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宿迁、徐州、连云港四市2009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11-25题)

2009-05-22 02:18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分科泰戈尔徐志摩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l一14题。

旧燕

张中行

①人总是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关的,可爱的。如果只许选一种,以期情能专注,我必选“燕”。

②我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是祖传形式,正房五问,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靠东西各间住人,中间一问两旁砌柴灶,这一间前部有门,有意思的是前部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内的左右两扇,高及顶,向内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这前门就总是半敞着。是不是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女呢?说不清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③总是公历四五月之间,估计就是去岁那一对,回来了。门外罕有长者车辙的小家小户添了热闹,风门之上,燕飞入飞出,早期是衔泥筑巢或补巢,其后是产卵孵化,再其后是打食喂雏鸟。人也忙,因为正是春种的时候。现在回想,其实不是因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才能够如此和平共处。关于和平共处,还可以具体说说。只说两件,都属于克己谅人的,先说燕一方,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农家早中晚三顿饭都要烧柴,烟气火气上升,推想在巢里必不好过。可是没看见有不安然的表示。再说人一方,吃饭放矮长方桌,位置恰好在燕巢下,小蒴黄口待食的时候常有粪便落下,怎么对付呢,照例是饭桌移动位置,而不说抱怨的话。人燕和平相处,由人方面说是鸟兽可与共群,取其诗意,可以说是羲皇上的境界。

④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于是由二十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学,离开乡村的祖传式房,改为住学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门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风门,室内不见檩,也就再也不见燕巢以及燕飞入飞出了。有时想到昔日,很怀念。幸而还有个余韵,是七十年代早期.我由干校放还,人未亡而家已破,当然还要活下去,只好到北京大学女儿家寄居。住房是五十年代建的四层砖楼,比较高大。我们夫妇住的一间南向,记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月初.竟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我很高兴,想到又可以与燕结邻,心里热乎乎的。巢筑得不慢,常常见“空梁落燕泥”。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我至今不明白,是另一种燕呢,还是在乡随乡,在城随城呢?两种巢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家乡那一种,因为可以看见雏鸟的黄口。但总是又来身旁了,应该庆幸。庆幸之余,有时想到次年,至今还会回来吧?不负所望,次年的春末准时回来。可是像是心不安定,先是利用旧巢,不久又筑新巢。。也许对环境有什么意见吧,第三年回来,飞旋几次,看看旧居,远去,就不再来。

⑤其后是时和地更现代化,我迁入北郊一座高层楼,居室有窗,有阳台,都封闭,蚊蝇尚不能入,更不要说燕了。由楼窗下望,有空地,却永远看不到“乍晴池馆燕争泥”的景象。

常想到乡村的旧居,可惜先则人祸,家里人都散而之四方,继以天灾,房屋倒塌,现在是连遗迹都没有了。其他人家,会不会仍保留祖传的遗风,年年有旧燕归来飞入呢?但愿仍是这样。不过,纵使能够这样,总是离我太远了。那么,关于旧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年作也未能离开失落感的诗了,这是:漫与寒衾梦绣帏,天街细雨湿春衣。年年驿路生春草,旧燕归时人未归。(选自张中行散文集《旧燕》有删改)

11.从全文看,作者描绘了燕子的哪几种生活情形?(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④节作者详细描写了燕巢的形状,试分析其用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说“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5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①阿Q伸手去摩静修庵小尼姑新剃的头皮,小尼姑满脸通红地说:“你怎么动手动脚……”阿Q的答复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②说“和尚动得”,不免有诬蔑之嫌,且不去管它。但这句话实在警辟,它简洁而又活脱脱地勾出了一些人的一种心理和处事原则。本来并不认为“动”得有理,但既然有人先动了,那么我也来动一动,便是理直气壮,至少无可非议的了。“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能化非为是,变无理为有理,既有助鼓起自己“动”的勇气,又可以充当抵御责难的挡箭牌,功能多样,效用明显,所以这一原则便被一些人广为采用。

