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国华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它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教学的效率问题,即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低效的或是无效的。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并走向积极。这就是有效的教学。在新课程下,高中语文必须进行有效教学。
一、在课堂教学中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
一篇文章到底能教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什么才是这篇文章真正的重心所在,什么才是学生希望能通过这篇文章学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我认为在教师理解文章,准备备课之前就必须思考。
比如在教学中,我们看到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很差,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归纳总结文中信息的能力太差、概括能力太差。我们高中阶段的现代文或者诗歌鉴赏,出题者在出题时要考察学生的都是如本文或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基本的东西,可就是由于学生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太差,以至于不能做题。我的教学体会是:如在教授《琵琶行》的时候,我并没有直接进入诗歌主题的分析,也没有去分析文中对音乐的表现等公认的教学重点,而是通过学生的反复阅读讨论,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教他们用一句话概括每节大意。在分析第一部分内容时学生觉得很难,后来经过分析与实践慢慢觉得轻松了。后来几篇文章,如现代文中的《故都的秋》,在分析文章之前,我都如此这般地让他们从总体上概括感知。结果,在考试中,学生现代文阅读这部分分数都普遍提高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也因能学到东西而逐渐高涨了,学生阅读并提取信息的能力更是得到了明显提高。
由此观之,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需要来定。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教师不需要教了”,如果能让他们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教师要教,自己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三、课堂教学必须确立有效的教学方法
同样的课文,同样的目标,不同的方法肯定会有不同的效果。我们都知道,死气沉沉的课堂效果肯定没有活跃融洽的课堂效果好,创设新颖的课堂肯定要比平凡单调的课堂效果要好。而且学生情况也不同,如有的学生希望听到知识容量大的课,而有的学生就喜欢老师“吹牛”,将知识贯穿于轻松幽默的语言中。不管怎样,我们应该根据学生个本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课堂模式是老师根据教学参考资料和课后的习题来设计。学生听老师讲或学生读文本后回答老师的提问。老师的目标是把固定的理念灌输给学生。师生不能越雷池一步。因为考试答案很标准,且责任重大。而现在则提倡多元解读。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任意解读。老师怕伤害学生的积极性或自尊,基本都是鼓励。即便是说错了,也用差不多的话搪塞,或不置可否的态度,形成了一种只要说就有道理的定式。
课堂教学应该讲究“序”,但又没有固定之“序”。只要教师们“胸中有教材”“目中有学生”,具有灵活应变的课堂调控能力,完全可以设计、选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程序,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使用多媒体已经成了公民的一项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虽然现在语文界对阅读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谁也无力阻挡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那快速而有力的脚步。它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多次利用性、便捷性、美观性、大信息量等优势。它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最好帮手。不仅在教学中教师要使用,而且要教会学生使用。
网络的出现给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很多好处,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而恰当地利用这一资源。电视、投影等其他现代教学设备在阅读教学中也应该适时利用。它们能够给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但关键是要理解一句话:“运用要恰当。”目前它只能是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过分依赖多媒体,阅读课就缺少了语文阅读的“原汁原味”。例如,在欣赏、了解诗歌、散文作品的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讲解比较空洞、枯燥,缺乏气氛,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教师们可以通过播放朗读带,并用多媒体微机播放一些诗歌里面出现的物象(诗歌中的意象),物象的展示和美妙的音乐,使学生如同步入诗歌的意境,去领略诗歌中的诗意。通过多媒体微机的教学,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