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2009-05-25 09:01吕占广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9期
关键词:祥林嫂人生文本

吕占广 成 丽

在新课程理念及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能够将文本课程转化为教师理解的课程,进而转化为课堂课程。

1 要把“文本课程”转化为“教师理解的课程”

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应该做到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深刻的感触,即渗入教师自己个性化的认识,才能够体现教师独特的个性魅力。因此教师要深入地“备教材”,以深化教学内容。

1.1 以语言为切入点,走入文本在教学鲁迅的杂文时,笔者一开始找不到自己深切的体悟,但在不断涵泳文本过程中,终于明白作者之所以使用讽刺犀利的语言,是因为其中包含了作者无尽的、强烈的愤怒与嘲讽,及对当时迷惘的、有所追求或惧怕的青年们的爱护。毕竟语文教学中的无限魅力是语言,语言不仅能够“达意”更能够“表情”。所以,语文教师只有沉浸于文本语言,才能够备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篇课文。

1.2 不断钻研文本,深化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情节带语言”,以问题激发思维。比如《鸿门宴》“张良和范增的比较”,张良的循循善诱、干练透辟,范增的妄自尊大、指手画脚、不知人不自知;再比如“樊哙和项庄的比较”,樊哙的粗中有细、投其所好、有理有节、有谋有勇,项庄的有勇少谋。因此,教学的纯熟还在于教师不停的钻研、探索,真可谓学海无涯,教海茫茫。

2 要把“教师理解的课程”转化为在课堂上“表现的课程”

不管是从教学方式或是教学内容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过程的共同经历者和平等的学习伙伴,教师不能将准备好的内容按部就班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基于学生经验,联系现实生活,和学生一起建构新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智慧地“备生活”、全面地“备学生”、真诚地“备人生”。

2.1 智慧地“备生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和个性化,所以大的社会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尝试接受一些学生的喜好,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和学生的思想进行交流沟通,尊重学生的观点,这样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平等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才能够引领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使教育对象更加健康地成长,师生之间才能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忌讳的是有“我的地盘是我的”这种想法。

2.2 全面地“备学生”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更多的是亲历一种过程和这个过程中身心的成长,而不是为了获得一堆搬不动的杂物。所以教师要全面地“备学生”,不只是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还要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和心理状况。始终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己任。

1)备学生所知、不知及想知的内容。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备好哪些内容是学生的“知”,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并收获那些“不知”。还要重视学生的“先知先觉”,放手让学生先读,然后表达收获的信息,再提出自己不知或想知的地方。由此,教师就可以因材施教了。

2)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即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作用。比如,在板书“刘邦谢罪”这一环节时,学生说应该给“谢罪”加上引号,以表示刘邦不是向项羽道歉,绝无认错之意。这表示学生的思考是有效的。再如,教学《过秦论》时,笔者说:“之所以陈胜灭掉秦朝,是因为秦朝的不施行仁政。”有一名学生马上纠正:“你说的不对,不是陈胜灭了秦朝。”笔者顺势而问:“秦朝灭亡的根源是什么呢?”学生异口同声:“秦自己。”

而当学生很漠然的时候必然是学生没有听或没有懂或不感兴趣。

3)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共建新知识。作为富有个性的有血有肉的“人”,尤其教育对象皆是豆蔻年华的少女,她们最隐藏不了的是最为本真的东西,这更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尤需关注的东西。在分析《祝福》这篇小说的环境时,很多学生都表达出一种强烈的羡慕情感:“贺老六对祥林嫂多好哇,他没有嫌弃祥林嫂,他们多幸福哇。”当时笔者就想:为什么学生对贺老六评价如此之高?于是总结了2点:第一,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大胆的想象,成为学生思考路途中的引导者;第二,学生关注的是贺老六,而贺老六是祥林嫂的丈夫,这又反映出学生心底最为本真的东西,那就是“情感”的涌动,及对人生的关照,因此教师还要引导好学生对人生的阅读。

2.3 真诚地“备人生”教师要以自己健康积极正确的人生观,架起一座沟通学生和教材、学生和作者、学生和教师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桥梁。教师的教学更要用心关注、用情对待、用脑引导每一位教育对象。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对文本的阅读,更是一种对人生内容的阅读。因此,教师要用一生来备课。

教师在教学生涯中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教育对象人生路上的关注者、阅读者、倾听者及引领者。

猜你喜欢
祥林嫂人生文本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独一无二的你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