揭露的行为的确是违背当时当地的法律规定或社会公德的,可以推知,公众会对这种行为加以反对。多数公众的反对构成一种舆论压力。这种力量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发挥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作用。

a)通过选举机制发挥作用。由于在一个民主社会里一届政府和官员的命运最终决定于选民在投票时的评价,而这种揭露和批评自然影响选民对他们的评价,所以这种舆论压力可以对权力滥用起到一定的制约、威慑和遏止的作用。

b)启动公共权力内部的监督机制。现实生活中,某一公共机构之所以会对另一机构行使监督与制约的法定职责,乃是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所为。这种调查往往也得益于新闻记者和公民个人所揭露出的信息,它们由此可以对被揭露者启动法定的调查程序,行使强制性的调查权力。

c)维持和促进政府机构及其官员的自律意识。官员的自律意识不仅有赖于有效的法律和道德教育,而且有赖于外部的制约力量,其中包括社会舆论所形成的民意。因此,舆论监督,是国家政治监督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当中,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正逐步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近日从《人民网》获悉,广州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获广州市委市政府批准,并于今年4月1日起施行。“责令公开道歉”被作为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方式之一写入《办法》当中,这在国内还是一个创举。

自2003年非典事件以来,官员问责已经常态化。当发生影响较太的安全生产事故、食品安全等问题时,通常都有官员公开承担责任。近年来,各地也陆续出台有关领导干部问责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使之制度化。比如,深圳2005年出台了《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广州市的花都等区此前也自行制订了相关问责办法。

在全国范围来看,广州制订官员问责办法并不算早,但广州在制定过程中结合了目前官员问责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制度改良,因此显得亮点颇多。比如“责令公开道歉”被写入《办法》,作为一条制度固定下来;新闻媒体曝光的材料也能作为问责线索;等等。

2法律监督的使命。

法律监督,它是指专门的国家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运用法律规定的手段对法律实施情况进行监察督促并能产生法定效力的活动。现实生活中,法律监督几乎无所不在。我国目前的法律监督主要是宪法监督和普通法律监督两种形式。几十年来,它对保证社会稳定和正常运行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从严格意义上讲,法律监督就是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它们构成法律监督体系。人大作为权力机关对政府的执法和准立法活动进行监督。既对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适用权力机关所颁布的法律进行监督,又对司法机关具有法律效力的司法解释或判例进行监督,还对宪法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有权对一切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予以撤销等。并通过行使立法权、选举权、罢免权、审议权、质询权、弹劾权、检查权等来实现法律监督效力。

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是在人大监督下的专门法律监督,主要是通过司法手段和司法强制力来监督国家工作人员和全体公民严格执行国家法律,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行使的主要是侦查权、逮捕权、起诉权、拘留权等。可见人大的法律监督带有立法权延伸的性质,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则带有司法权延伸的性质,二者相辅相成,既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割裂。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在司法活动中是专司司法监督。

法律监督的三大职责有:一是以司法活动为脉络的旨在维护司法公正的纵向的司法监督;二是以监督制约行政权等公权为主的特殊主体——公职人员(国家工作人员)犯罪的监督;三是监督公民守法为主的一般主体刑事犯罪的监督,以此来确保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这实际上就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重点和目标。

3权力滥用期待监督与制约。

人们希望通过新闻媒体等公共论坛公开揭露权力滥用现象,在社会形成一种不利于所批评的现象的舆论压力,促使当事人有所觉悟或者有关职能机关采取措施,以达到监督和制约的目的。党和政府高层领导也倡导舆论监督。3月5日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自觉接受社会各个方面的监督”的表述,显然也将舆论监督囊括在内。

随着我国民主进程的加快,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在推动舆论监督方面。确实有了很大进步和突破:今年初,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公开请新闻媒体提供报道,尤其是要提供“负面的报道”,受到社会称赞。然而,真正的舆论监督是一种法治基础上的舆论监督,应该是来自制度本身的动力。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制定有关保障媒体权利的法规。

