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力·传播力·实践力 等

2009-05-27 06:16董小玉王乃考
新闻界 2009年2期
关键词:流动图书图书馆

董小玉 王乃考 等

摘要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大学生们如何认识“传播学”,如何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本文通过对话,探讨了传播学就在我们身边,教育传播的意义;大学生提高传媒接受能力与传播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思考传播实践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当今,人们要通过社会信息的传递来了解、认识和接触社会,也就是要通过“传播”来了解、认识和接触世界。传播学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兴起,直到今天它还是世界上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传播学和诸多学科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相互渗透;传播学的触角广泛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普遍使用,影响深邃。但是作为一门学科,没有接触或者初次接触它的人,总是会提出许多疑问,到底什么是传播学,它会给我们大学生发展有什么启发……带着这些问题,本文笔者进行了一次对话式探讨。

王乃考:董教授,现代社会传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一些大学生对传播学没有接触过,对传播学到底是做什么的不是很清楚,所以希望通过探讨多了解一些传播学的知识与作用。

董小玉:通俗地说,传播学所关注的问题,就发生在我们生活周围:和别人聊天,收听广播,阅读报纸,收看电视,在网上冲浪以及工作人员在收发文件,红灯、绿灯等各种信号,花花绿绿的各种标语、广告等,一句话,传播无处不在。从历史上看,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传播史。人类最初的交流始于口语传播,而后又有了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等。传播学从这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中抽象出来+研究其传播来源、传播方式、传播对象、传播结构、传播功能,认识各种传播中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的关系,以指导人们找到较好地实现传播效果的策略、方式与技巧。

王乃考:看来我们生活中的确离不开传播学呀。听说董教授还在探索教育传播问题,主持《大学生媒体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等课题,你能简单地谈一谈传媒教育的问题吗?

董小玉:说起传播,人们往往只想到新闻传播,其实教育传播也是个大传播。教育传播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有学校(包括办学机构、办学理念、传播教育者与接受者等等),以及家长、社会等。这些共同建构了一个庞大的教育传播磁场,其中的各种因素对学生的身心或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着影响。当然,课堂“小教育”映射着社会“大教育”,二者都要追求传播效果,争取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理顺各个传播环节,要善于分析受传者(学生)的知识与心理结构,要善于优化传播环境。总之教育传播是一个重要的话题,需要了解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的革命,教育传播的过程和模式,教育传播的通道与媒体,教育传播中师生的和谐关系、教育传播的有效效果。

我们学院有一句口号,即“新闻传媒,活力无限”,从事传媒教育与研究,始终与“新”字打交道,新的信息、新的思想、新的事件、新的人物、新的精神等等,这个“新”字让你充满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这个“新”字让你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需要不停观察、阅读、思考、吸收、写作,否则就要被时代所淘汰!

王乃考:是的,当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不论是哪个专业的大学都需要培养“接受传播”与“传播”的能力。你觉得“传播学”给当代大学生活有什么启发?

董小玉:可以从几种角度来看,如在人际交往这个层面看,大学生就是要学会理顺人际传播的各个环节,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在群体传播中。要适应主流文化,对一些问题冷静审视而不盲目从众;在组织传播中,善于服从和参与管理,要摸索和学习一些组织传播的策略和技巧;在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面前,大学生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学会合理使用媒介,而不是被媒介所奴役。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就是要通过传播力推进和谐力。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学好各项知识,锻炼适合于自己专业的能力,也要求你们学会和教师、和社会打好交道,也就是说,要通过传播力提升发展力。

王乃考:提到大学生的发展问题,我们特别关注现在的就业形势。社会普遍认为,现在的大学生“纸上谈兵”,社会实践少,缺乏工作经验。你是如何看待这个社会问题呢?

