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更精彩

2009-05-25 09:01周根海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高潮设计课堂教学

周根海

【摘要】教学高潮是指教学中给学生留下最深刻、最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情感反映的教学活动。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可在新课导入、概念、教学规律、师生对话及课后小节等各教学环节中,找准时机,调整预案重新组织教学,把课堂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潮 设计

一堂课是否精彩,是否有亮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节课的教学高潮活动。课堂教学高潮如同“驼峰”,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缺少课堂教学高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将难以突破,课堂气氛也将难以调动。教学高潮是指给学生留下最深刻、最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多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达到最佳配合状态。教学行动是最具个性特征的一种活动,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创设课堂教学高潮的方法也不同,或豪迈奔放、或庄严悲壮、或热情洋溢、或富于哲理……在教学高潮中,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激情和旺盛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高潮中应找准时机,或设在重点难点处,或设在疑问丛生处。本文仅就数学课堂教学高潮的设计谈几点体会。

一、新课导入时的高潮设计

【案例1】有位数学教师教“圆”这个概念时。一开头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笑着回答:“圆形。”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等?”同学们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教师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呢?”学生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教师自然地引出圆的定义。

导课,即导入新课。就是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用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知识启发、诱导学生,使其全身心地进入到新课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创设学生常见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想象、归纳、抽象数学概念。这样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并把它作为数学研究材料,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数学概念教学时的高潮设计

【案例2】上完了线段、射线、直线概念后,为了让学生对它们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

(教师从头上拔下一根头发,学生很惊奇。)

师:刚才大家学了线段、射线、直线的知识,谁来说说看,这根头发是其中的什么线?

(学生议论纷纷。)

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头发是一条射线,其中发囊是射线的端点,发梢可以无限延伸。

生2:我们小组认为头发是一条线段。既然头发已经拔下来了,那它也长不了。

师:挺好的。从头发拔下来不再长了这个角度看,是一条线段;从头发还可以再长这个角度看,又是一条射线。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3: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教师的问题有错误。头发既不是线段、射线,也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因为老师没有把头发绷紧。

(学生大笑。)

师:真是后生可畏!老师真为你们有这样一种怀疑精神而骄傲,你们小组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征服了我。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和大家一起探索数学,老师也收获了不少,真要谢谢大家。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这就为数学题材的“生活化”及现实的“情景化”提供了可能。本案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愿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使他们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收到“投石冲破井中天”的教学效果。

三、数学规律形成过程中的高潮设计

“数学规律包括法则、性质、公式、公理、数学思想和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点和难点所在。此时设计教学高潮更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知其然并且知所以然,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

【案例3】课题《探索多边形的外角和》

师:同学们跑过5000米长跑吗?

(大部分学生都惊叫了起来,5000米!不是要转十几圈吗?)

师(稍等片刻):在这“漫长”的转圈中,你能联想到什么数学知识呢?

生1(争先恐后):每转一圈的长度相等,每转一圈都是从起点回到了起点,转一圈是360°……

(师微笑不语,给出如下情境。)

清晨,酷爱健身的小黄沿一个五边形广场周围的小路,按逆时针方向跑步。请思考:①小黄从一条小路转到下一条小路时,身体转过的角是哪个角?②她每跑完一圈,身体转过的角度之和是多少?

(师生共同参与转圈活动后分组合作归纳。)

生2:小黄从一条小路转到下一条小路时,身体转过的角分别是∠1、∠2、∠3、∠4、∠5。

生3:我认为小黄在点A处第一次转向前后视线的夹角为∠1,同样在点B处第二次转身可得∠2,在点C处第三次转身可得∠3,在点D处第四转身可得∠4,在点E处第五次转身得∠5后,与原来的方向一致,刚好转了一圈,由此,我想到这五个角的和是360°,也就是说五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此法一出,果然“深得民心”,生3在教师的表扬声中得意地落了座。教师正准备引出多边形外角和都等于360°的结论时。

生4:(人称“数学才子”,平时经常有惊人之举,坐在座位上旁若无人的嘀咕)小黄沿各边行走,应该说她的视线恰好扫过一圈,所以这五个角的和是360°。

(周围不少同学点头称是,显然这种说法也比较容易让人理解、接受。)

生5:(平时沉默寡言,此时居然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只要在某一个顶点沿各边方向转动一圈,恰好形成一个周角,不就说明五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吗?所以,任何多边形的外角和都等于360°,与边数无关。

(同学们点头称赞,并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好极了!一语道破了天机!周而复始,原来如此!现在我们把转圈的过程搬到黑板上来。(教师拿着圆规,使一边与五边形一边重合,另一边沿着各边方向旋转……直到最终重合在一起,形成周角)此时所旋转的各角与各外角是什么关系?