1999年以来,珠海市根据国情和新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创新新闻舆论监督体系,探索新的运行机制,形成了地方政府支持、规章制度支撑、媒体联动的多层次新闻舆论监督开放体系,有效地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进了政府的勤政、廉政建设。对此,社会各界认为,珠海创建的新闻舆论监督体系有二个创新:一是出台了“珠海市新闻舆论监督采访和报道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了新闻舆论监督的重点。该条例还针对以往新闻舆论监督采访难、刊播难等问题,制定了破除这些制约因素的具体条文,规定全市党政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事业单位等,除涉及国家安全、机要和保密工作外,都必须接受新闻舆论监督;

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在被调查采访时,不得拒绝、抵制、隐瞒;条例还特别规定,批评性报道刊播前,任何被批评对象不得要求审稿;二是成立新闻舆论监督特别报道组,借助政府的力量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和权威。

为做好这项工作,珠海专门从市内主要新闻媒体抽调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记者成立了珠海市新闻舆论监督特别报道组,由政府直接领导,使之得以冲破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常常遭遇到的各种干扰和羁绊,同时通过特别报道组这一载体,对确定的典型题材整体策划,形成了报纸、电视、电台的整体合力。这种媒体联动的优势,有效地突破了单一媒体覆盖受众的局限性,使典型报道很容易就家喻户晓。充分发挥了新闻舆论监督的穿透力、威慑力和影响力。为舆论监督提供法制保障

全国两会期间。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易敏利以人大代表的名义提出“舆论监督需要法制支持”的观点,引起与会代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他认为,真正意义的舆论监督,是一种法治基础上的舆论监督,应该源于制度本身的动力,而不能仅仅依靠领导干部的开明和自觉。为此,根据当前中国国情,他建议分三步为舆论监督提供法制保障:第一步,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由中央政府制定出台相关的行政规定,在现行法律许可范围内,保障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个人的权利。要求各级政府扩大透明度,接受舆论监督;第二步,就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新闻工作的相关法律责任等,制定相关的具体法律。以规范行业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保障新闻监督顺利实施;第三步,展开对新闻媒体民间化问题、新闻自由原则、舆论监督主体和监督对象等问题的研究,在条件成熟情况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闻法律法规,从而体现现代法治国家对舆论监督的常规化制度性安排。

其实,尽快为舆论监督提供法制支持的建议,一直以来都是两会的热门议题。舆论监督对于社会以及政府的促进作用已不言而喻,但由于缺乏法制化保障,现实中许多舆论监督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媒体服务公共利益往往难以如愿。易敏利指出,“从2006年的重庆市‘彭水诗案。到今年1月因一篇报道涉及辽宁省西丰县县委书记,导致该县警察千里到京传拘记者的事件,一些人利用名誉侵权对抗舆论监督的行为呈现蔓延之势。

权力离不开制度的规制。行政权力如是,媒体报道权亦如是。若说我们曾经错愕地目睹“西丰警察千里进京抓记者”之公权滥用,那么我们同样也曾痛切地看到一出出自编自导“纸馅包子”假新闻之滥觞。在此,法治社会应有权责对等的原则分明提示我们,只有通过法律的细化,才可能真正落实舆论监督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十七大报告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今年新修订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则》中,新增了“省政府及各部门要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的规定,并通过建立“每日要情报告制度”以及将舆论监督列为“行政问责”的依据。使舆论监督具有了某种程度制度化的趋向。为舆论监督提供法制保障,已是众望所归。

综上所述,充分运用新闻舆论监督与法律监督的合力,从制度上切实保障新闻自由,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揭露违法犯罪行为、监督公民和公职人员依法办事上的巨大作用。新闻舆论监督。应当从制度上切实保障新闻媒体在揭露违法犯罪行为、监督公民和公职人员依法办事上的巨大舆论作用。与此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使权力机关对其他国家机关的法律监督经常化、制度化,从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所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新闻媒体问责
让事故问责生威
监督执纪问责如何“备豫不虞”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滥问责”的6幅画像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对“数字脱贫”要问责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