董小玉:去年暑假我在重庆、北京、广西等地考察媒介发展问题,其间,接触了一些企业和政府人士。在他们的口中,我发现他们对大学生的评价,表面上是抱怨大学生经验不足,实际上是担心大学生不能给他们的企业与部门做贡献。他们不是不看中大学生的理论水平,而是渴望那种有足够的理论、并能迅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大学生。那些脑子里面没有多少理论知识、没有形成专业思维能力的“大学生”,与没有读过大学的一般劳动者有什么区别呢?大学期间,一方面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参与实践,在高理论性与强实践性上下功夫。现在教育部提倡大学生至少参与实践、实习、实训一年,这也是鼓励与倡导大学生要有实践动手能力,不能做空谈的理论家、脱离现实的幻想家。

王乃考:现在好多大学生很迷茫,积累工作经验没时间、没地方,学习理论知识也没有了兴趣,看来还是要进一步审视大学生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媒介在报道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候需要形成正确的导向,不要一味地强调“工作经验”,也需要有发展的眼光,注重应聘大学生的潜在素质、人文素养以及专业能力的挖掘。现在社会也在讨论“通才”与“专才”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呢?

董小玉:专才有专才的优势,通才有通才的好处。术业有专攻,业不精,就会失去核心竞争力;任何学问都不是孤立的,多个学科共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二者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但是,不论是你学习什么,寻求什么样的途径发展自己,每个人都不要忘记培养自己的思考力。思考力就是大家所说的智慧,有了智慧,多种知识都会在你那里运用自如。有了思考力,你就会创造性地领悟理论,就会又好又快地把理论运用于实践,让知识在实践中开花结果。

王乃考:听毕业生说,我们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常常被别的专业学生“抢饭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董小玉:经营自己也犹如经营品牌,要不被别人“抢饭碗”,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学习和掌握别人“不可替代”的东西。以前人们总是认为“新闻无学”,这无异于新闻学迷失了自己的专业核心竞争力,所以,以前媒介工作似乎是“谁都可以干”,但是,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国媒介竞争的加剧,新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必将会日益凸现。新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新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在于学生经过知识积累与专业训练,具备其它专业学生不可替代的知识、素质、能力、精神,包括新闻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王乃考:我想你的这个提法会给我们新闻专业学生以启发。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人们在享受着信息便捷的同时,也在承受着信息压力的苦恼,你如何看待大学生们

提出的“不知情权”呢?

董小玉:所谓“信息爆炸”是指随着媒体的迅猛发展,每时每刻信息都保持着剧增的状况或趋势。这似乎给我们带来了更多接触和利用信息的机会,可是,它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无形的压力。所以,人们有时候会产生“信息恐惧症”,害怕电话铃响,害怕电子邮件中的“垃圾邮件”,害怕广播电视中频繁的无聊广告。所以,有人提出“不知情权”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们一定要学会合理、有效地使用信息,作信息的“主人”,而不是做信息的“奴隶”。

王乃考:那么,董教授平时是怎么获取信息的呢?

董小玉:首先要读好专业理论书籍和几本专业杂志,既要掌握基础理论,又要了解前沿理论;其次,多看看电视,多听听广播,这里有新的信息、新的动向、新的观点;第三,浏览几份国家大报和地方报纸,把它们和广播、电视上的新闻报道进行比较,看看不同媒介对信息的报道差异;第四,多到网上冲浪,在那里了解最新信息,整合信息,以提高自己辨别信息的能力;第五。和志趣相同与不相同的朋友都要聊一聊,那里有我们许多个“不知道”和精彩的人生观点。

王乃考:大学生群体中,还有一部分准备毕业后读研究生,但是,许多二年级、三年级的同学还不知道如何准备,你能提点建议吗?

董小玉:首先,要培养自己对所报读专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你考试、学习都会很痛苦;其次,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这个专业的基本理论;再次,多和这个专业的人“对话”,积累这个专业的思考方法。第四,认真学习和准备英语考试和政治测试,这也是目前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关键,有时候可以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读几本英文原著。最后,要注意培养自己持之以恒的学习韧性,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王乃考:在结束前,你能不能给我们概括地总结几句?

董小玉:当代大学生不要只看到眼前的一些娱乐活动和短期发展,一定要用长远的眼光,自觉地追求可持续发展。概括起来,要自觉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以下几种能力:通过不断阅读、钻研知识、观察现实,培养自己的思考力;通过各种演讲、辩论以及日常交际等活动,培养自己的传播力;通过内外兼修、广采博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把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实践力。

农家书屋:农村文化传播的新模式

王秋艳

摘要在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方面,宁波市最典型的措施是开创了农家书屋的新模式——“流动图书馆”,应运而生的流动图书馆,定期为读者送书上门或在交通不便的偏僻处设置图书流通站,为读者办理流动借书业务等,使读者可就近利用宁波市各个图书馆的优质资源和知识,基本保障了基层读者的阅读权利,

