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下的中小企业如何过冬

2009-05-27 08:35洪明刚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经济危机活水中小企业

洪明刚

摘要: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世界经济一夜之间忽然失去了方向。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在经受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众多企业遭受了严重打击,特别“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型中小企业,在这场风暴中摇摇欲坠,有些甚至已经倒闭或者破产。危机正袭来,我们的企业以及管理者应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关键词:经济危机;中小企业;“活水”概念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1-0047-02

2008年3月,“两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中热议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说到中国已经开始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经济战略大转型中迈进。的确,中国企业需要自己的专利,企业需要自己的品牌,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有可能在未来竞争中赢得胜利,才可能在中国本土,甚至全球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时隔不久,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席卷了全球。寒冬袭来,致使中国的制造业行业遭受重大打击。一时间倒闭风潮四起,尤其是众多“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型的中小企业在这场严冬中慢慢冷却乃至死亡。

当然,它们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恐怕还是自身抵御风险能力不足。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一、经济危机下的“活水”理论笔者试图通过把企业比作“水”来阐述这个问题。众所周知,零摄氏度是冰点,通常情况下,当气温达到O摄氏度或以下,水就可以结冻,而事实上又并非所有0摄氏度的气温都会使水结冻。其原因何在呢?一般来说,湍急的流水是不会结冰的,因为水流的存在改变了气温对水温的影响,因而它可以称作“活水”。当然,相对于“活水”,同样的气温条件下,“死水”更容易结冻。但其实即便是盆“死水”,在0摄氏度或以下气温时,如果我们用棍子不断搅动盆里的水,“死水”也就变成了“活水”,“死水”同样也不会结冰。这是因为外力的存在使原本的“死水”增加了活力。但是,当外力卸去,水面静止后,“死水”依然会重新结冻、冰封。

我们暂且把这称作“活水”概念吧。

依上所述,对于企业来讲,“流动”意味着生存,而“冰封”则意味着倒闭或陷入绝境。因而,在这场金融风暴中,较大的企业会因为自身的造血功能尚足使其在艰难的情况下依然有可能避免大的灾难,而中小企业则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加上缺乏外力支持,则有可能在这场金融海啸中被淹没。究其原因,就是中小企业这潭水的阀门掌握在别人手里。于是当控制阀门的人倒下时,那中小企业就变成了“死水”企业,在金融风暴下,其遭受重挫也许就在所难免了。

中国有众多的制造业企业,什么样的中小企业可以视之为“死水”企业,它又有什么样的特征?笔者认为,大体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1贴牌生产和加工贸易,企业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术;

2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小而散”,“小而乱”;

3生产效率低,技术相对落后,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及能力;

4产品经济效益低,除去价格优势,缺乏足够竞争力;

5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生产基本都属于价值链的低端业务,市场以及产品话语权全部落在外商手中;

6产品营销意识不足,满足于成为跨国企业经营环节的一环。

二、中小企业过冬的措施应对

不一而论,在如今的中国,的确有很多类似情况的企业存在。那么,金融海啸袭来,我们的中小企业,如何能变“死水”为“活水”,在经济的寒冬保暖过冬呢?笔者看来,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对策来应对:

(一)开渠引水,静待柳暗花明

随着美欧经济的衰退,曾经主打的北美、欧洲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肯定会受到影响。对于众多习惯了通过第三方B2B门户网站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中小企业来说,必须认真考虑对策,把企业的眼光放到更广阔的地方,只有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多了,我们才有可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1应该大力拓展其他新兴市场,如南美、东南亚市场等。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等着别人通过B2B门户网站和公司网站找上门来。“走出去”战略已经喊了很多年,如何让我们的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这是企业和企业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必须经受的考验。

2加大产品内销力度,加速产品本土化需求的实施。13亿人的市场是任何企业都不能忽视的,作为本土的企业,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更应乘着国家振兴经济的大势加大产品的内销力度。尤其是纺织服装及制鞋产业,较好的制造基础将有利于它们在国内打开市场。

(二)节省开支,勤俭治企

金融海啸下的中小企业遭遇融资难、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市场萎缩等多重因素作用,这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状态。俗话说:“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个道理运用在过冬企业身上最好不过了。节省企业开支,由防止“企业开支”变成防止“企业浪费”。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是几家民营航空公司,如春秋航空和吉祥航空。因为这不仅仅是当务之急,长远来说,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十分重要的一环。

(三)苦练内功。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中国企业对科研的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例在世界上是比较少的,长期轻视科研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产品质量低下及产品技术含量低下,产品附加值不高,乃至企业始终处在产业价值链上的低端链一环。经过此次经济危机,就更加清楚地表明,企业的经营理念及思维应该及时转变,由过去追逐短期产品利益转变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以求得企业利益最大化、长期化。

(四)拼池蓄“水”,抱团过冬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史来看。每一次的经济危机,最先倒下的企业总是那些实力弱者。就以珠三角的情况来说,在美欧市场萎靡的时候,大批的中小加工企业也无以为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由于企业本身受制于供应链的下游企业,加上自身规模太小、太散,一旦大客户感冒,那我们的企业就得发烧甚至进医院。因此,在如此艰难的时候,整合企业资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的中小企业应该有意识的寻找合作的机会,密切关注行业相关企业的运转情况,在自愿的前提下实现资源整合或企业的合并。这有利于实现规模效应,降低单位产品的损耗,以及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因而,即便是在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下,抱团取暖的企业依然可能平稳过冬。

(五)凝聚信心,留住希望

信心比货币和黄金更贵重。金融海啸袭来。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恐慌的心理不可避免的成为社会的主流。但无论什么时候,信心依旧是成就事业的基础,企业家和员工都应该坚定自己对企业的忠诚。

最近,看到一篇报道,某企业高管说到最让他头疼的是销售人员的士气非常低迷,一句“金融危机”就成了他们完不成任务的挡箭牌,信心不足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这位高管的话道出了许多企业的心声。

确实,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企业都显得信心不足,但绍兴一家企业却要给员工加薪,涨幅竟然达到30%。这是浙江三鼎工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纪南做出的承诺。他们希望用这样一个方式来稳定士气、吸引人才。据悉,“三鼎”90%的员工都是本地人,而在过去三年中,几乎没有离职的员工。企业管理者的超强自信心使之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显现出一个优秀企业家的气质。

当然,在金融海啸的背景下,我们看到的景象可能更多的是裁员和停产,或者干脆破产倒闭。但是,对于管理者或者员工来说,他们也更愿意看到企业有效的运转,破产倒闭也许实属不得已而为之。欣慰的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有的企业依然充满了信心,在逆市中上扬。

三、总结

也许金融海啸带来的全球经济危机还不能很快就退去,我们的中小企业还需要在更艰难的环境中继续忍耐和坚持。但正如我们经常说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积极做好应对并及时付诸行动是当前企业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一场百年不遇的危机既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机遇。我们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该努力让自己的企业变成“活水”企业,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妥善应对寒冬的袭击,等到严冬离去,我们就依然有机会昂首挺胸。

猜你喜欢
经济危机活水中小企业
金溪县:“金融活水”赋能乡村振兴
观书有感(其一)
渠清源于活水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额贷款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
寻找思路源头 发现解题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