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适宜学生的数学教育

2009-05-22 11:31黄世忠
广西教育·A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数学老师课堂

黄世忠

小学数学学习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绝不仅仅“传道、授业、解惑”,重要的是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使孩子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有可持续向上和向善的欲望和能力。为此,我总觉得在课堂上,不仅要用数学的真谛来点亮孩子的心灵,用爱心和真情来感染他们,更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塑造他们!可谁都知道,在孩子们眼中数学学习无奈地被异化成“公式与计算”、“听课与做题”的事实,让学生喜欢数学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怎样创造适宜学生的数学教育呢?我认为关注以下三点:

一、于学生,再在乎多一点

从教经历告诉我,学生喜欢数学课堂失从喜欢数学教师开始的,可是凭什么让学生喜欢你呢?要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是比较难的。我曾遭遇过这样的一件事:在一堂数学课上,有一位学生在分析解题思路时,提出了一种颇费周折的解法。由于课时较紧,我打断了他的发言,说等下课后再与他讨论。可是下课了,我却因故匆匆离开了教室,竟把自己的承诺忘了。不知从哪天起,我隐隐感到这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一点点减少,后来,我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不禁深深地为自己的疏忽而自责。我还遭遇了另一件事情:前年教师节,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回校看望老师,临走时,她说有一个同学叫她捎话过来问候我,他说他最不能忘记的老师就是我,因为我当时“不问理由地默许了他缺交一次数学作业而且不被小组长登记扣分”。这两件事让我对“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了更深的感悟:在乎学生的在乎,关注学生的关注,会让你赢得更多学生的心!学生对教师就越发尊重、越发信任,他越会对教师所执教的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就越发在乎教师对他的态度。从那以后,我与学生在人格对等的交往中更在乎学生的“在乎”了,我设计一些问卷,问卷的内容也十分简单,就是让学生如是地登记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主动地回答、被动回答问题、被表扬、被批评、被老师目光注视、老师写在作业本上的寄语、课前课后老师与自己交流……等项目的次数以及对老师教学、对自己学习的满意度。数据是客观的,我会根据问卷的情况即使调整对学生的关注,而不是凭感觉而跟着感觉走。事实上,学生很少有反映自己不被老师在乎的渠道,即使有,也不如书面表达的那么坦然。我就这样把问卷当成与学生交往的一面镜子,照明学生,也照清自己。应正因有了这面镜子,我与学生交往时,多了一份平等磋商、耐心引导,少了一份讽刺挖苦、敷衍塞责,甚至不屑一顾,在乎他们的自尊心和承受能力,努力避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人格尊严。

怎样在乎学生的在乎呢?我觉得首先要做“有心人”,多关注学生在乎什么;其次,不应坐等学生“在乎态度”的表露,而是要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创造民主公平的条件,使不在乎的学生能在乎起来;再次,要对学生的“在乎”作正确的引导,不能一味的迁就学生“无理的在乎”。也许有人会说,现在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进步或退步抱满不在乎的态度(这种态度也许正是他们在品行、学业成绩等方面表现不佳的关键原因),但是,反思一下学生这种不在乎的态度的成因,我认为我们自己也或多或少地负有一定的责任(甚至是主要责任)。这也说明,创造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光关注课堂是不够的,其功夫要延伸到课前课后,

二、于课堂,用心更到位一点

著名教育家吴正宪老师曾说,学生乐学、爱学、善学、会学,教师乐教、爱教、善教、会教,是一位教师最大的成功。我十分认同这种观点,在我看来,这是最高境界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向往的课堂。我们都有这样的认识,一堂数学课就是一段生活,一段教师和学生相依共进、交流互动的生命历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谁都不要“复杂了”我们的课堂,谁也不要“简单了”我们的课堂,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今天。课堂教学不是搞花拳绣腿,而是稳扎稳打,培养能力;课堂教学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为学生的一生进行奠基。

(一)从“三维目标”层面来讲,要“真实、扎实、朴实”

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为分界线,昭示着新一轮课改的到来,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及争论似乎就没有停止的迹象,在审视了浮躁带来的偏差之后,我始终认为: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这三者要并重,不能虚化,要真实,不能贴标签。“实”不是一个标准,一个尺度。要尊重教材,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实”有共性、有个性,不能强调个性。没有共性。从教师角度讲:切实学生实情,解决实际问题,是“实”的共性。从学生角度讲:确实引发兴趣,确实学到知识,确实提高能力是共性。这里有两个显性的纬度要把握到位:一是学生的思维应该是真实的,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从初步感知到深刻认识、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善学乐学的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受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得到真实呈现,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张扬,学生敢于说“不知道”,敢于问“为什么”,敢于向书本、老师权威发出挑战。二是教师的情感应该是真实的。坚决反对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那种“虚情假意”式的、“自作多情”式的、“矫情造作”式的情感流露。只有这样,课堂上生成的一切才是真实的,才是精彩的,才是永恒的!

具体到每一节数学课,不能只关注形式和表面,忽视实效和本质,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1.教学目标的定位要具有可操作性,避免空洞、浮泛,把每一堂课,每一教学阶段的目标具体化,明确说明学生在心理和行为层面上的各种变化。

2.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内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但避免漫无目的地信息轰炸,任何内容都要与本课的教学目的相关联,对教材进行精细加工,而不是照本宣科,使书本上的条条框框变为鲜活、生动的教学素材。在实施课程整合时,仍要以实现学科内容的目标为前提,真正体现学科本身的重心地位,使教学充分发挥学科特色,避免无止境地突破学科界限,立足于教材自身资源的挖掘与使用,在充分利用课内资源的基础上,适当与课外资源融合,从而既不墨守成规,又不滥用资源、本末倒置。

3.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以目标为导向,各种策略、手段都要有的放矢,特别是要合理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坚持技术以人为本,以服务教学为本。

4.教学过程力求平实、深入,不在无谓的环节上浪费时间,避免为迎合课改精神而采取的各种无效、低效的自主探究、讨论与展示。一堂基础扎实的课,交给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课堂开放、活泼的课,有所创新的精致、灵动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5.课堂评价不能一味地使用“你的想法真独特”或“你真棒”等语言泛泛地

猜你喜欢
数学老师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