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 智摘
1943年6月28日,刘少奇就人性、是非、善恶等问题给续范亭(时任晋西北行政公署主任兼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复信,毛泽东看后写了重要批语,明确指出:“自然性、动物性等等不是人的特性。”“即说人,它只有一种基本特性——社会性,不应说它有两种基本特性:一是动物性,一是社会性,这样说就不好了,就是二元论,实际就是唯心论。”“所谓是非善恶是历史地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地发展的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统一,不同阶级的不同真理观,这就是我们的是非论。道德是人们经济生活与其他社会生活的要求的反映,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这就是我们的善恶论。把人性分为自然性、社会性两个侧面,并承认自然性是无善无恶的,就给唯心论开了后门。”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就此写信给刘少奇,说:“一气看完你这一篇,前后看了三遍。并且批上了我的意见。”“我也没有研究透彻,不能说我批的全都无错,还请你看后告我。”
1948年2月18日,在陕北艰苦转战的毛泽东收到刘少奇的电报,他在电报中对老区土地改革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3月6日,毛泽东给刘少奇复信,指出:“所提各点甚好,已收纳于中央关于老区半老区工作指示中。惟政策与经验的关系一点,似应了解为凡政策之正确与否及正确之程度,均待经验去考证;任何经验(实践),均是从实行某种政策的过程中得来的,错误的经验是实行了错误政策的结果,正确的经验是实行了正确政策的结果。因此,无论做什么事,凡关涉群众的,都应有界限分明的政策。我感觉各地所犯的许多错误,主要的(坏人捣乱一项原因不是主要的)是由于领导机关所规定的政策缺乏明确性,未将许可做的事和不许可做的事公开明确地分清界限。其所以未能明确分清界限,是由于领导者自己对于所要做的事缺乏充分经验(自己没有执行过某种政策的充分经验),或者对于他人的经验不重视,或者由于不应有的疏忽以致未能分清政策的界限。其次,是由于领导者虽然知道划分政策的界限,但只作了简单的说明,没有作系统的说明。根据经验,任何政策,如果只作简单的说明,而不作系统的说明,即不能动员党和群众,从事正确的实践。以上两种情况,各中央局与中央均应分担责任。我们过去许多工作,既未能公开地(此点很重要,即是说在报纸上发表,使广大人们知道)明确地分清界限,又未能作系统的说明,不能专责备各中央局,我自己即深感这种责任。最近三个多月,我们即就各项政策,努力研究,展开说明,以补此项缺失。但各中央局在这方面自然有他们自己的责任。又其次,是政策本身就错了。此点许多下级党部擅自决定其自以为正确其实是错误的政策,不但不请示中央甚至也不请示中央局。例如很多地方的乱打乱杀,就是如此。但是各中央局,自己在某些政策上犯了错误的也不少。例如晋绥分局,对于在定成份上侵犯中农,对于征收毁灭性的工商业税,对于抛弃开明绅士,都是自己犯了错误的。但是这类‘左倾错误犯得比较严重的似乎还不是晋绥而是华北华东华中各区(从日投降后开始,投降前也有),晋绥的严重程度似乎还在第二位。是否如此,请你们加以检讨。又其次,是领导方法上有错误,即是上下联系不够,未能迅速了解运动的情况,迅速纠正下面的错误。上述各点,请你向参加中工委会议的各同志正式提出,并展开讨论一次。”
1948年10月26日,毛泽东有了经中共中央修改过的张闻天于这年9月15日写的《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当即致信刘少奇,明确指出:“此件修改得很好。在第29页上,‘决不可采取过早地限制私人资本经济的办法,改为‘决不可以过早地采取限制现时还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经济的办法。因为就我们的整个经济政策说来,是限制私人资本的,只是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才不在限制之列。而‘有益于国计民生,这就是一条极大的限制,即引导私人资本纳入‘国计民生的轨道上。要达到这一点,必须经常和企图脱出这条轨道的私人资本作斗争。而这些私人资本虽然已经纳入这条轨道,他们总是想脱出去的,所以限制的斗争将是经常不断的。”
1950年6月4日,毛泽东看了刘少奇向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的草稿,复信给刘少奇,指出:“此件看过,很好,很有用。有些修改,请再酌。说富农的部分长了,反而不清楚,有些则说得不大适当,故删去一大部分。加上1946年以后一段经验,借以纠正一部分同志已经有了的一种错觉,说过去的‘左倾错误是1947年10月10日土地法大纲上规定了没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原故。如果没有这段说明,则不能纠正此种错觉。”
“所谓生产力,是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亦称生产手段)两部分。所谓生产资料,在农村中,首先是土地,其次是农具、牲畜、房屋(指作为生产资料的房屋——编者注)等。粮食是农民利用生产资料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我们将从地主手里没收的粮食亦和其他被没收的东西列在一起称为生产资料也是可以的,因为这种粮食具有资金的性质。所谓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即财产的所有权关系。生产资料的使用,例如农民使用(租用)地主的土地,只是地主对于土地的所有关系的结果,这种所有关系表现为佃农对地主的隶属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即是生产关系。过去许多同志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二元论(甚至是多元论)的错误,将生产关系和使用关系并列,又将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并列,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把问题弄得很糊涂,划错了许多人的阶级成份。曾于1947年冬季叫乔木写了一个文件,题为‘中国各社会阶级及其待遇的规定(这个文件的全称是《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社会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编者注),其前面两章是我写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可以参看。”