生6:所旋转的各角与各外角是同位角。

生7:这相当于在一个顶点处分别作各边的平行线而未改变外角的大小。

(大家纷纷点头,眼光里充满了钦佩之意。)

师:生7的回答真精彩!我们已经实实在在地“看”到多边形的外角和是周角这一有趣的结论,可见数学原本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再用我们得出的结论去服务生活,我们的学习才会更加有意义,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丰富多彩!

(教师竟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而且是那么的“一发不可收拾”。)

本案例打破惯例,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转圈”活动,再现了数学知识的自然背景及其本质内涵,也让学生初步经历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反思、应用”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得到的不仅是一个周角,而是一种思想,真正贯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这样的设计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成为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四、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突发奇想”的高潮设计

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强调课堂上各个环节的井然有序、结构严谨、以及时间安排合理精确。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循“案”演出,努力将学生往预设的固定轨道上“启发”,按部就班地完成教案就万事大吉。学生的头脑成了等待教师去填充的空洞容器,从而将学生充满个性的声音生生扼杀。在这样的课堂观念下,追求课堂的精彩只能是缘木求鱼了。事实上,当学生真成了“半路上杀出的程咬金”时,教师要见机行事,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在师生对话和平等交流所获取的反馈信息基础上重新组织教学,化意外为精彩,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案例4】我们知道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在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时,只要先确定满足解析式的两点,然后过这两点作直线就可以了。这是针对自变量x为一切实数而言的,但实际事例中往往受自变量x范围的限制,画的图象不全是直线。一位教师在复习一次函数图象和性质时讲到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一位同学举手发言:“一次函数图象不一定是直线,有可能是线段。”教师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善于积极思考,然后肯定他的回答正确,最后请他举一例说明。这位同学举了如下例子:拖拉机开始工作时油箱中有油40升,如果每小时耗油6升,则油箱中的余油量Q(升)与工作时t(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Q=40-6t,图象为过点(0,40)和点(20/3.0)的一条线段。教师对这位善于思考的同学大加赞赏,接着引导全体同学思考:一次函数的图象除上述两种情况之外还有其他图象吗?鼓励同学们从书上找出例子来说明,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从书上开始寻找。不一会儿,一同学举了下面一个例子:某礼堂共有25排座位,第一排有20个座位,后面每排比前一排多1个座位,则每排的座位数m与这排的排数n的函数关系式m=(n-1)+20[1≤n≤25(n∈整数)],它的图象为25个点。教师对同学们能在短时间内找出一次函数图象感到由衷的惊喜。这时一位平时怯于回答问题,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轻轻地说了一句“还有一种”,教师非常高兴,怀着殷切的希望和对他充满信心的目光说道,请你举例好吗?举例如下:汽车离开A地4千米,以40千米/小时的平均速度前进了t小时,则汽车离开A地的距离s(千米)与时间t(时)的函数关系式为s=4+40t(t≥0),图象为一条射线。教师对这位同学大加褒奖。在一片热烈而紧张的气氛中结束了一次函数的图象的教学。当教师再次问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同学们用分类的方法回答:直线或射线或线段或是一些点……

真实而具体的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都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连续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超越教师预设的意外。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心中不但想着课前预设,更要想着学生的发展,高度关注学生个体在认知、心理、智力、学科基础、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对于出现的种种意外,不应一概而论地视为不和谐的音符,而应看作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地加以分析和取舍,合理地挖掘蕴藏其中的潜在数学价值。本案例中的教师正是通过对来自学生个体的“突发奇想”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巧妙地将其转化成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契机,收获了课堂动态生成的精彩。

五、课堂小结的高潮设计

常言道:“善始善终。”良好的开头虽然是成功的一半,但完善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善的句号。

【案例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课小节时,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讲述:在茫茫的大海上有一座灯塔C,现在一艘远洋轮船正从我国A港出发,以每小时18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2小时后船到达B处。此时,船长想知道轮船与灯塔C之间的距离,于是查看了船上自动导航仪,发现灯塔C在A的北偏西40°方向,在B的北偏西80°方向,这位聪明的船长马上就知道此轮船与灯塔C的距离刚好是A、B的距离。同学们,你知道这位船长是根据什么得出结论的吗?带着这个问题师生一起去小结。

案例中,教师全身心投入,声情并茂,为学生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触景生情,以情促知,情绪高昂,教学活动再次推向高潮。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高潮是课堂教学达成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知其所以然”的深刻体验和生动过程。因而,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合理整合资源,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在教学价值,化意外为精彩,以巧妙的教学机智和灵动的组织策略收获课堂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郑强.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高潮设计课堂教学
到底谁呀
BUBA台灯设计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到高潮了吗?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有种设计叫而专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