关键词农家书屋文化传播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农家书屋”工程是指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农民自己管理、能提供实用型书报刊阅读和音像电子产品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农家书屋工程属于国家重点文化工程,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农家书屋工程启动以来,各地不断探索农家书屋的建设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浙江省宁波市也不断加大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方面,最典型的措施是开创了农家书屋的新模式——“流动图书馆”。应运而生的流动图书馆,定期为读者送书上门或在交通不便的偏僻处设置图书流通站,为读者办理流动借书业务等,使读者可就近利用宁波市各个图书馆的优质资源和知识,基本保障了基层读者的阅读权利。面向农村的流动图书馆,更是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民购书难看书难问题注入了新的希望和力量。

一、宁波市流动图书馆的主要特点

流动图书馆的运行模式灵活多变,可利用不同载体,因地制宜,形成不同形式的流动图书馆。如船上流动图书馆,汽车流动图书馆、摩托艇流动图书馆、牛拉车流动图二馆、包裹流动图书馆、篮子流动图书馆等。在宁波相关政府部门扶持和公共图书馆全力推动下,宁波市农村流动图书馆在全市范同内展开,较好的弥补了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文化基础设施薄弱、资源贫乏、服务缺少、农民基本借阅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状,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1宁波市流动图书馆设施完善、覆盖面广

开通流动图书馆均具有一定的条件,在图书室面积、图书的数量、管理员的素质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要求。宁波市本着“成熟一家,发展一家”的原则,保证流动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比如象山县流动图书馆有6个建站条件:一是图书馆(室)面积50平方米;二是图书馆(室)有藏书2000册以上;三是有专(兼)职管理人员;四是每周至少开放3天;五是每年对图书馆(室)投入资金3000元以上;六是有完善的借阅制度。各馆依照建站条件,对各个申报图书流通站的图书馆(室)进行调查摸底,对满足条件的进行开通,并与之签订协议,明确责任,防止图书流失。一定的建站条件,为流动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序进行提供了保障。目前,宁波市共有流动图书馆310家,其中农村流动图书馆140家。全市12家公共图书馆,每个馆都面向农村开展了流动图书馆服务。

2流动图书馆方便快捷

鄞州区图书馆决定利用汽车图书馆形式开展“流动书车”上门服务活动,为读者提供咨询、办证、借阅等全方位服务。“流动书车”内有新书2000多册,采用开架借阅方式。图书涉及文学、教育、生活等各个方面。

首先是扩大了服务的范围。开设汽车图书馆,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图书馆的成本。但是把服务延伸到了更深更广的区域,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区文献资源共享水平,推进全区图书馆城乡服务一体化的实施。其次是提高了服务效率。有了汽车图书馆,直接送书上门,不仅免去了读者的奔波之苦,更可喜的是因为开设了预约借书等服务,汽车图书馆除了把一些新书上架供读者借阅外。更多的是直接把读者预约的书通过图书车运到读者手里,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再次是扩展了服务功能。图书车不仅配备了电脑、无线上网等设备,还配有空调、投影仪等设备。如果有必要,在图书车上还可以播放相关宣传片,举办小型讲座。不仅能让读者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而且还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3流动图书馆建立了定期定向流动制度

各馆流动的图书注重进行定期定向流动。在为各图书流通站送去首批图书后,大多一季度主动上门调换一次图书,以确保图书流通站在新农村建设中长期发挥作用,让农民不断阅读和掌握新知识。一般情况下,图书馆为各图书流动站首次提供300-500册书籍;以后每隔一段时间,一般一季度主动上门调换图书。并依次轮换,充分提高图书利用率。

未来的规划是村村图书小流动以镇为中心,村为据点,每10个村一个片,图书到村后,各村一个月流动一次,小流

动环节由乡镇文化站负责图书交换。镇镇图书大流动以一年为一个时段,各村流动完毕后,对各镇图书进行整理、检查,进行各镇图书交换,启动第二次村村图书小流动。各镇图书的类别或内容不同,镇镇图书大流动可做到多次流动图书内容的更新,避免重复,使图书每流动一次,农民朋友就可阅读到不同内容的图书,大流动环节由县级图书馆负责图书交换。

