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创新展示课有感

2009-05-25 09:01赵书斌
教师·上 2009年4期

赵书斌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课教学也展现了勃勃生机。创新展示课整合学习资源,贴近学生生活,精心创设情境,并通过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展示课;感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课教学也展现了勃勃生机。前段时间,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举办了信息技术创新课展示活动。油田所有的信息技术课教师聚集一堂,听观摩课、互相切磋学习,收获颇丰。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法、全新的学法在探索中初见端倪。这次创新展示课集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亮点。

一、整合学习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如八中管春梅教师的《绘图工具栏》一课就选择了制作贺卡。在当今的网络时代,过各种节日的时候人们经常通过网络发送一张精美的贺卡以表达人们的情意,是很时髦、也是很普遍的事情。通过制作贺卡使学生带着浓重的情感意识把去掌握知识。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

几位教师都能精心创设情境,并通过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教课过程中语言亲切,态度和蔼,充满了鼓励和赞赏,尊重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如十二中李竹教师的课,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教师进入教室的时候,面露笑容,慈爱、柔和中透着严肃的目光环视整个教室,走上讲台后,第一句话是“同学们好”,语言简洁凝重,流露真诚情感,眼神关注在座学生,在这短短十几秒钟的时间里,通过教师的体态语言,可以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以及慈爱,对学生的信心以及鼓励,课堂气氛既严肃又不失轻松、活泼。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说“请某某同学来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和鼓励,消除其因可能回答不出问题而产生的害羞与畏惧心理。四十分钟的时间里,有近三十分钟的时间教师在和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与他们共同探讨、共同参与的和谐气氛,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学生实践操作的同时,教师徐步而行,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且进行个别的辅导,对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对他点点头,以示表扬和鼓励。教师游刃有余的指点更有画龙点睛之感。

三、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的推出,要求广大教师要更新观念,及时赶上改革的步伐。于是,如何组织教学、怎样做才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怎样将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落实到每一节课上,怎样通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成为教师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把学生学的权力给学生,想的时间交给学生,做的过程留给学生,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自己从旁点播,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

如二十中马勇教师《幻灯片的动画设置》一课的教学,只讲选定目标、选择幻灯片放映菜单,再单选自定义动画命令,选择效果选项,打开倒三角下拉菜单,下面该怎么做,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学习。教师先不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许相邻同学互帮,但同一任务可以有多种通道来实现,可从不同角度加以展现。在每位同学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间的合作、展示交流,并在教师的点拨下反思总结,进而达到探究学习和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当学生自己最终解决了问题时,特别兴奋,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不断的成功能刺激学生的成就感。学生在这样的激昂的情绪氛围中,利于形成勇于进取的精神,以后也就乐于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这样,一则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二又启迪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就是提高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志。教师注重了“教”与“学”相互促进,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开始发生了质的飞跃,课堂上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这同时也体现了传统的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做法开始出现质的变化。教师的课堂发生了悄悄的变革,教师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教师从以往的直面管理者变成直面教学者。课堂注重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本次创新课展示,也可以看出,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我们还未能跳出过去传统的教学框架以及摆脱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习惯时,新的教学方式适应起来比较困难。要使课堂充满活力,就要对备课来一场变革,教材只是素材、例子,我们要大力提倡创造性的研究,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创意。因此备课迫切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开放的体系,多方扩充信息,不断充实、完善备课资料,备出教师的个性,备出标新立异的鲜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