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辉
口语表达是教师最重要、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无论是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能力技巧,还是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都离不开口语。一个教师说话水平的高低、口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劣,也会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教师的语言艺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绘声绘色的形象性
一位语言学家这样说过:“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可以给人一种快感,干瘪的语言只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压抑。”在教学的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些受学生欢迎的、有威望的老师,他们的语言一定是生动形象的。听这样的老师讲课,学生一定会有一种乐此不疲的感觉。
二、循循善诱的启发性
善于启发是一门艺术。人们称善于启发者为善教。低年级的学生自律性较差,课堂上总是坐不住。如果老师用严厉的语气说:“坐好了,不要随便说话,注意听!”这高八度的教训式的声音似乎把孩子们震慑住了,学生有所收敛,可过不了多久,他们又动起来了。如果换一种方式,在班级中寻找一个自觉守纪,坐姿端正的同学为榜样,然后说:“你们看看,XX同学坐得多端正,我看还有哪些同学坐得端正。”这么一句话巧妙地诱导学生学习良好的行为,霎时,那些顽皮的孩子,一下子挺直了腰杆,坐得端端正正的,可见这种富有艺术的启发性语言,很有感染力,很有效果。
三、含蓄幽默的趣味性
德国著名的演讲家海因·雷曼麦曾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幽默用于正面教育胜过空洞的说教,而用于批评则胜过简单粗暴的斥责,他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能使其辨明是非,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对教师来说,恰当地运用幽默,会大大增加教育效果。
四、鼓舞人心的激励性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性的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对孩子来说,一句赞扬的话比十句责骂更有效。教师坚持对学生的优点、努力、进步、成绩进行肯定与表扬,是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学的有效方法。
此外,我们还应该做到热情亲切、温文尔雅。像“请你来!”“对不起,请重复一遍好吗?”“别慌,说错了没关系!”“再想想,你肯定行!”等平易而亲切的语言,我们应挂在嘴边。
语言艺术的技巧还有很多,有待于我们每个老师去探索和发现。让我们努力使孩子们从我们的语言中看到五彩缤纷,感到春风拂面,听到山泉叮咚。让我们把知识化作欢快的小溪,流向学生的心田!
游走于严厉与亲和之间
吴希成秦立红
案件1:2006年4月1日,被邻里称为“好人”、曾获过“陕西省优秀教师”称号的铜川耀州区南街小学47岁的邱淑娥老师仅仅因为作业的事教育学生,被学生家长纠集数人殴打至死。
案件2:2008年11月11日时间,广东陆丰碣北中学的陈老师管理午休纪律,肇事学生被同学掩护逃脱,肇事学生带领家长等5人大闹校园,校长、主任和老师被疯狂殴打。
这些惨剧虽是个案,却又折射出目前我国教育的现实困惑:严格管理、师道尊严是教育的本意,为什么变得如此沉重?在教育发展的今天,教师对“教育原则”是坚守还是放纵?
一、严厉:教师的职业需求
师者的地位,决定了教师必须以适当的方式让学生接受教育。无论是知识教育还是道德引导,都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和学生的行为认同。这样教育秩序就成为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彼得洛夫在《论教师的威信》一书中这样论述:“如果没有威信,那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正常的关系,没有顺利地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的正常条件。”教育严厉成为古今中外教育者的共识,正是教育职业的内在需求。对学生无原则的宽容和迁就,是教育者的失职和对受教育者的荒废。
二、亲和:教育的时代呼唤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即使是强调“师道尊严”的古代教育,大教育家们往往透露出人性的慈爱甚至憨态。随着教育普及和现代意识的发展,当代教育更应该突显教师的亲和力。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现代学生可以容忍教师教学中的某些欠缺;但如果教师在教育言行中显露出过度的孤傲和对学生的敌视以至蔑视,就可能带来学生的抵触和逆反。教师的亲和力应该是一种爱的真情流露,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真正的教师威信应是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师的德、才、学的折服,而不是对教师拥有的某种权柄的慑服。这是教师工作的崇高所在。
三、平等:师生的人格关系
我们处在一个崇尚平等自由的时代,“师生平等”一时间成为社会的强烈要求,而“师道尊严”成了被批判的对象,甚至疾呼“师生平等”。其实,师生关系平等只适用于人格领域,指的是“师生人格平等”。教师和学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或身份,彼此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关系,在教育行为中师生当然是不能平等的。师道尊严代表的是教师权威地位和专业严谨。民主平等代表的是人际关系性质及其作用方式。如果把基于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简单地应用在日常的师生交往过程中,无疑是错误的,也会带来教育的灾难。
四、宽容:全社会的道德修为
马克·吐温说:“当紫丁香把香气留在了那个踩扁了他的脚踝上时,那就是宽容。”教师不同于工人做工、农民种地,他们可以把次品毫不怜惜地剔除。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期待发展的个体,教育者需要极大的关爱去包容每一个学生的点点滴滴,对思想行为偏差和文化学习落后的学生也是如此。宽容并不是毫无原则地去宠爱或退让,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良知和创造力。
我们不能一味苛求教师成为教育的圣者和殉道者,教师同样也是需要社会承认和包容的生命。当我们时时呼唤教师的宽容心时,是不是也该反思学生、社会人士对教育和教师的宽容度呢?宽容,不能仅仅是教育者的职业特征,更应该成为全社会良好的道德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