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猪凤,好文章

2009-05-23 11:52
书香两岸 2009年8期
关键词:文风散文文章

季 薇

李翰祥说:“演得好的戏,不像演戏。”

写散文,是作者直接登台,台风好坏,高下立见。都说散文很容易写,的确不难;不过,要写得真好,不简单。

好文章,顺眼,顺口,顺耳,还要顺心。

中学时代,读初中的时候,运气真好,遇到一位好老师——俞妙僧先生。他教作文,说了三个字:龙、猪、凤。

龙头+猪肚+凤尾=好文章。

这个比喻很有趣,直到现在没有忘记。

漂亮的开头,和精彩的结尾之间,必须有真材实料的内容, 不可偷工减料。

如果像一棒“棉花糖”,晶光雪亮一大团,吃到嘴里,什么也没有,岂不被耍骗了!?

俞老师教得真好。学生们听得心领神会、津津有味。一节课45分钟,眼一眨过去了,很不过瘾。

一手板书,银钩铁画,批改作文,更是认真仔细;眉批、总批,语多鼓励。

他很懂教学心理,重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除非文意不顺不通,绝不更改半个字,说是一旦删改过多,泄学生的气,但对错字别字却不客气:先打一个红×,再在作文簿的“天头”上,画一个红框□;要学生自己查字典,然后把正确字填写进去。

俞老师抢体育老师的生意了,真“妙”──他说道:“我们来打篮球。一定要把球对准,用力把它投进去。”

又说:“做人须大方,作文要小器。待人处事不可斤斤计较,作文用字切切不可浮滥浪费。”

俞老师,浙江金华人。胖嘟嘟、笑眯眯。如果健在,大概是一百五十岁了。

很感谢他,很想念他!

金华,古称婺州,有“小邹鲁”之美誉,文风鼎盛。

不能说台湾没有好老师。可是,目前一般大中小学,国文程度普遍低落,教人忧心!

台湾前“教育部长”杜正胜说:“大陆文学和台湾没有关系。”什么话?

大外交家蒋廷黻先生说:“文风切关国运。”

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真理简明易懂。”

好文章,一定教人能懂,否则,最美最好也没有用!中国人,如果不能用中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简直不可思议。

三十年前,傅东华先生(也是金华人)翻译美国密契尔女士名著Gone With the Wind(随风而逝),中文书名,只用一个《飘》字,很传神。

这部小说,四十万字。写南北战争故事,分上下两册。拍成电影,是好莱坞经典之作,也分上下两集,中文片名译成《乱世佳人》!就显得俗气了。

上海“骆驼书店”出版《飘》的傅译中文本,文从字顺;完全是大陆的语气。不像一个字一个字死抠的劣译。既刺耳又涩口。

英文中有一个名词:Family three(家谱),曾被译成:“这家人的房子,被盖在树上。”岂不是“有巢氏”复活了吗?神话!

傅东华先生和林琴南先生一样,是根据原著原意,用中国文法和语意来改写,成为一流的散文。

可见,好的翻译是再创作。

散文,是各种文体的根源。打好坚固扎实的地基,各色各样高楼大厦,才盖得起来。

交换知识、交流情感。不论从事什么行业工作,能够有一点散文写作的修养,总是有百益无一害的好事。你说对不对呢?

季薇

本名胡兆奇,1924年生。曾任报社记者、《警光》杂志主编、《中国时报》通信组副主任等。创作包括散文与论述,曾获中山文艺奖。著有论述《散文研究》、《散文花束》;散文《蔷薇颊》、《淡紫的秋》等。

猜你喜欢
文风散文文章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