③但这种处事原则,通常只施之于弱于己者。阿Q只把它应用于小尼姑。当年列强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政策也只加之于贫弱的中国。此外,有时也用于某些公物或近于无主之物,近六十年前杭州乡下人纷纷去挖雷峰塔的砖,便是一例。

④不幸的是,旧社会的这种分泌物至今仍然顽强地附着在某些人身上。现在,缺少自卫能力的弱小者已经很少(因为有人民的政权保护着)而公物却日见其多起来,而这公物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却又似乎与无主之物难以区别,于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一原则的施用范围,便越来越广泛。看见别人在那里用公款大吃大喝,我至少也得小吃小喝一番。你多占了三间房,我便也来多占三间,如果没有你那么大的能耐,便多占一间也行。既然你开得后门,我有什么开不得?……于是,对于种种不正之风,尽管颇为不满,却又往往不免多少沾点边。然而,虽然沾了点边,却仍然心安理得,因为有“和尚动得,我动不得?”的原则在。

⑤“和尚动得,我动不得?”是一种泯灭良知的麻醉剂,一种自我欺骗的借口,一种向邪恶看齐的哲学。这样一种心理或处事原则,如果在社会上弥漫开来,不但扶正祛邪难以实现,而且会形成一种破坏力量。当年的雷峰塔终于倒掉,西湖至今缺了一景;今天某些厂矿设备遭到哄抢,某些森林被滥砍乱伐,不过是小焉者。其大焉者则是是非观念的淡漠以至混淆,人们的灵魂受到污染和销蚀。

⑥在“和尚”动手的面前,可以有三种态度:出面制止,不许他动,这是革命者和先进分子;他动我不动,不失为洁身自好的正直之士;你动我也动,便属于无赖甚至可恶了。这里没有硝烟炮火,但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场考验。

⑦“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固然要不得,应该受到谴责,但有这种想法的人毕竟不是首恶。我们应该首先斥责、制止、惩处那些先动手并且在那里大动特动的“和尚”。否则,不但有欠公允,而且可能于事无补。

⑧至于有的人,本身就是一位大“和尚”,却也在那大嚷大叫,批什么“和尚动得,我动不得?”,更应该加以揭露,还他一个本相。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句阿Q的“名言”穿针引线,结构全篇,这不仅使全文结构严谨,而且极大地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和幽默感。

B.因为“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种处事原则功能多样,效用明显,所以在今天这一原则的施用范围,便越来越广泛。

C.“当年的雷峰塔终于倒掉,西湖至今缺了一景”这一例证意在揭示“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种处事原则也用于某些公物或近于无主之物。

D.作者将动手的和尚分为“大和尚”和“小和尚”,并尖锐地揭示其恶劣行径,这样的分析不仅精到透辟、淋漓痛快,而且情趣盎然。

16.第④段中画线的语句对论述文章的中心有怎样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我们应当怎样遏止“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种现象?请依据文意分条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中国之行的泰戈尔和他的忘年交徐志摩

1924年4月12日,泰戈尔应邀来到他向往已久的中国,游历讲学。在这个他认为是他前世生活过的地方,他与他的忘年交徐志摩完成了他们的人生约会。

1861年泰戈尔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裕之家,他从小天资聪颖,十四岁开始写诗,1913年成为亚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集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画家和社会活动家于一身。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令人瞩目的。对于当时年轻的徐志摩来说,大他二十六岁的泰戈尔是他一生崇拜的偶像。他与泰戈尔可以说是性灵相通的朋友,这样的一种缘分也许与他们对“爱”的追求的一致和相同的性格分不开。“爱”是徐志摩创作的源泉,也是泰戈尔的人生哲学,这个“爱”是“博爱”,是爱别人、爱生命。

