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锐
摘要 介绍黄鳝常见病害肠发病、水霉病、腐皮病、赤皮病、毛细线虫病的症状及其治疗与预防方法,以供黄鳝养殖户参考。
关键词 黄鳝;常见病害;症状;治疗与预防
中图分类号 S965.1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5-0233-01
黄鳝抗病能力强,只有在水质恶化或鳝体受伤时,才容易染病。其发病与饲养环境、饵料投喂及放养密度等因素有关,因此改善饲养环境,注意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注重疾病预防,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减少黄鳝疾病的发生。
1 肠炎病
又叫烂肠瘟,是黄鳝吃了腐败变质的饵料或饥饱失常,消化道感染病菌所致,在黄鳝整个生长过程中均可发病。
1.1 症状
病鳝反应迟钝,食欲减退,体色乌黑变青,肛门红肿突出体外,轻压腹部有黄色或红色黏液从肛门及口腔中流出,肠管充血发炎,很快死亡。
1.2 预防与治疗
正常饵料供应,不投喂腐败变质饲料,投饲按照“四定”、“四看”技术,即定时、定质、定量、定位,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食欲;用生石灰15~25g/m3彻底清池;在发病季节每15d用漂白粉或富碘消毒1次。发病时,每100kg黄鳝用达克菌20g拌饵投喂,1次/d,连续用3~6d;每50kg黄鳝用大蒜泥250g和食盐250g一起拌饵投喂,1次/d,连续用3~6d;每100kg黄鳝用地锦草、辣蓼或菖蒲500g,单独或混合熬汁拌食投喂,1次/d,连续喂3d。
2 水霉病
又叫肤霉病、白毛病。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晚冬最流行。
2.1 症状
在放养初期,若鳝体受伤,霉菌侵入伤口,便迅速萌发,深入肌肉,蔓延扩展,向外生长出棉毛状菌丝,严重时,呈白色或乳白色旧絮状物。病鳝表现焦躁不安,食欲不振,患病处肌肉糜烂,常造成黄鳝和鳝卵大批死亡。
2.2 预防与治疗
黄鳝入池前,用生石灰清池消毒,鳝种用3%食盐水浸洗1~2min;放养时大小分养,防止大鳝伤小鳝;操作时尽力减少鳝体受伤;投饵均匀适量,减少黄鳝自相残食。对病鳝个体,可用3%~5%的食盐水或0.001%的高锰酸钾液浸泡病鳝3~4min;用食盐和小苏打20g/m3全池泼洒1m3;用水霉净全池遍洒;成鳝患病时用5%的碘水涂抹患处。
3 腐皮病
又称打印病,多见于夏秋两季,成鳝较多,由点状产气单胞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是鳝体受损伤,细菌感染所致。
3.1 症状
发病黄鳝,行动缓慢,常将头部伸出水面。病鳝体表背部两侧出现圆形或卵圆形红斑,严重时表皮腐烂或呈斗状小窝,直到烂穿露出骨骼与内脏而死亡。5~9月为流行季节。
3.2 预防与治疗
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夏季15d泼洒1次漂白粉1g/m3,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并防止黄鳝体表受伤;平时可在鳝池中按5m2投放1只活蟾蜍,其分泌的蟾蜍液对此病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也可用生石灰7g/m3水体化水趁热全池泼洒,15d泼1次,加以预防。将发病鳝池水排干,清除底泥,另垫泥土,灌注新水;用漂白粉100g/m3全池泼洒,1次/d,连续用3d,以后15d用1次;直接在病灶部位涂抹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取1~2只剥皮的蟾蜍,用绳子系在池内来回拖几趟,使蟾蜍分泌的蟾酥散发池内,可治疗此病。每10kg黄鳝用磺胺噻唑1g拌饵投喂,1次/d,连续投3d。
4 赤皮病
又叫赤皮瘟、烂尾病,属细菌性病害,该病发病快,大多是因黄鳝的皮肤在捕捞或运输时受伤,细菌侵入皮肤所引起的,传染率及死亡率都很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4.1 症状
体表局部出血,发炎,鳞皮脱落,病鳝身体瘦弱,尾部充血发炎,继而肌肉坏死溃烂,严重时尾部肌肉烂掉,尾脊骨外露。病鳝反应迟钝,头伸出水面,丧失活动能力而死亡。
4.2 预防与治疗
放养时用10g/m3的漂白粉浸洗鳝体20min;在鳝池埂上栽种菖蒲和辣蓼;发病季节用0.4g/m3的漂白粉挂篓;在运输黄鳝的容器内放置水草,每6~10kg黄鳝加放8万单位的庆大霉素,降低黄鳝密度,可较好地预防此病。发病时,用漂白粉0.5g/m3或二氧化氯3g/m3全池泼洒;用100g/L的食盐水或10g/m3的孔雀石绿溶液擦洗患处;用20~50g/L的食盐水浸洗病鳝15~20min。
5 毛细线虫病
此病是人工养殖黄鳝过程中最常见的寄生虫疾病之一,多发生于夏末秋初,主要是毛细线虫寄生在黄鳝肠壁黏膜层,破坏组织,使肠中其他病菌侵入肠壁引起发炎。
5.1 症状
黄鳝躁动不安,摄食减退,有挣扎性滚动、串游现象,如果大量毛细线虫寄生,可造成黄鳝消瘦死亡。
5.2 预防与治疗
彻底清塘,在流行季节,用生石灰20g/m3清池,杀灭中间寄主、带病者及其虫卵。发病时,每100kg黄鳝用90%的晶体敌百虫20~30g拌食投喂,连续投3~5d,疗效显著。
6 参考文献
[1] 陈光付.人工养殖黄鳝疾病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0):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