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波
信息技术在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已经发挥了很大的效用,但真正要成为课程教学的中流砥柱,就要形成使信息技术成为语文课程学习生态情境中的一环,维系整个小学语文学习生态的平衡,促进语文学习活动的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应该是构建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生命形态的“语文课程学习实体”。
笔者根据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提出以下生态化模式及其设想.
一、生态化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教师充分凭借自身的信息素养,结合教学内容,选用合理适用的信息技术。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在教学实际中,积极组织管理教学,指导协助学生学习。学生则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的信息技术技能促进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经过自身对获取的信息加工内化,建构自己的语文知识内在结构。整个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活动彼此影响,始终为双方信息化的教与学提供经过自身个体内化整合的意义建构,否则这个过程模式是不完善、无法进入下一次创造和再建构的循环发展。这就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不断创造的互惠生长的生态化环境。
二、基本设想
1.信息技术整合于小学语文课程,应该呈现师生共处的知情意行的动态历程
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集师生共同的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完整的人际交互活动,是丰富复杂的。
教师和学生应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语文课程的学习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处于主体间的知情意行的动态的成长历程。语文学习的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但不是唯一的。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复归教师和学生应有的生存自由和正常的生活角色。
整合后的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强调学生对于语文知识技能的理性掌握,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把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悟、激发的潜能、产生的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结合起来,让语文课程的教与学充满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识。
2.信息技术整合于小学语文课程,应该展现师生体验自我生命发展的过程
传统的语文课程学习认为语文学习目标是知识技能的目标,其过程是了解、理解、掌握、运用。新课程的语文课程理论则认为,每一堂课都是教师和学生乃至学生家长生命中关注的一部分。语文课程的学习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性的目标: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学习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师生会经历动机激发和形成、思维活动、心理感受、体悟、探索,等等。在整合的学习中,由于师生的身体、心理、精神高度投入,就会有一种反思、顿悟、个性成长的体验。在体验中,“物为我所内化”,这也正是现代课程观所认为的理想的课程境界。
3.信息技术整合于小学语文课程,应该营造互惠生长的教学沟通的生态环境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程学习,一个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可资利用的语文教学资源突破了教材、课堂教学设备的局限,使得课堂语文学习沟通呈现渠道多样化、形式活泼化、方式多元化的特点。
相对于以往学生可能掌握语文信息缺乏的情况,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强调教育对象的资源性,使得教育的资源总量极大增加。但生态化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漫无边际地扩大学习资源,而是教师充分发挥专业知识,掌握学生的学习特性,整合可以服务于教学的所有资源,以尽力营造符合学生个别差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沉浸其中,造就一个师生、生生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形成一个师生互惠的生长性的学习“生态环境”。
4.信息技术整合于小学语文课程,应该成为促进师生互动生成新知的过程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充分运用,大大增加了课堂语文课程学习知识的含量。在认知性的课程学习中,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占据了学习过程的大部分,少部分是教师个人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例很少。在开放的、发展性的语文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师尽可能多的提供学习信息,统整教学资源,因而教师个人的知识分量适当地扩大了;学生在获得教师提供的学习信息的基础上,又通过自身的多个感官、多种方法获得和发现了更深一层的知识,从而递接形成了新的知识构架。
总之,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今后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或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只有构建体现教学双方平衡生长的学习生态环境,信息技术才成为课程学习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才是真正融入了课程之中。◆(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罗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