此外,他们的性格与气质也极其相似:他们在二十四岁前对于诗的兴味并不浓,相反,却都做着政治家的梦。两个人仿佛都能够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相互吸引,相见恨晚。而他们的交往,也成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徐志摩得知泰戈尔要来华访问之后,欣喜若狂,热情似火。他一方面频繁地与秦戈尔通信,商榷来华事宜;一方面在报刊上造势宣传泰戈尔,先后发表了《泰戈尔来华》、《泰山日出》等四篇文章,宣扬他“伟大的人格、热烈的爱情、超越的思想和小孩子一般的纯洁精神”。努力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欢迎气氛。在写给泰戈尔的信中他还就即将伴随泰戈尔并担任他的翻译一事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我已答应了讲学社在你逗留中国期间充任你的旅伴和翻译。我认为这是一个莫大的殊荣。虽然自知力薄能渺,但我却因有幸获此良机,得以随世上一位伟大无比的人物而难禁内心的欢欣雀跃。”

泰戈尔终于如期莅临。他在上海入境,经南京、济南来到北京。在北京,泰戈尔度过了他六十三岁的生日,还接受了梁启超的赠名——竺震旦。竺即天竺,是古印度的别称;震旦是中国的别称。这也恰好可以表达泰戈尔热爱中国、希望中印友谊长存的真实感情。4月26日,泰戈尔在京的最后几天,徐志摩陪他游览了法源寺。法源寺是北京名刹之一,以满园丁香负有盛名。自清代开始,常有诗人相聚于此举行“丁香大会”。徐志摩此次陪同泰戈尔前来观赏丁香花,继续了这个传统的雅事。徐志摩诗兴大发,在树下通宵做诗。

泰戈尔还在上海、北京等地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以其独特的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表达了他深奥的政治、哲学观点。泰戈尔的演讲内容丰富且诗意纵横,要翻译精确是相当困难的。然而,对精通英语且文学功力深厚的徐志摩来说,翻译起来游刃有余。他用抑扬顿挫的声调,从容不迫、声情并茂地把泰戈尔的思想传递给众多听众。

在泰戈尔访华的三个月时间中,他和徐志摩形影不离,常以诗画互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泰戈尔还为徐志摩起了个印度名字“苏萨玛”,意为“月亮宝石”,徐志摩则称泰戈尔为“老戈爹”。

泰戈尔访华结束后,徐志摩又陪他访问日本,并把他送到香港,才依依惜别。泰戈尔回到印度,将他在中国的演讲汇编成《在中国的讲话》,书的扉页上写着:献给我的朋友苏萨玛,由于他的周到照料,我得以结识伟大的中国人民。

15.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泰戈尔1861年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他的伟大的人格,热烈的爱情,超越的思想和纯洁的精神,深深地吸引着徐志摩。

B.泰戈尔对中国有深厚的感情,他甚至认为自己前世在中国生活过。三个月的中国之行,更加深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感。

c.泰戈尔在文学、哲学、教育等多个领域均有不凡建树,诗歌创作成就更是世界瞩目,这与他从小就热爱诗歌是分不开的。

D.泰戈尔在中国讲学期间,不仅游览了北京名刹法源寺,还在上海等地用英语发表了内容丰富、诗意盎然的演讲。

16.从文中看,徐志摩和泰戈尔成为忘年交,有哪些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泰戈尔的“中国之行”,受到徐志摩的哪些周到照料?请依据文意分条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70分)

18.请以“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四市2009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加考题(选修历史)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l题。(10分)

炯,华阴人。显庆六年举神童,授校书郎。后为婺州盈川令。炯恃才凭傲,每耻朝士矫饰,呼为“麒麟楦”。或问之曰今假弄麒麟戏者必刻画其形覆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耳。闻者甚不平,故为时所忌。炯博学善文,炯尝谓:“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张说曰:“盈川文如悬菏,酌之不竭。耻王后,信然;愧卢前,谦也。”

19.用斜线(/)给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六处)(6分)

