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子林
上世纪50年代初,刚刚解放的工农大众都有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无论城乡,识字班、文化速成学校遍地都有。他们在粗识文字之后,最爱读上图下文的连环画了。当时出版一本连环画,印数少则一二万,多则几十万。抗美援朝期间,连环画又成为战士读物,成为国内人民团体送给志愿军的慰问品,连环画更加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这时候,书业界大多还是私营书店,他们出版了许多好的连环画,但也出现了所谓“跑马书”和“皮包书店”现象。
什么是“跑马书”呢?就是形容出书快捷如跑马一般。有些书店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譬如说“捉舌头”,说的是志愿军抓俘虏,让俘虏说话,供出情报,由此打了胜仗。认为这是个好题材,立即组织两三个人,去旅馆包一个房间,日夜赶画,只二三天一本连环画就印出来了。有的人看到赚钱容易,就办个书店,其实一无编辑人员,二无办公地点,一切文稿账单都装在他的皮包里,这就是“皮包书店”了。这样的书店,用这样的方法生产出来的出版物,其质量之粗劣是可想而知了。据说有一本名为《姑嫂救伤员》的连环画,也是从报纸上一则新闻改编的,编绘者为增加篇幅,随意添加情节,结果弄得低级庸俗,不堪入目,出版后立即受到批评。
其实这种“跑马书”现象,早在30年代就有了。当时上海发生一件奇案:阎瑞生谋杀了妓女王莲英,后侦破终将案犯擒获判决枪毙。由于案件离奇,故事性强,有人很快就编印出了有图有文的小画册,人称“跑马书”。据说当时还有人把它编为评弹拿到舞台上去演唱呢!
关于“皮包书店”我亲见的也不少,就在早年我工作过的书店里也有一例。当时有位跑印订业务的中年职员,因他家庭人口众多,生活拮据,便找人画了一本《二十四孝图传》,还请吴稚晖题写书名,并与纸张店、印订厂商定待书卖出,成本收回再付款,结果赚了一笔钱。他当时用的是什么书店名称我已记不得了,当然只能是一个子虚乌有的“皮包书店”了。
上海临解放及解放初一段时间,社会秩序比较混乱,图书市场(主要在书摊上)出现不少似是配合形势的出版物,如《毛泽东自传》、《论联合政府》,还有什么揭露国民党特务罪行的《四凶传》等,其实大都是翻印、抄袭、拼凑的“皮包书店”产品,也算是出版史上一个陈迹吧!
本栏目责任编辑肖阿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