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09-05-25 09:01田先平
教师·上 2009年4期
关键词:问题对策课堂教学

田先平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健全的评价方案,必须树立“人本”观念和终身学习观念,必须实现四个转变——师生角色向合作性转变,课堂氛围向和谐性转变,原理分析(知识)向实践性转变,学生思维向探究性转变,使课堂教学更加优化。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对策;研究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如何发展是目前绝大多数教师感到盲目的问题。近年来,结合物理课堂教学实际开展了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实际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现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阐述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一、误区

1.现象一:“主导”错位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物理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过度强调自主,教师“独霸课堂”的现象明显改观,课堂出现了异常的生机和活力。虽说突出了“学生主体”,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但使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演变成了“放任自流”,让课堂教学“信马由僵”“走到哪里就在那歇”的现象仍然存在,具体表现在:①盲目“迁就”;②课堂讨论的“旁观者”;③教师让位多媒体;④课堂提问过度频繁;⑤“放”而失控。

2.现象二:穿新鞋走老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方式不断变革,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多数教师大脑中仍根深蒂固,许多教师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在课堂中具体现象有:①课堂教学缺乏平等;②课堂教学缺乏主体;③课堂教学缺乏生活;④课堂教学缺乏问题;⑤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

二、对策

面对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以上诸多现象,老师感到许多困惑,结合当前的实际,笔者提出“一项改革,二套方案,三种理念,四个转变”的对策。

1.促进“一项改革”

评价是新课程实施中“牵一处而动全局”的敏感神经,实践中诸多问题都与评价相“链接”,但评价至今仍是“一卷定乾坤”的模式。这种评价方式还远远不能促进新课程改革。因此,要使新课改革继续深入,健康发展,必须从上而下进行考核制度的改革,建立起健全的评价方案,从能力和成绩两个大方向来评价学生和教师的素质。

2.制定“两套方案”

目前的教材是将城市、农村统一成一套教材,但是城乡孩子的生活经历、学习环境是完全不同的,并且受到条件的制约。然而教材却要求其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无疑给老师和学生都带来了诸多困难。针对这一现状,应根据实际在课改中制定出适应偏远农村和城市学生需要和发展的两套教学方案,才能真正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各有所获,各尽其能,使每个人的个性特征得以充分地发挥。

3.树立“三种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教师管理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是从未成年逐步走向成年,心中的许多想法完全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若不加强管理,便会使其误入歧途,若管理的方法不当会导制他们的逆反心理。只有“以人为本”来管理,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才能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2)树立为学生终生学习的生活方式奠基的理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新课标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它能使学生很快适应其中,融入到整个集体之中。因此,新课标的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终生学习的生活方式奠基。

(3)树立全新的新课程理念。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最终都要落到学生身上,必须让学生体会到、感悟到、思考到“课堂教学价值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而不是教师”。只有实现这一目标,才能真正地使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4.抓好“四个转变”

(1)师生角色向合作性转变。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人能够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因此必须合理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让师生走向合作。

(2)课堂氛围向和谐性转变。“和谐的氛围,积极的情感”是成功教学的重要环境。教师应该利用诙谐的语言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充分调动情感因素,并且时时处处从“尊重人、爱护人、促进人”的角度去爱护每一个学生,让课堂“充满和谐的情感,心灵的沟通”。

(3)原理分析(知识)向实践性转变。课堂教学中应“授之以渔”而不能“授之以鱼”。因此教学中要呈现出知识原理探究的过程,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有趣、愉快的实践中学到知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思维向探究性转变。教师教学时,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围绕主干知识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思维培养、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通过问题的探究,进而进行知识的梳理、方法的提炼,通过这种质疑探究的过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形成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猜你喜欢
问题对策课堂教学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