或问之曰今假弄麒麟戏者必刻画其形覆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耳。

20.“耻王后”,“隗卢前”中“王”“卢”分别指的是“初唐四杰”中哪两位诗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文意,推测“麒麟楦”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宝玉挨打后,林黛玉倍感伤心,不禁感怀身世,于暮春时节扫起落花,埋在土里,称为花冢,写下了充满抑塞不平之气的《葬花吟》。

B.《凤凰涅粲》中凤凰的自焚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气吞日月的“天狗”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一个形象。

C.鲁迅的《狂人日记》正文以白话体展示“狂人”的13则日记,前面却设计了一段文言体的序文,从而形成“我”与“余”的双重视角。这是《狂人日记》在结构形式上的一大创新。

D.《雷雨》中,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蘩漪把真相全部说出,四风受不了刺激,坤进花园后触电身亡,周萍前去救她,也触电而死。一对年轻的恋人就这样结束了他们不幸的爱情。

E.《老人与海》运用多种叙述角度,在直叙桑提亚哥与马林鱼、鲨鱼的搏斗过程中,不断插叙他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眼前事物的感慨,使单凋的捕鱼过程显得多姿多彩,引人人胜。

23.简答题(10分)

(1)《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三个最为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彝陵之战、赤壁之战,请简述彝陵之战的情节。(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为了证实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是不是杀害他父亲的凶手,特意安排了一场“戏中戏”来试探。清简述“戏中戏”的情节。(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材料概括分析题(5分)

近一年多来,是否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便一直成为整个社会争议不魄的热点。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分科,文理兼修,培养“全才”,无疑更好。但问题是,三年高中学期是不会改变的,不分科,则意味着学生课业要增加。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数量多了,质量势必要下降,对我们的教育事业更为不利。况且,高中生一般在高二上学期分科学习,分完科后,非高考科目便不再开设相关课程,有更充足的时间备战高考。再者说来,学生到了高中,即使不分科,他们也已经有了偏科的倾向,不如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爱好特长,何必把他们不喜欢的东西硬塞给他们呢?

但分科,确实会如有些人担心的那样,培养出大量偏科人才来。但仔细想想,从古到今,世界上的所有人才哪一个不都是“专才”而非“通才”?放眼高校,哪一个学校又不分院系,不分专业?如此看来,分科是大势所趋,是时代潮流;而不分科,是理想,却不现实。舍宜之策,不是盲目取消文理分科,而是应该让学科分得更科学合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管分给孩子啥样的课,一定要让他们学之有用,而且能学精学深,学成专才、人才。千万不能培养出机械呆板,死背书目,一旦变通便立马不适应的“高分低能”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想出人头地,实际上不需门门精,只需精一门,这个道理恐怕大家都不难懂吧?

24.请概述作者不赞成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原因。(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请你根据本文作者的观点,针对目前现状,阐述应对文理分科的做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省淮安、宿迁、徐州、连云港四市2009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1-25题)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

11.(5分)①燕子与人们和平相处;② 燕子与人结邻,却不能像先前那样安定;③燕子不再与人共处。(前两点分别2分,第三点1分。意思对即可)

12.(6分)与第③节所描写的燕巢形成对比,(2分)借以说明燕巢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生了变化,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已经有了隔阂,(2分)表现了作者对“羲皇上的境界”的一种怀念。(2分)(意思对即可)

13.(6分)(1)为能再与燕子为邻感到高兴,为燕子能否还会如往日一样如期归巢而担忧,期盼能与燕子和谐共处。(3分) (2)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对命运多舛的无奈和伤感,对旧居及往日生活的怀念。(3分)(意思对即可)

14.(6分)羲皇上追求的是指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克己谅人的一种传统生活方式。(2分)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人们生活方式的调整和改变。(2分)

能够协调: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更高水平的和谐的过程,这与羲皇上的生活追求并不矛盾。只要我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能实现羲皇上和现代化的协调。(2分)(意思对即可)

