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陈毅 叶陈云 裴富才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在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但融资困难的问题仍然是困扰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要制约因素。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入手,分析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障碍成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针对性的治理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因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76.3;F235.9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1-0085-04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公民:信用治理及其评价制度体系研究——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分析》(70772008)和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北省科技型民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研究》(07457203D-7)的阶段性成果。
日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上周末在银监会、央行和世界银行共同举办的“小企业融资国际研讨会”上表示;融资问题已成为制约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困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顽症之一。目前,我国已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工业生产总值占全部工业生产总值60%以上,提供的就业机会约占全国社会就业机会的75%,约80%的新增就业人口是由中小企业吸收的[1],显然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中小企业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各级政府多次出台各项支持中小企业的鼓励政策,但依然破解无方。目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信用等级低和市场风险大等原因,融资矛盾有愈]愈烈之势。如何借鉴国际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的金融体系,探索出一条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贷款“瓶颈”问题的道路,正是笔者此文的立意所在。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概述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通常是通过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方式获取设立与运营的资金。前者是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留存盈利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 而后者是企业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置资金,使之转化为对本企业投资的过程。从我国目前状况来看,一方面,中小企业内源融资状况是普遍不佳的。8%的中小企业分配过程中留利不足,自我积累意识差,在税收政策上,由于新税制的实施,中小企业失去了往日的税负优势,内源融资,源水枯竭,由于企业规模小,折旧费率过低,无法满足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需要。另一方面,外源性融资的形势与难度更不容乐观。因为内源融资的成本一般低于外源融资,但问题在于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企业仅仅靠内部积累是难以满足全部资金需求的。所以在经济日益市场化、信用化和证券化过程中,外源融资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外源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企业债权融资两种方式,它是资金使用者与资金提供者直接交易的融资方式,但由于其融资的高交易成本使得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还只能在直接融资市场之外徘徊,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媒介进行的融资,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来完成融资过程,因而成为我国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选择,但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不成熟,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之路也是遇到了重重困难,据统计,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只占信贷总额的8%左右,贷款投入量少,且在投向上多偏好国有企业,3%的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使企业融资艰难,障碍重重[2]。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落实。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不健全、实力弱、服务滞后。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和缺乏信用观念,也影响其融资能力。
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造成这些企业融资成本过高,持续发展十分艰难,例如在浙江温州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给中小民营企业的流动贷款只占整个国有银行流动贷款总额的1%,一些企业因为暂时资金周转不灵而陷入困境,有的甚至因此倒闭。很多企业被迫转而向民间金融求助,民间金融实际上就是高利贷,贷款条件苛刻不说,一年期利率起码是15%,高的有些达到25%~30%,而国有银行一年期贷款的法定利率不到7%。据说,民间金融规模在8000亿元人民币,即使按最低标准折算下来,中小企业每年要事付利息600多亿元。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采矿、铁路、电信、电力等基础行业以及政府债券则成为银行争相放贷和投资的对象,有些企业甚至存在资金供给过剩的情况。这些现象说明虽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已存在过多年,但许多困扰中小企业融资的障碍因素并未完全消除,总体上融资困难的现状并未改观。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障碍因素剖析
1.尚未建立切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国家金融调控体系
尽管金融与资本市场的改革已进行多年,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没有明显改观。在我国目前,许多银行即便对那些愿意接受高贷款利率的中小企业,在没有信用保证的条件下不会放贷。这就是所谓银行贷款的“逆向选择”。目前,社会各方在解决此类问题上,大都实行“一对一”模式,即银行直接面对企业,由企业提供相应的担保和抵押资产等。但这种模式并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易使商业银行的“指挥棒”倾向风险小、利润高的产业。从国际成功案例看,银行存贷款的利差至少在10个百分点以上,商业银行才能够覆盖成本和风险。这意味着贷款利率须在15%左右甚至更高。但我国传统上对高利率保持警惕甚至反感,而且最高司法解释对超过中央银行基本利率4倍以上的民间借贷利率不予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如何通过贷款定价,实现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商业可持续性,使激励机制真正发挥作用,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核心原因主要是我国缺少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当然包括发达国家在内商业银行的贷款力度不可能覆盖全部中小企业,发达国家同样需要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互配合,而在我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策性金融调控力度一直比较强,政策银行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关系国计民生,而相反,商业性金融则是刚刚才进行机制转轨,很多方面还带有明显的行政部门的色彩,目前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四大商业银行的出于直接的经济利益的动机,其关注的[光和服务的中心也仅放在那些有比较雄厚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身上。目前我国企业与居民储蓄率为40%,外汇储备高达7,100亿美元,银行存贷差76,000亿元人民币[3],毫无疑问,中国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资本短缺。中国也不存在信息不足和交通不便。那么,中国出现这种资金供给者偏好大规模经营、避免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现象即“金融抑制”的原因何在?只能是政府的政策不当所导致的扭曲,即在政策性金融调控体系与机制缺失,对广大关系到民生的中小企业的融投资问题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支持发展机制与体系。监管部门制定的优先贷款目录之类的政策使金融资源配置出现了严重的扭曲。以1998年的宏观调控为例,政策“有保有压”,压的是竞争性行业和中小企业,保的是基础性行业和大企业,直接导致贷款向“大规模经营”倾斜,从而加剧了金融抑制。
2.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转制并非到位,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商业银行
国有商业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贷款,摆在桌面上的理由无非是风险大、规模小、成本高。但据江浙某地调查,国有商业银行中最优质的资产是个人信贷,不良贷款率不到10%,其次,是中小企业贷款,不良贷款率不到20%,而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政府其他项目的贷款不良贷款率高达50%以上,如果扣除信用环境差以及与国有企业攀比的因素,前二者不良贷款率将会欠大降低。因此,实际上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不是以赢利和市场而是以政策和政治为导向的,只要跟着政策走,贷款收不回,反正国家会背着,这种非市场化的思维滞后行为严重困扰着我国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也使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难以得到根本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