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金艳
复习铺垫是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的环节,对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新知的探究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是运用已有经验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为此。老师们致力于精心设计各种“复习铺垫”,以便激活学生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识与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同化新知识,降低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难度。
一、巧用“头脑风暴”式铺垫。造就知识生长点
[案例]苏教版数学十二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例2:
学校美术组有35人,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女生有多少人?
在教学例题之前,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复习铺垫: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问题:
果园里有苹果树x棵,梨树棵树是苹果树的3/4,梨树有多少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2)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白兔只数是黑兔的5倍,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用方程解)
在学生解答之后,教师对有关用方程解答“和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方法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析,再放心地抛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全班同学几乎不约而同地列出了一模一样的方程。待这一方法通过以后又提示引导学生“还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解答呢”,接着又按部就班地让学生用比的方法来解答此题。
[思考]像这种细致周到的知识技能铺垫。仅仅是为了顺利获取结论而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地设计好套路。让学生往里钻。原本充满挑战、能够很好锻炼学生思维的、具有较大探索空间的新问题被简单化、程式化了,学生不是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在自我建构知识,没有参与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毫无疑问这样的复习铺垫是包办代替式的。学生的学习是机械的、被动的。因此,“复习铺垫”的设计要恰到好处地造就学生的知识生长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在上例中,如果把两道复习题改为:“看到梨树棵数是苹果树的3/4,你会想到什么?”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头脑风暴”式的铺垫,给了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学生必须调度各自已有的经验,他们有的想到“梨树占3份,苹果树占5份”;有的想到“苹果树是梨树的3/4”;有的想到“梨树占总数的3/7,苹果树占总数的4/7”……那么接下来的例题学习,他们就能按照自己的经验去建构新知,答案必然是丰富多彩的。他们自然会在主动探索中发现“转化”策略的魅力所在,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复习铺垫是不具有实效性的”。复习铺垫应既联系旧知,又对应新知的再创造,要努力让学生经历充满刺激和挑战的思维过程,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数学思维、数学情感得到相应的培养。
二、制造“认知冲突”式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案例]苏教版数学第九册第六单元“认识公顷”的复习设计。
在复习了三年级学过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后,出示了这样一组信息:
南京明孝陵占地面积是1700000平方米。
北京世纪坛占地面积大约是45000平方米。
美丽的台湾日月潭面积大约是8270000平方米。
2004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50000000000平方米。
师:谁能把小明记录的信息快速准确地读给同学们听一听?(生读题略)
师:读了、听了这一组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感觉读起来太麻烦了。
生2:我感觉上气不接下气的,很难受。
生3:我感觉听起来也不顺耳。
生4:我想写起来零太多,肯定容易出错。
师:平方米是我们学过的最大的面积单位了,用它来记录面积都这么麻烦,那怎么办?
生1:我们要学比平方米还大的面积单位。
生2:我们应该学习新的面积单位了,因为生活中有更大的土地面积。
师:你知道比平方米还大的面积单位是什么吗?
生1:应该是公顷吧。(可能预习过)
生2:可能是公亩或亩吧。(可能在报刊上看过)
生3:平方千米。(也许在电视上看过或听大人说过)
[思考]这个复习铺垫环节的设计,首先复习在之前已经认识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3个较小的面积单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表面面积切入,唤醒学生对已学过的面积单位的回忆与再认。然后通过让学生亲自读一读、听一听,深刻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较大土地的面积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最大的面积单位平方米还感觉到不方便、不简洁,在强烈的认知冲突中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时的学生可能会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大胆地猜出他们听说过或看到过的面积单位“亩”、“平方千米”,也可能会猜到是“公顷”,但却不一定清楚这些面积单位的真正意义。这时教师也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趁势引领他们走进探究的氛围之中。
三、找准“心理实效”式铺垫,把握课堂关键时间
[案例]一年级下册“十几减9”的复习设计。
教师在学习十几减9前,设计了3个复习环节。
(1)凑十游戏。
师:我们先玩一个凑十游戏,老师说口令,同学们对口令。
教师先说。学生回答,主要是复习10的分解和组成。
师:我说6。
生:我对4。
(2)口算谁最棒!
师:这有几个题目。看谁算得快。
教师出示20以内的加法算式。学生口答。
教师出示:9+7。
学生快速回答:16。
(3)十几的组成。
师:老师还有几张卡片,看谁能填对。
教师出示:15分成10和几。
学生快速回答:5。
复习之后,教师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认识十几减9。探究算法。
[思考]一年级的学生本来自制力低,注意力只有很短的时间。如果复习占用的时间过长必定会影响新知学习的最佳时间。复习铺垫的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积累,要干脆利索直奔主题。在此阶段学生已把“十的组成”背得烂熟。并且在新授中用处不大,因此可以省略。复习铺垫的内容不一定要在新授前全部安排,可以穿插在学习过程中。例如,当学生计算十几减9说算理时,用到把15分成10和5,教师可以就此复习“你在做题时用到了十几的组成?老师这有几张卡片,看谁会答得对又快?”这样就势复习也未尝不可。
复习铺垫看似简单,时间又短,其实常常会与整节课的成败之间形成很大的关联。铺垫内容如果把握不住重点,则成了纯粹的时间浪费;有时虽然把握住了重点,但时间上过于拖沓,则会大大影响本课主要内容的学习时间和效果;如果内容展开方式不当,可能也会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复习铺垫”是浓墨重彩,还是惜墨如金,亦或是不着一笔,要因课而异,因生而异。只要我们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而不纯粹是为了让学生顺利获得结论而设计,我们的“复习铺垫”一定会浓妆淡抹总相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