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再探究

2009-05-21 08:53
学周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刘和珍语文课堂教学

徐 燕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和思维训练的重要手段。有效性的课堂提问,能把学生带人一个奇妙而多彩的问题世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思辨能力及语文综合素养,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性提问将制约并决定着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说,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的研究还应该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平静的海面固然可人,但缺少狂风暴雨的洗礼就显现不出大海的壮美。一节语文课如果只在教师的平铺直叙中完成教学,就显现不出语文的魅力。教师应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学生思维,把学生带入思考的世界。

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接着因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

受于漪老师的启发,我在讲授《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就非常注意开篇问题的发问,《记念刘和珍君》共有七部分,在第一课时上我设定的目标是梳理文章层次,分析刘和珍的人物形象,因此我在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谁能快速找出集中写刘和珍的段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明确是从第三部分到第五部分集中描写的。紧接着我就追问“那么剩下的部分可不可以删去”或者说“剩下的部分是介绍什么内容的”,很快学生就思考出第一二部分是在介绍写作的缘由,第六七部分是在写刘和珍死难的意义和影响,层次一下子就“跃然纸上”了。接着就着重分析三到五部分,从刘和珍的身份、言行、事迹等方面理解其性格特征,认识了一位善良、可爱又富有反抗精神的爱国青年,也就很快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悲愤情感,整节课流畅完整,效率大大提高。

可见,深入研究文本,加上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变得主动、积极,爱上语文。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上设计问题的角度,要有可操作性,不能故弄玄虚,难为学生。

二、变直为曲,迂回发问,引人入胜

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也是一样,如果教师的课堂发问没有思考价值,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应付了事,渐渐失去了思考的热情,原本充满文学美的课堂就变成了嚼蜡的游戏,何谈成效呢?

钱梦龙先生就善于变直为曲,迂回发问。他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戗遣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他正是通过文中人物的年龄差异来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毅力,课堂效果非常明显。

《项脊轩志》被公认为“太公最胜之文”,作者围绕百年老屋的几度兴衰,追忆往事。抒发了人亡物在、抑郁萧索的身世之感。在理解悲情上我首先让学生找到了“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过渡句,体会到在转折中作者开始追忆往事,接着就请学生归纳该部分写“家族分崩离析”、“乳母深情的回忆”、“祖母身前的教诲和期望”三件悲情之事,紧接着体味三件事情之中的“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不自禁”三句话,在客观的记述中寄予感叹,到含蓄而有节制的有泪无声,直至如压抑不住的感情潮水汹涌而出,再加上对亡妻的回忆怎能不生悲情。到此时,我才发问,“那文中的第一段写项脊轩优美的环境有什么作用昵?”学生一下子顿悟了作者写“可喜”本意并不是为了写“可喜”之事,而是为了下文写“可悲”作铺垫,为了更好地写“悲”。

所以说,变直为曲的提问技巧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激情,甚至还有“一石惊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既节省时间,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

三、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想学生有一碗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对文本的研读要深之又深,全之又全,这样才能站在“泰山”之顶,从容地谋划整节课,分层设计,根据学情、班情把疑难问题分解成简单问题,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发问,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只有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逍遥游》代表了庄子学说的最高境界,人应该追求“无所待”的精神世界,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中。可以说这篇散文理解起来是很难的,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几个小问题:1.文中写到了哪些动植物,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2.作者想借它们之间的区别说明什么观点?3.除了写动植物外,作者为何在最后一段写了人呢?4.最后如何去理解“逍遥游”的含义呢?

这样的一个个小问题,学生很容易在文中总结出来:1.文中写了“大”的鹏鸟、小的“蜩”和“学鸠”、年龄长的“冥灵”、寿命短的“朝菌”和“蟪蛄”;2.作者想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3.从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去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明文章主旨;4.说明万物的区别只是“小大之辩”,它们都有所依赖,不算逍遥游,在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后,作者正面阐述只有“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明确了“逍遥游”就是“元所待”。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问题,在逐步解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难以理解的逍遥游境界把握得清清楚楚。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成功的语文课,必须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追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会立足文本。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最后再以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作为结尾:“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点燃“火药”的小火苗就是“精心设计课堂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猜你喜欢
刘和珍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