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体育的社会学探析

2009-05-25 02:20陈宗弟
江西教育C 2009年1期
关键词:城镇居民小康体育产业

陈宗弟

一、建设小康体育的社会背景探析

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从农村居民收入来看,1979年到2007年平均每年实际增长7.3%。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温饱有余,部分地区已实现小康。从城镇居民看,城镇居民收入加速增长,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60元,城镇居民已经整体上实现小康。

2.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农民的小康是至关重要的,农村小康体育也将是未来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3.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消费支出461元,比1989年增长10.2倍。与小康社会教育、娱乐支出比重占人均收入11%以上的标准衡量,还有较大的差距。

4.文化事业不断发展。2007年我国文化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广播电视更上一层楼,为绝大多数人提供了听觉、视觉信息和娱乐渠道,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卫生保健条件逐步改善。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率先于1996年达到小康标准。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体育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大。

6.精神生活向健康与知识性发展。居民用于食品消费支出的比例逐渐下降,非食物性支出尤其是服务性等非商品支出比重不断增大,教育、文化、娱乐和其他服务性消费增长较快。

7.新时期体育工作方向明确。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良好的政治舆论导向为新时期建设小康体育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

8.全民健身工作稳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于1995年6月颁布实施,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努力为第二阶段(2006—2010)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二、建设小康体育的社会结构探析

1.小康社会与社会阶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城市和农村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阶层分化,建设小康体育需要相应的社会结构调整和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扩大参与的主体。

2.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进步的体现,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上,我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

3.小康体育与教育发展水平。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全社会加强了科学文化教育建设,使人口文化教育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4.小康体育与老龄社会。中国已符合联合国规定的7项老年型社会的标准,我国基本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20年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将成为典型的老龄型人口。

三、全面建设小康体育战略目标的时代内涵

1.全新的实践需要有创新的理念来引导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树立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位一体的现代体育发展观,体育事业全面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发展观,利用体育的多元功能和独特的魅力,为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实际的贡献。

2.小康体育的工作重点是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

要大力发展大众体育,推进体育的普及化、生活化、娱乐化和消费化,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形成政府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体育需求,市场满足人民群众有消费能力的多样化、差别化体育需求的格局。要大大加强大众体育的组织化建设,鼓励不同所有制的单位和个人投资兴办面向大众的各类健身俱乐部,构建民办、民营、民有、民享的经营性组织体系,引导城镇居民消费组织化、专业化的健身娱乐服务。

3.小康体育的目标是要展示国力、国威的高水平竞技体育

这一时期的竞技体育发展,要以代表先进文化为方向,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二是努力扩大竞技体育的社会基础,推动竞技体育的社会化、职业化进程;三是结合社会对竞技体育发展的新需求,处理好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优势项目和劣势项目的辩证关系;四是探索集约化发展道路,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4.建设小康体育要把推动体育与经济融合,发展现代体育产业

必须把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体育的重要内容和战略措施,尽快做大、做强我国的体育产业。◆(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体艺部)

□责任编辑:方玉

猜你喜欢
城镇居民小康体育产业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