1951年12月15日,毛泽东致信刘少奇,指出:“据安子文胡乔木等同志说,像河北党校阴一刚等来信那样表示不同意半工人阶级也是领导阶级的人,尚有许多,许多地方整党中都提出了这个问题,而这种提法是有理由的,现在不能不改正整党决议草案中的那种提法。此事现已陷于被动,只有改正才能恢复主动。现将电文(指当时准备下达的中共中央《关于中国革命领导阶级问题的修正指示》——编者注)一件,河北党校阴一刚等来信一件,送你审阅,征求你的意见,请示示复,并交来人带回为盼。”刘少奇很快复信表示同意。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位在中国讲学的苏联学者向中国陪同人员谈他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孙中山的世界观的论点有不同看法。对此,有人认为这会损害毛主席的威信,建议进行禁止。为此,毛泽东于1956年2月19日给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写信,明确表示:“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对学术思想的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因此,不要向尤金(时任苏联驻中国大使——编者注)谈此事。如果国内对此类学术问题和任何领导人有不同意见,也不应加以禁止。如果企图禁止,那是完全错误的。”
唐代诗人贺知章晚年回归故里,触景生情,作七绝《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1957年,刘少奇到南方视察工作,针对当时有些职工夫妇分居两地,生活上存在具体困难,而国家还无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情况,刘少奇在与当地领导干部的谈话中,号召广大干部职工发扬革命精神,克服这个困难。有一次,他在讲这个问题时引用了贺知章的这首《回乡偶书》,认为这首诗说明,像唐朝贺知章这样的人物,进京做官都不带眷属,可见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我们把家属都接进城里来的想法不容易马上办到。刘少奇回到北京后,将这件事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认为不甚妥当,但又一时拿不出充分依据来说明,直到1958年2月10日上午,当他找到一定依据时,便当即给刘少奇写信,信中说:“前读笔记小说或别的诗话,有说贺知章事者。今日偶翻《全唐诗话》,说贺事较详,可供一阅。他从长安辞归会稽(绍兴),年已86岁,可能妻已早死。其子被命为会稽司马,也可能六七十了。‘儿童相见不相识,此儿童我认为不是他自己的儿女,而是他的孙儿女或曾孙儿女,或第四代儿女,也当有别户人家的小孩子。贺知章在长安做了数十年太子宾客等官,同明皇有君臣而兼友好之遇。他曾推荐李白于明皇,可见彼此惬洽。在长安几十年,不会没有眷属。这是我的看法。他的夫人中年逝世,他就变成独处,也未可知。他是信道教的,也有可能屏弃眷属。但一个90多岁像齐白石这样高年的人,没有亲属共处,是不可想象的。他是诗人,又是书家(他的草书《孝经》,至今犹存)。他是一个胸襟洒脱的人,不是一个清教徒式的人物。唐朝未闻官吏禁带眷属事,整个历史也未闻此事。所以不可以‘少小离家一诗便作为断定古代官吏禁带眷属的充分证明。自从听了那次你谈到此事以后,总觉不甚妥当。请你再考一考,可能你是对的,我的想法不对。睡不着觉,偶触及此事,故写了这些,以供参考。”“复寻《唐书·文苑·贺知章传》(《旧唐书·列传140》,页24)亦无不带家属之记载。”
“近年文学选本注家,有说‘儿童是贺之儿女者,纯是臆测,毫无确据。”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针对会议简报中对领导人的称呼所存在的问题,毛泽东于8月3日给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写信,明确提出:“简报上对于同志的称呼不妥当,这种旧习惯应当改过来。建议:一律称某某同志。例如:主席,称毛泽东同志;总理,称周恩来同志;林总、彭总、贺总,称林彪同志、彭德怀同志、贺龙同志。其他,以此类推。如同意,请各组长在会上宣布一下。请尚昆告简报编者,一律从4日起照此改正。”
1961年3月13日,在广州主持三南(中南、西南、华东)会议的毛泽东给在北京主持三北(东北、华北、西北)会议的刘少奇以及周恩来等同志写信,强调要认真调查人民公社内部两个平均主义的问题,信中明确指出:“大队内部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的平均主义问题,生产队(过去小队)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平均主义问题,是两个极端严重的大问题,希望在北京会议上讨论一下,以便各人回去后,自己并指导各级第一书记认真切实调查一下,不亲身调查是不会懂得的,是不能解决这两个重大问题的(别的重大问题也一样),是不能真正地全部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的。我看你们对于上述两个平均主义问题,至今还是不甚了了。省、地、县、社的第一书记大都也是如此,总是不甚了了,一知半解。其原因是忙于事务工作,不作亲身的典型调查,满足于在会议上听地、县两级报告,满足于看地、县的书面报告,或者满足于走马看花的调查。建议研究一下我1930年写的《关于调查工作》(即《反对本本主义》——编者注)一文,那里提出的问题是作系统的亲自出马的调查,而不是老爷式的调查。我希望同志们从此改正,我自己的毛病当然要坚决改正。”
(郄智根据人民出版社《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毛泽东大观》、广东人民出版社《毛泽东评说中国历史》等书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