4流动图书针对性很强

农民群众对各类出版物都有一定的需求,其中农业科技类、医疗卫生类、涉农法律类、技能培训类的出版物需求量较大。文学艺术类出版物中的少儿读物类、科普教育类图书,农民朋友也比较喜欢,这充分反映出农民群众对下一代成长的关心以及对科普知识的渴望。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出版物种类的大致比例为,农业科技类40%、文学艺术类25%、医疗卫生类15%、涉农法律类10%、技能培训类10%。不管是哪一类的图书,都必须是达到这样的要求,即内容丰富、易学易懂和快捷实用。

宁波市流动图书馆在选购图书时,善于把专家意见和农民需求结合起来,把图书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把生产劳动需要和生活消遣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为农民选取看得懂、用得上的图书,保证供需对路,从而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服务的质量。

各馆配备的流动图书注重针对性、实用性。比如宁海县图书馆因地制宜,积极采购农技书籍充实流动图书。西部山区农村送去小水果、高山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技术等书籍,东部沿海等农村送去海水养殖,大棚西瓜栽培技术等书籍。该县群英塘养殖大户田齐太养了50多亩对虾,以前每到高温季节。对虾总会出现缺氧死亡等现象。自从开通流动图书馆后,他借来海水养殖书籍进行研究,终于解决这一难题。再如象山县图书馆对馆内的文献资源进行整合,精选出一批适合流动和部分外购图书设立了2万多册独立的流动书库,并结合各地农村发展的特色及村民的阅读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送书。晓塘乡是象山县葡萄主产区,种植的“海山明珠”、“美人指”等品种先后在省、市水果展销会上获金奖、优质奖。为了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特色,象山县图书馆于2005年9月在该乡西边塘村建立农村流动图书站,送去500册流动图书,其中有关种植方面的书籍就有120余册。它给农民带来了致富的法门,给在校学生带来了喜欢的文学作品,给妇女们带来了生育保健、优生优育的保健指南,给老人们带来了养生修生的好方法。各馆有针对性地送书到各流通站,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5流动图书馆使用率高,深受读者欢迎

流动图书馆的设立,扩大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区域,便于群众就近、就便享受图书馆的服务,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好评,被读者亲切地称之为“我们身边的图书馆”。流动图书吸引了众多读者,一到晚上是图书流通站人气最旺的时候,几乎座无虚席,有的靠着书架看书,有的席地而坐看书,读书气氛十分浓郁。流动图书馆的开通使各图书室的读者接待量大幅提升,促进了爱知识、学知识、用知识的良好氛围的形成。如奉化力邦流通站开通后,读者接待量比开通前增加了一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村落正翘首以盼,期待着流动图书馆能开到家门口,如宁海流动图书站的设立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出现20个村排队申请的景象。镇海也有近10个村正在申请建立图书流通站。

流动图书馆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民朋友的生活习惯。流动图书馆还成为农村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各类工具书和课外读物有效地解决了农村青少年学习资料贫乏的问题,成为他们学习的好帮手。通过阅读法律常识图书和观看法制教育影像,农民的法律意识大大加强,农村的风气发生变化。一些流动图书馆还配合当地学校开展读书征文活动,激发了农村孩子读书、爱书的热情。广受好评的流动图书馆成为基层读者求知的好帮手,受到当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各地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6流动图书馆服务内容多样化

除了提供传统服务,流动图书馆还加强外延型服务,提供包括跟踪服务、热线服务、深层次信息咨询服务,文献参考服务、读者活动等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比如有些流通站帮助建立读者俱乐部,经常性举行读书交流活动,丰富流通站读者的文化生活;针对农村的儿童读者,开展知识竞赛、文学讲座、征文等活动,并定期选送儿童优秀读物到流通站,培养农村儿童的阅读兴趣;定期举办科技讲座,向农民朋友介绍一些实用的技术知识,比如根据季节变化、地方特点,邀请专家到基层作报告,实际指导解决一些病虫害、种植等方面的问题;还可以为农民朋友编印致富信息、聘请农业专家传授致富科技等等。

二、宁波流动图书馆建设的未来构想

随着流动图书馆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流动图书馆工作在全市蓬勃开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宁波市全市有2652个村,建有农村图书室837个,覆盖率为31.56%,比例还不是太高。宁波市全市挂牌的“农村放心示范店”已达2858家,符合创建条件行政村的“放心店”覆盖率达到100%。各个村都有放心示范店,从早到晚都开着、经营时间较长,而且是每村最热闹、人气最旺的地方。

