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石龙
所谓素质教育的“高原现象”,是指素质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处于徘徊或原地踏步状态,不仅无法深入下去,甚至还有倒退的可能。“高原现象”虽是事物发展进程中的暂时现象,但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就会拖长“高原现象”的逾越期,从而阻碍事物的发展。
一、素质教育“高原现象”种种
素质教育的“高原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停留于表层。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加上音、体、美、劳的外包装。具体地说,就是大做表面文章,满足于花里胡哨的布置:墙上挂着,课表上排着,橱窗里放着,计划、总结里写着,上级来人看就临时上着,所做所为都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
2.用已经达到的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具体目标代替全面育人目标,使素质教育变成搞一、两次活动,出一、两名特长生就了事。
3.认为“开足、开齐”课程就是素质教育,把传授知识和提高素质等同起来。
4. “东边日出西边雨”,普通班搞素质教育,毕业班抓“应试教育”;一边唱素质教育的调子,一边吹智育至上的号子;宣传素质教育时大张旗鼓,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时仍单凭分数一把“尺子”。
二、素质教育“高原现象”的成因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
1.认识上的“短视症”。素质教育虽然宣传了多年,但有的人至今还不明白素质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甚至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是运动化、一阵风,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写写字、抓抓纪律、演演戏”。
2.目标上的“模糊症”。有些学校即使有实施素质教育的管理目标,但大多内容空泛,缺乏一定的理论高度,不能体现教育发展的规律性。有些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生搬硬套别人的模式,不能准确把握目标力度,因而出现了不需努力就能实现或经过艰苦努力也无法实现的目标。
3.实施上的“狭隘症”。有些地方和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狭隘性。在内容上表现为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和文化技能素质的培养,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身体素质的培养上,重视运动,忽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锻炼意志;在文化素质的培养上,只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品德、审美素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手段上表现为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忽视提高教师和家长的素质;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素质知识传授,忽视素质行为内化;重视教育设施的投入,忽视对设施的充分利用。
4.评价上的“误导症”。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不能单纯以升学率和统考分数来评价学校和教师,但时至今日,不少地方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仍是升学率的高低和统考成绩的优劣,根本不顾及学校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在奖励政策上,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为学校设立的奖励都是升学奖或统考名次奖,对学校规定高考、中考上线指标和统考名次,似乎只有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多培养几名“尖子”才是最大的贡献。即便是对素质教育的评估,也往往失之偏颇。
三、消除素质教育“高原现象”的对策建议
为尽快消除目前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高原现象”,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对策:
1.强化目标意识,构建运行机制。实施素质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建立科学的目标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制。科学的目标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依据和指南,完善的运行机制则是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保证。要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制约机制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形成“政府行为到位,全员行为到位,科研行为到位,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生力军,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3.强化政府行为,创造宽松环境。要想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政府行为就必须真正先到位。政府行为到位要加大“三个力度”: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创造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宽松环境;二是加大工作力度,确保素质教育有组织、有计划地运行;三是加大投入力度,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物质保证。
另外,政府行为到位要抓好“三个突破”:一是要在优化教师队伍上有所突破,尽快形成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二是要在考试改革上有所突破,进一步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诊断、选拔、教育和反馈功能,使考试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三是要在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上有所突破,制订一套具体、科学、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坚决取消单纯以考试分数或升学率为标准的评价、奖励政策。要大力宣传、表彰、重奖那些注意因材施教、善于转化后进生、琢璞而成大器的学校和教师。◆(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武阳镇龙江小学)
□责任编辑:廖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