难以协调:羲皇上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过去,现代化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必然会改变,两者自然难以协调。(2分)(意思对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选考题(15分)

甲、论述类文本

15.(3分)C(这一例证意在揭示这种不正之风的社会破坏力。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16.(6分)这些语句从现实的角度揭示了“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种不正之风施用范围愈加广泛的现象,(2分)对当前一些人侵吞公物,化公为私的丑恶灵魂作了“动态”的心理刻画,(2分)同时又为下文深刻揭示这种处世原则的实质、危害等提供了坚实的论证基础。(2分)

17.(6分)(1)做革命者和先进分子,谴责、制止“动手者”,不许他动;(2)斥责、制止、惩处那些先动手并且在那里大动特动的首恶者;(3)提高警惕,揭露那些掩耳盗铃、贼喊捉贼的腐朽分子的真相,以警醒人们。(三条,每条2分。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乙、 实用类文本

15.(3分)C(“他从小就热爱诗歌”错误,泰戈尔在24岁以前对诗的兴味并不浓。见原文第二自然段。)

16.(6分)(1)彼此都能够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相互吸引。(2分)(2)他们在对“爱”的追求上是一致的,“爱”既是徐志摩的创作源泉,也是泰戈尔的人生哲学。(2分)(3)他们具有极为相似的性格和气质:他们在24岁以前对于诗的兴味并不浓,而是都做着政治家的梦。(2分)

17.(6分)(1)在泰戈尔访华前与之频繁通信,商榷来华事宜,并在报刊上为其造势宣传(2分)。 (2)在泰戈尔访华期间全程陪同,照料周到,并为他的演讲做了出色的翻译(2分)。 (3)在泰戈尔访华期间常以诗画互赠,进行文学交流,结下深厚情谊,并使泰戈尔对中国人民有了更深的认识(或:对中国产生了更深厚的情感)(2分)。

七、 作文(70分)

18.70分。

以质赋分,建议作文切入分为55分,但作文均分不一定达到这一标准。切入分不是起评分、平均分;要拉开评分档次,让有思想个性、感情真挚、语言表达好的文章得高分,质量低的文章得低分。

附:必考题文言文译文

韩亿,字宗魏,他的祖先是真定灵寿人,后来迁徙到开封的雍丘。中进士,任大理评事、永城县令,有治政的声名。其他县邑不能断决的案子,郡守皇甫选就让韩亿断决。任陈州通判时,适逢河水决堤,治理河堤的费用数以万计,韩亿没有向百姓征收赋税而营建构筑河堤。到洋州为官。洋州有一恶霸李甲,兄死后他逼迫其嫂改嫁,就诬称她的孩子是别人的姓(别人的孩子),以图霸占她的财物。嫂告官,李甲就贿赂府吏拷打其嫂使她屈服,十多年,其嫂不断上诉。韩亿把李甲召来并把孩子的乳医找出来给李甲看(作为证人),冤案于是断明。后任尚书屯田员外郎。河北大旱,转运使没有把实际情况上报,只有韩亿把当年饥荒情况旱情上报,并打算宽限百姓当年的租税。有人诬陷韩亿的儿子韩纲受人请托接受了别人的金子(贿赂),韩亿请求自己断案审查这件事,事情最终虽然明辨,但韩亿还是被降职为大名府通判。

吴植主管临江军队(临江的军职),他派人送金子给(贿赂)宰相王钦若,趁他手下的衙吏到京师,审查衙吏,言语间(对吴植送金子给王钦若这件事)多有泄露,王钦若知道事情已经不可掩盖,就把这个衙吏抓起来上报。皇上下旨交给御史台处置,而吴植却说自己没有送给王钦若金子,反而诬陷衙吏错把问候亲近人的话传给了王钦若。韩亿彻底追查了这件事,原来是吴植因生病害怕被罢职(于是向王钦若行贿),(只是没想到)金子没送到而事情已经暴露。吴植于是被除去名籍。连带审查王钦若,(但)皇上下诏对王钦若不加追究。自薛奎以后,韩亿独自掌管御史台事务一年多。