因此,宁波市在依托图书室开展流动图书馆的同时,在没有图书室或无条仵开通流动图书馆服务的村落,尝试一种全新的模式——依托农村示范店开展流动图书馆服务。这样既可解决人员管理、场地等问题,还可让书刊最大限度地被农民朋友所利用。

农民朋友无论是劳作收工后路过放心店,或是闲暇时聚在放心店附近聊天,还是到店里购买油盐酱醋等日用品时,都可到店里的流动书柜自由选取几本书刊阅读。流动书柜的放置也可给店主带来一定的利润,比如给店主适当的补助,一两个月后的旧报刊回收给店主;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也会因流动书刊吸收到店里来消费。可以说,这种全新的模式具有三大优点:生命力很强,利用率很高,投人很低,既省事省心又省钱。目前,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起草了《宁波市“百镇千村阅读角”工程实施方案》,方案详细介绍了依托农村示范店开展流动图书馆服务的全新模式。

1流动图书馆的“示范店”模式

每村确定好一家开展流动图书馆服务的农村放心示范店。在市政府统筹指导下,各县级图书馆为每村配送一个集中采购、统一标识的流动书柜,每个书柜一次性配送图书100本、订阅报刊10份。以后每年为每个书柜更新图书50本、报刊10份。并由定期送书下乡改为流动循环长期送书下乡,实行村村图书小流动、镇镇图书大流动,让图书在村与村、镇与镇之间流动循环,使农民朋友人人有书看,且常看常新。

2“示范店”模式的主要经费构成

(1)制作书柜:每个村1个书架。每个书架制作费约200元。合计2652个村x200元=530400元。

(2)每个村订lO份报刊每年约需800元,比如参考消息(180元/年)+报刊文摘(45元/年)+新农村商报(20元/

年)+浙江科技报(78元/年)+宁波晚报(144元/年)+山海经(86.4元/年)+故事会(60元/年)+读者(72元/年)+中老年保健(62.4元/年)+农村百事通(48元/年)=795.8元。合计2652村×795.8元/年=2110461.6元。

(3)购置启动图书:每村100册图书,每册图书约20元,合计2652个村×100册×20元/册=5304000元。

(4)负责村村图书交换的乡镇文化站负责人,车辆燃油费每月补助100元,合计149个镇×100元×12=178800元(向负责人发放车辆燃油费补助是为了以经济手段来调动其积极性,避免图书在流动环节中卡壳,确保畅通)。

(5)县级图书馆管理人员下乡所需的车辆燃油按每年约1000元。合计11县×1000元/县=11000元。

(6)考虑流动过程中图书的人为损坏及自然损失等因素,每年每村新增图书50册,需更新图书费合计:2652村×50册×25元/册=3315000元。

总之,首年启动经费1、2、3三项合计7944861.6元,约需794万元;次年起每年所需经费4、5、6三项合计3504800元,约需350万元。

3“示范店”模式经费的主要来源

制作书柜、订阅报刊、购买图书、车辆燃油费补助等费用,可采用由市级财政、县级财政、乡级财政共同承担的办法筹集,如市、县、乡三级财政分别承担经费的50%、30%、20%。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寻求商家赞助,并在书柜或流动图书车上为企业做广告宣传作为回报:为流动图书恒的优质开展提供切实有力的保障。

4“示范店”模式信息化的管理方式

“示范店”模式的图书管理工作应朝着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努力做到业务管理自动化、服务方式现代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借助于高科技手段,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方式与新的服务内容。逐步建立市图书馆、镇图书分馆、村级“示范店”三级公共借阅体系,实现市、镇、村图书资源共享。市级图书馆、镇图书分馆和村级“示范店”进行统一编目,采用电子条码管理,实行“一卡通”借阅。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为农村图书馆服务内容和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生动、快捷的传播方式,为农民开阔视野、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宁波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到2007年底,基本实现了县县建有分中心,乡乡建有基层中心,全市所有的行政村、社区和中小学都建有基层服务点的目标。农村流动图书馆建设应充分利用“共享工程”的成果来丰富服务内容,满足农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信息资源为更多的群众所共享。

猜你喜欢
流动图书图书馆
流动的画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