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约4.7%,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相同经济水平的国家。
现在医药科技发展的目标确定,到2010年医疗卫生支出达到1.5万亿元,2020年达到4万亿元,占GDP的比例提高到10%,这意味着今后10年左右的时间,医疗卫生支出将翻两番。中国有可能复制美国20世纪60年代医药行业的状况,当时美国也推进新的医疗保障制度。而从1960年代起,美国的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持续提高,由当时的5%提高到1990年代的13%。
此外,从拉动内需方面,医疗改革也已经迫在眉睫。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2008年宏观经济已经出现重要变化,在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形势最不乐观。发达国家的经济形势仍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加之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寄望于出口将中国经济带上高速发展的轨道并不现实。经济增长动力将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逐渐转向依靠国内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目前我们国家的老百姓看病成本过高,负担太重了,医疗改革将能缓解这部分压力,有效推动内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表示。
在我国,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两极分化严重。富裕社会成员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多数社会成员(包括相当多的农村人口以及部分城市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出于经济原因很难得到满足,贫困阶层则连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都享受不到。
居民在医疗问题上的消极预期,已经成为导致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此以往,将极大地影响经济发展。而一个好的医疗卫生体制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社会环境的改善必然有利于经济增长;同时,国民基本健康得到有效保护后,必然会降低疾病负担,减少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
“说得简单一点,由于医疗费用过高,很多老百姓小病不医,直至积累成大病,而此时的医疗费用将大增。”孙立坚说,“我们国民的传统就是攒钱,以防生病。如果有了很好的医疗保障制度,可以大幅度提高居民的生活预期,刺激消费并带动宏观经济的增长。”
从长期来看,医药行业是不错的选择。首先,医药行业本身有一个稳定的增长,医改还将带来外部增量;其次,医药行业受宏观调控的影响较小,能抵御通胀。
从短期看,新医改相关现行措施对医药行业的拉动作用已经开始显现。数据显示,新医改将为医药行业2008年提供9%~11%的增量。首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2007年开始建立,假如以100元计算,全面覆盖所需金额要达到240亿元左右。如果2008年覆盖一半人口,那么2008年增量为120亿元。其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7年年底的全国覆盖比例为86%,2008年将实现全面覆盖。由此,2008年新农合投入增量资金将达到350亿元以上。加之医药行业自身增长率可能在16%~20%之间,分析师预计医药行业2008年总体收入的增长可能在25%~32%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