在益州为官。旧例,益州每年要拿出官粮六万石,以赈济卖给百姓。这一年大旱,韩亿拿出比往年多几倍的官粮,先给百姓,百姓由此没有受到饥饿。韩亿又疏通了九升江口,使下游几千顷民田得以灌溉。维、茂两州与羌夷接壤,蕃部每年都要到永康官场来卖马,韩亿担心他们偷窥两川情况,就上奏把官场迁到了黎州境内。

唃厮啰与赵元昊相互攻打,唃厮啰来献战利品。朝廷商议准备加封唃厮啰官职。韩亿说:“他们都是外族臣子,现在不能告谕他们使之解除仇恨,却(竟然)趁机加封他,这不是用来安抚控制四方的办法。”此议于是停止。元昊每年都派人到京师,他们出入民间没有任何限制,韩亿请求下诏为他们建(专门的)馆舍并以礼待之,并让官府来主管贸易,(这样)外表虽然看起来烦乱,但实际上是(以此)限制提防他们。

开封知府范仲淹向皇上献《百官图》,指宰相吕夷简选拔不公,而暗地里推荐韩亿可重用。到范仲淹被贬后,皇上告诉了韩亿。韩亿说:“范仲淹因公举荐我,我的愚钝陛下您是知道的;范仲淹因私举荐我,那么我自从做官以来,从未曾有意结交托请别人。”于是被任职为户部、参知政事。适逢忻州发生大地震,谏官韩琦进言宰相王随不是辅弼之才,又说韩亿的儿子韩综为群牧判官,不应自己请求让他的兄长韩纲代替他任这一职务。于是韩亿与宰相王随都被免职。韩亿死后,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宪。

韩亿性格端方稳重,治家严整,即使赋闲在家,也从不懈怠。遇到有孤苦贫困的亲友,就常给他们婚嫁和丧葬的资助。

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宋词鉴赏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鍾。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对此,只用两句十四字来描写,却写得何等生动,令人陶醉!形容“少日春怀”,用了“似酒浓”,已给人以酒兴即将发作的暗示。继之以“插花”、“走马”,狂态如见。还要“醉千鍾”,那么,连喝千怀之后将如何颠狂,就不难想象了。而这一切,都是“少日”逢春的情景,只有在追忆中才能出现。眼前的现实则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同样用了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境况全别。什么叫“病酒”?欧阳修《蝶恋花》词说:“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病酒”,指因喝酒过量而生病,感到很难受。“老去逢春如病酒”,极言心情不佳,毫无兴味,不要说“插花”、“走马”,连酒也不想喝了。只有呆在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几杯茶,消磨时光。怎么知道是小房子呢?因为这里用了“小帘栊”。“栊”指窗上棂木,而“帘栊”作为一个词,实指窗帘。挂小窗帘的房子,自然大不到那里去。

过片“卷尽残花风未定”,有如奇峰突起,似与上片毫无联系。然而仔细寻味,却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过渡的桥梁。上片用少日逢春的狂欢反衬老去逢春的孤寂。于“茶瓯香篆小帘栊”之前冠以“唯有”,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其实不然。他始终注视那“小帘栊”,观察外边的变化。外边有什么变化呢?春风不断地吹,把花瓣儿吹落、卷走,如今已经“卷尽残花”,风还不肯停!春天不就完了吗?如此看来,诗人自然是恨春风的。可是接下去,又立刻改口说:“休恨!”为什么?因为:“花开元自要春风。”当初如果没有春风的吹拂,花儿又怎么能够开放呢?在这出人意外的转折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也饱和着难以明言的无限感慨。春风催放百花,给这里带来了春天。春风“卷尽残花”,春天就要离开这里,回到别的什么地方去了。“试问春归谁得见?”问得突然,也令人感到难于回答,因而急切地期待下文。看下文,那回答真是“匪伊所思”,妙不可言:离此而去的春天,被向这里飞来的燕子碰上了,她是在金色的夕阳中遇见的。那么,她们彼此讲了些什么呢?

