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化的科学课堂教学

2009-05-21 08:53包明燕
学周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生活化科学

包明燕

摘要:学生的成长发展不能是关在象牙塔里封闭地成长,而应是通过生活来教育,通过教育来使学生学套生活。就科学课学科特点而言,科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又蕴涵丰富多彩的科学素材。如果能把这些素材与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科学学习中与生活亲密接触。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从而感受科学的应用价值。体验科学的智能魅力。

关键词:生活化实践性应用价值

科学本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题海战、反复训练把理科教学贴上“枯燥”的标签,引发学生对理科教学的恐惧心理。科学新课程改革摒弃传统教学的理性和死板,科学教师应抓住契机,因“材”制宜,注重教学的生活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平常生活中切人、展开、提升,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道路上、在亲切的生活情景中攀援高峰。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引入趣意盎然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科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科学。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引入趣意盎然的课堂教学,让凝固的科学变为生动的科学。

在科学课堂上,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素材可以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可以是教师设置的生活情境。通过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实例进行探究。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首先在内容上拓宽,生活化导人。如在教学《鼻和嗅觉》时,引人:“你们每年都要进行一次体检,今天老师就进行其中一项体检内容。”边说边将三个棕色小瓶放在讲台上,瓶内分别装有纯净水、酒精和食用白醋,“谁能用最简单的方法将它们分辨出来?”同学们跃跃欲试,提出的方法多种多样。这样的教学导人,既增加了科学的生活气息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其次,让学生亲身参与,设置生活化题材,使学生形成乐于学科学的态度。生活中的学习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在学习《杠杆》一节前,可以预先让学生去接触、观察、运用有关杠杆的家庭物品,如筷子、不同形状的剪刀、指甲钳、开瓶器、垃圾桶的连杆、抽水马桶水箱内的浮球杆等。在生活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提出:这些用具有何共同特点?杠杆的形状有何特点?也可从家庭劳动人手,如在讲有机物的性质前。可安排学生做一次家务——洗碗,然后提出应该如何除去油污?(学生答:用热水洗;用洗洁精。)再问:这两种方法的原理有何差别?从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出发,再引入新课的教学,学生就不会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亲近。

二、提供生活化的探究材料,体验快乐的探究过程

科学教学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课外读物、媒体信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实验仪器、电教材料等等。向学生提供科学的实验仪器当然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如在教《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准备了三组教学材料,第一组提供了木块、石块、泡沫、橡皮、铁钉、牙签等形状、大小、轻重都不同的材料,学生实验后。发现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无关,与原有的认知(学生认为重的沉,轻的浮,小的沉,大的浮)发生矛盾,学生不解;第二组提供了大小不同、重量相等(可在瓶子内装沙)的五个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大的浮,小的沉;第三组提供了重量不同(装沙不一样即可)、大小相同的五个瓶子,实验后,学生发现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沉,轻的浮。以上三组实验材料。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性,使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体验探究的快乐和美丽。

三、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拓宽有意义的应用空间

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学生将生活化的内容,亲历的探索中得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时,才能焕发出科学的生机和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学以致用,实践第一”的理念。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科学教学的实践性,充分体现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一)解释生活现象,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把课堂中的科学与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链接,可以使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学生用自己的科学理解去解释过去未知的生活现象,不仅能让学生理解现象,对理解本身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如学习了液体压强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在市场买不到活的鲳鱼、带鱼呢?如教学“动能和势能”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大卡车与小轿车谁的限速低?为什么不同车型的限速不一样?等等。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让生活原型科学化,使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解决生活问题,感受科学知识的价值

当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科学方法以后就可以解决很多课前认为无法解决的生活难题。这时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一试身手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难题中感受到科学的实用价值。如在“密度”教学后,我有意从地摊小贩那里买来一只黄灿灿的合金戒指。要学生帮助辨别戒指的真假,部分学生一筹莫展,少数学生建议老师看颜色、掂重量,可是都没有成功。这时我启发学生,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固体物质不变,密度不变。学生恍然大悟,纷纷表示可以借助水、量筒、天平测出戒指的体积和质量,计算出戒指的密度与纯金密度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巩固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而且运用密度知识解决了生活难题。

当科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科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脱离生活的科学是“不完整的科学”。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科学走近学生的生活,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使学生在具体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逐步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生活化科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点击科学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科学大爆炸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