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数学学习的新天地

2009-05-22 11:31刘北荣
广西教育·A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小棒算式动手

刘北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拓宽数学学习的天地,要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引领,让学生在游戏中创造,在实践中感悟,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交流,在应用中体验,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和感悟数学,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并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实践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

一、“玩”数学——在游戏中创造

“数学好玩”是国际数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省身教授为我国小学生题的词。陈教授说:“数学是很有意思的科学,所以,我给孩子们题词‘数学好玩。”数学课要讲得让孩子们有兴趣,孩子们都有好奇心,他们对数学本来有好奇心,可是教得不好,把数学讲得干巴巴,扼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扼杀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就难了,就造成了学生怕数学,不喜欢数学。游戏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在游戏中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还能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寓数学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例如,组织10以内加减法练习,可设计如下游戏:

1.玩扑克牌游戏。同桌两位小朋友先后出牌,两个小朋友牌上的数要合成10。

2.“钻山洞”游戏。由2个小朋友手拉手做山洞,其他小朋友(两个人一组)排在门外,由一个小朋友任意报一个数,另一个说的数要和他说的数正好组成10。

3.抛硬币游戏。课前准备10个1分钱硬币;让学生抛一抛10个硬币,数一数正面有几个,反面有几个,并记下来,创造出一些加减法算式;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完善,再全班集体讨论交流,学生各自记录自己没写出的加减法算式。

这样让游戏走进课堂,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动,创造出10的加减法全部算式,这样的数学学习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做”数学——在操作中感悟

“做数学”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理念下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因此,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从中感悟数学,发现数学。例如,一位教师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做角。

师:同学们,你能用准备好的两根带孔小棒做一个活动角吗?

(学生操作:利用带孔的小棒做角)

师:你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怎么变?

生1:我用一只手拿着一根不动,一只手往外一拉小棒,角就变大了。

生2:我把张开口的两根小棒往桌子上一压,角就变大了。

生3:我把手放在小棒中间往外一撑,角就变大了。

师:同学们能让角变大,那能不能让角变小呢?怎么变?

生1:我把两根小棒往里一捏,角就变小了。

生2:我用两只手将两根小棒往中间一摁,角就变小了。

生3:我把一根小棒放在桌子上,把另一根一压,角就就变小了。

生4:老师!我知道了,把角的两边拉开得大,角就大;角的两边拉开得小,角就小。

这样,通过动手操作,不仅使学生感悟到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问”数学——在思考中探究

问是学生动脑的结果,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目前课堂教学状况而言,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并不多见,被动学习的局面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学生总是围着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连串提问来学习。众所周知,学生的知识千差万别,思维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主观的设问和喋喋不休的讲解,不可能解释每个学生心中各个不相同的疑惑,最终导致课堂教学只有教师和几个尖子学生活动,大部分学生成为陪客。因此,教师要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例如,在教学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时,出示例题后,我创设这样的情境:今天老师送给每位同学一个特殊的礼物——“?”号,请大家带着问号去自学例题,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打上一个问号,然后提出来。学生自学课本后有的学生提出:在分数化百分数的方法中,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为什么要保留三位小数?有的说:把分数化成百分数时,先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百分数可以吗?有的说:为什么把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中,要用“通常”这两个字?“发明千千万,起点始于问。”学生经过自学或思考提出的问题都是自己最需要的,这种心理倾向将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

四、“议”数学——在合作中交流

新课程倡导具有“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拓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了民主和谐的合作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能提高学生的交际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第一册82页“15—9”时,是这样教学的:

1.动手摆一摆,独立思考,探索算法。

2.合作交流,小组内各人说说是怎样算的,相互评议。

3.全班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相同算法不重复)

生1:15-9=6,我把15分成10和5,10-9=1,1+5=6

生2:15-9=6,我把9分成5和4,15-5=10,10-4=6;

生3:15-9=6,我是这样想的,15-10=5,15-9=?因为被减数与前一个算式相同,减数比前一个算式少1,所以差比前一个算式多1,结果是6。

生4:15-9=6,我是这样算的,脑子里记住较小的数,从9起接着数下去,10(屈1个手指),11(屈2个手指),12(屈3个手指),13(屈4个手指)。14(屈5个手指),15(屈5个手),得数是6。

生5:15-9等于几,因为9+6=15,所以15-9=6。

4.集体评议。大家想出了许多“15-9”的算法,这些算法中你喜欢哪种算法?哪些算法比较简便?值得提倡,能说说理由吗?

通过这样的交流,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学生可选择到适合自己而又比较简便合理的算法,这种“开放型”、“交往型”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数学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五、“用”数学——在应用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和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所以,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开展“小小商店”购物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教了《统计》的知识后,可设计一次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到交通路口测算不同时间段车流量,然后把测算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制成统计图表或编成应用题进行计算;教了《认识钟表》后,让学生说说星期天每一整时在干些什么。

总之,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体会数学世界丰富多彩,这样,数学学习将会走向一个全新的天地。

(责编钟园娴)

猜你喜欢
小棒算式动手
我也来动手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怎么写算式
动手画一画
一起数小棒
好玩的算式谜
巧移小棒
动手演示找错因
一道加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