古典诗词中的“春归”有两种含义。一种指春来,如陈亮《水龙吟》:“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一种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发伤春之感。辛弃疾的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亦不例外。而这首《定风波》却为读者打开广阔的想象领域和思维空间,诱发人们追踪春天的脚步,进行哲理的思考,可谓另辟蹊径,富有独创精神。

把春天拟人化,说她离开这里,又走向那里,最早似乎见于白居易的《浔阳春?春生》:“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黄庭坚的《清平乐》,则遵循这种思路自制新词:“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构思也很新颖:“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辛弃疾《定风波》的下片和上述这些作品可谓异曲同工,其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

加考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0分)

19.(6分)或问之/曰/今假弄麒麟戏者/必刻画其形覆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耳

20.(2分)王勃卢照邻

21.(2分)麒麟楦:比喻虚有其表没有真才的人物。(意思对即可)

二 、(15分)

22.(5分)A、D(A黛玉葬花在前,宝玉挨打在后 ;D因救四凤触电而死的是周冲,周萍是自杀而死)答对一个得2分,答对两个得5分。

23.简答题(10分)

(1)(5分)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收复荆州,率领大军大举进攻东吴,并取得连胜(2),东吴将领陆逊坚守不出,麻痹刘备(1分)。等到蜀军“守之久矣”、“兵疲意阻”时,东吴举兵出击,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蜀军大败,刘备羞愧发病而死(2分)。

(2)(5分)白普蒂丝姐再三向他的丈夫贡扎古公爵表白她至死不渝的爱,说假如贡扎古先死了,她决不会再嫁,还说除了那些谋杀亲夫的毒妇,没有哪个女人会再嫁的。(2分)后来公爵的近亲琉西安纳斯为了霸占贡扎古的家产,把毒药灌进在花园里熟睡的贡扎古的耳里,毒死了公爵,并骗取了公爵夫人的委身。(3分)

三、(15分)

24.(9分)①取消分科会使学生课业数量增加,学习质量势下降。②不取消更有利于学生备战高考。③学生本身已有偏科倾向,取消不利于发展学生特长。④分科是大势所趋,取消分科不现实,不合时宜。(共四点,每点2分,答对4点得9分)

25.(6分)①高中要分科,但要分得更合理,(根据兴趣特长分科,而不是根据高考需要分科)。②分科后,要让学生学有所用,能学精学深,学成专才、人才。③分科要避免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要各科都适当兼顾。(3点,每点2分)

附:加考试题文言文译文

杨炯,华阴人。显庆六年参加童子科举,被授职校书郎。后来做婺州盈川令。杨炯恃才傲物,常常讥笑那些朝廷官员造作夸饰,掩盖真相,说他们是“麒麟楦”。有人诘问他,他说:“你看街上那些弄假麒麟的,总是刻画头角,修饰皮毛,然后披在驴身上,大造声势,好像真的麒麟一样。等到撕掉那张皮,不还是一驴吗?”听到这些话的人,心里很不平,所以遭到当时人的嫉恨。杨炯学问广博,善于作文,他曾经说:“我排在卢照邻之前感到很惭愧,而排在王勃之后感到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张说评价说:“杨炯撰文,文思如同悬河注水,取之不竭,羞于位列王勃之后,确实如此;而把位列卢照邻之前看做羞愧的事情,可以看出杨炯的谦虚。”

猜你喜欢
分科泰戈尔徐志摩
完全诗意的向往
[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流着泪写作的泰戈尔
坐着也很忙
如此理解
徐志摩自带铺盖陪蒋百里坐牢
取消文理分科:听听孩子们怎样说
高中文理分科要不要取消
太多的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