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发庆
[提要]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思维和价值选择方式尚未形成。在价值混合的时代,传统的与现代的、理想的与世俗的价值观几乎同时对他们产生影响,这给初中阶段的教育带来了挑战,首先是冲击勤工俭学,本文以此为切入作一论述。
[关键词]教育;价值冲突;勤工俭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转型,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反映出来:第一,从以政治为中心向以市场为中心转型,第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第三,从文化封闭向文化开放性转型;第四,社会存在状态由单一片面性向丰富多元性转型。随着社会的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引发了一系列价值冲突,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冲突,单一价值取向与价值多元化冲突,市场经济与传统价值的冲突,社会公正原则与社会功利矛盾等,这些矛盾和冲突都不可避免地给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带来冲击和影响。
一、冲击和影响
1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冲突带来的挑战。价值的自我性与社会性,利己与利他,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通常在人们的价值行为中必须做出选择,在其选择中,构成了人们价值的基本矛盾。人们习惯于把那些能为群体带来好处的行为视为有价值的,个人意识应该融于群体意识,个人价值应该融于群体价值,忽视了个体与群体是社会生活中互为条件的两个因素。
这样传统社会的以群体为绝对地位的价值取向就被打破了,出现了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矛盾与冲突,这当然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道德失范之时,价值迷乱中,人们容易走向极端个人本位,陷入个人主义泥坑,以自我为中心,或为局部的名誉和利益而不顾大多数人的利益。只图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的利益。表现在初中阶段的勤工俭学方面就是,校长们为了学校的升学率和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不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个人的发展,一心一意、扎扎实实地抓好各门“主科”,勤工俭学课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而列入课表,更多时间是教室墙壁上课表中的装饰。
2价值多元化趋势的冲击。在传统的社会里,官方的价值取向成了一种权威,得到了普遍的绝对的认同,体现了单一的价值取向。在计划经济时代,单一价值取向的模式仍然得到集中的体现。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的和正统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人们思维与价值观念受其影响而呈现出多样化色彩。在价值观念领域中,呈现出传统的和现代的、本土的和外来的、正统观念与市场经济社会状态下发展起来的非正统观念同时并存的局面,传统一元化的价值方式正在与现代多元化的价值方式发生着矛盾的冲突。
3价值目标的理想性与世俗性对立造成的影响。在我国传统的人生价值和道德理想中,仁、义、礼、智、信等是主要的内容,强调修身、养性、尚礼重义,追求一种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重义轻利,鄙弃“利”的价值观念,甚至有舍生取义之神圣价值趋向,形成了纯理性价值的精神力量。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学校教育把“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作为最高理想的价值目标教化年轻一代。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俗的、功利的、物质性的价值观日益得到彰显,同时对他们产生影响。当前推崇及时行乐,缺乏理想、胸无大志的现象在初中学生中占有相当程度的比例,所谓的“前途前途,有利就图;理想理想,有钱就想”成为当代中学生的口头语,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理想已被他们当作笑谈。
4社会公正原则与社会功利矛盾的处理不当。随着个人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实际收入与生活质量差距的拉大,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凸显,这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们的教育到底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生活实践能力的千千万万劳动者,还是牺牲全体学生的素质造就一小部分知识广博、成绩优异、能在社会上找到一份体面而又收入丰厚的职业的高级打工仔?在这种矛盾中,初中阶段的勤工俭学就更显得无所适从,一些学校、家长、学生已认识到了勤工俭学的重要性,但还是不愿上这门课,关键是与升学没有关系,与他们的长远利益没有关系,一些校长没有那么卖力去抓勤工俭学,是因为这与他的业绩考核不挂钩。按照社会功利的目的,初中学生的最好出路就是考上重点高中,继而上好的大学。
二、对策探索
传统的一元化价值模式的改变和多元价值的出现,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反映。然而在新价值体系尚未建立前,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思维和价值选择方式尚未形成,往往找不到一种核心的价值支撑。笔者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1树立尊重劳动人民的平等观念。当代初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在几重呵护下长大的,“骄娇”二气十足,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惯了,他们除了做作业,就是吃、喝、看电视、上网。各种传媒,特别是网络给他们带来不少负面影响,造成了当代初中学生的小资情调滋长,享乐观念膨胀,因此,贪图享乐、追求高消费是当今中学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他们吃穿不愁、零食不断,出手大方,奢侈浪费,讲时尚,论时髦,讲排场、论气派。因此,勤工俭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对树立尊重劳动人民的平等观念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作为肩负育人重任的学校,应充分利用勤工俭学这个良好的教育平台来进行品行修养教育,学生只有通过劳动,体会劳动过程中的乐趣和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才会逐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学会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才能体会别人劳动的艰辛,学会以劳动为光荣,才人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才会平等待人,从而才能培养平等的观念。
2建立诚信观、培养责任感。商品经济的交换原则也越来越多地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贪污腐化等丑恶现象,从而污染社会风气,使人与人之间感情疏远,人情冷漠,彼此缺乏诚信,这些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学之间的各种竞争也更加激烈,互不信任大有人在。对此,学校、家庭、社会不能坐视漠然,在引导社会观念,净化社会环境的同时,劳动教育的价值十分显著。在劳动中,在技术操作活动中,同学们共同学习,相互帮助,一起体会劳动、操作过程的欢乐,在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中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增进感情,从而培养诚信观念。在具体的劳动分工中,相互配合,各自负责,这样学生的责任感也就得到了培养。
3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但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更加热爱运动,热爱生活,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趣味、气质、情操、胸襟。中小学生思想敏锐,可塑性强,但是其叛逆性和逆反心理也强,因此抽象空洞的说教,死板枯燥的宣示,极易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引起他们的反感和厌恶;而形象生动有趣的审美活动,譬如用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故事、劳动成果的形象展示、劳动工具的历史发展展示、劳动歌曲的播放等,会激发他们的热情,引起心理上的愉悦,从面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对真、善、美的热爱、对假、恶、丑的厌恶,逐步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完成美好理想的构建。
4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父母期望值高,处在初中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活动显得激烈、动荡,他们既依赖又独立,情感意志上的自主调控差,尤其是当前,不少家庭的独生子女,过分的家庭爱护也加剧了他们情感、意志脆弱,性格孤僻的倾向,造成“碰不得,说不得”任性、软弱等心理不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想做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使他竭力以此给母亲和父亲带来欢乐,那你就要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劳动的自豪感”。这就是说,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良好的集体关系和愉悦的集体生活能让孩子们个性开朗,心胸开阔。在团结一致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学会与人打交道,学会合作,这样学生的心理才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勤工俭学与初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这种教育形式符合初中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是初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勤工俭学能养德,劳动技术能促智,劳动技术能益美,劳动技术能强体,劳动技术助发展,总之,勤工俭学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