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水》的教学设计

2009-05-21 01:55施香君
科教导刊 2009年33期
关键词:袋子形状物质

施香君

摘要本文探讨了人教版小学科学修订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水》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学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

1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二是探究不同物质的特征;三是给物质分类。

开展有关水的知识的交流,是为了教师将有机会评估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前有关水的原有知识,学生也将在此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分享和质疑。学生运用网状图进行记录,可以帮助他们将水的知识进行分类和梳理,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不同物质的特征的活动,将调动学生运用感官和已有经验来识别和比较不同的物质,同时在比较过程中丰富关于三态物质的感性认识;分类活动是在学生识别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的。教科书中将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一分类直接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期望学生对感性认识进行反思,关注这三类物质的主要区别。

2 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多余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兴趣,选择动手操作性比较强的活动设计来触发孩子们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能够因为探究而认真,因为科学而变得有素养。

3 教学理念

学情层面:一种简单的事物对低年级学生能够把它相对复杂化、可研究化,使学生能够在深刻的体验中建构知识;同时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兴趣特点,课堂还很需要童趣和良好的情境支撑。

教材层面:水作为这堂课的题目,它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这堂课的主轴,因此我比较隐性地处理了教材,先感受水的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特征——水的综合知识——将水容入到各种物质的大家庭中,课堂以水来贯穿,研究物质也隐性地以水为参照物来归纳物质的不同特征。

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会流动,气体轻、有弹性。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5 教学重点

学会用一定的方法来认识不同物质的特点。

6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7个黑色塑料袋(按顺序装有酱油、木头、醋、石头、树叶、水、空气)

网状图纸、袋子观察记录单。

7 教学过程

7.1情境激趣

(在实物投影仪上放一烧杯水,烧杯底下放有一张写有“4”的纸)

T:小朋友们,从大屏幕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T:除了数字4之外还有别的吗?

T:老师请一位小朋友来前面看看都有什么。——有水。(板书)

T:怎么回事啊?是电脑出故障了吗?

(设计意图:利用实物水及水的特征来创设有价值的情境,有效触动孩子们的情感线,也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渗透水的透明性。)

(教师演示将烧杯里的水倒入锥形瓶中)

T:谁能用一句话说一下老师刚才做了什么?

T:水“倒到”瓶子里,你们还能用上更好的词语来形容水吗?

T:好的,水流到了这个瓶子里,现在水变成什么形状?

(预设)S:三角形。

T:哦,你的意思是说水变成这个瓶子的形状是吗?

T:(把水倒进烧瓶里)现在水的形状变了吗?又变成什么形状了?

(预设)S:变成和这个瓶子一样的形状了。

T:原来水的形状是会变的,那么你们认为水的形状和什么有关呢?

(预设)S:与所倒入物体的形状有关。

(设计意图:孩子们对“水的形状”的概念缺乏认识,加上三年级学生对形状认识的不是很多,也使得概念能够建立在孩子们的最单纯的理解上,因此利用锥形瓶和圆底烧瓶使孩子们能够关注到水的形状上,并且能对孩子们不成熟的回答加以引导,使孩子们对水形状的理解能够关注到水所在的容器,渗透水的形状不固定性特点,也为下面认识别的物质提供了感性认识基础。)

7.2认识水的属性

T:水离我们很近,那么关于水你还知道些什么呢?

水有哪些特点呢?

水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水在生产中有哪些作用?

在大自然中,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水变成的吗?

T:刚刚我们零零碎碎地讲了好多,现在我们要进行整理一下,请每个小组拿出这张记录单四人合作进行填写。

交流反馈形式:

小组上来汇报——其他补充完善(关于这方面你有补充吗?)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网状图的填写会存在一些知识储备的问题,学生填起来特别的吃力,因此在填写之前先进行充分的交流,从零零碎碎的回答到学生自己能够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把学生因为吃力而浪费的时间利用到交流上显得更加合理。)

7.3探究不同物质的不同特征

(1)探究观察方法。

T: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神秘的黑色袋子!有请它们出场!

T:我们拿出其中的一个。

(呈现给学生袋子)

T:你们猜这袋子里有东西吗?

T:你是怎么知道的?

T:那你们知道这里面东西是什么样的吗?

T:你们说,怎样才能清楚地知道里面东西是什么样的呢?

(设计意图:利用充满神秘性的材料结构,有效的调动了孩子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也使孩子们急于探究“神秘的袋子”而去努力做科学的思考。

(生可能会说:摸——闻——看——摇——掂等)

T:想不想亲自研究一下这些神秘袋子?

T:老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7个袋子,里面都装有不同的东西,分别标上了1234567七个数字,并已经按顺序从1号到7号排列起来。我们来看一下实验时的要求:(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激起孩子们急于动手操作的欲望,但又能认真地听完老师的话。)

①研究时不可以打开袋子。

②用尽量多的方法来研究里面东西有什么特点,研究的时间很短,把观察到的内容要及时记录在表格里。

③大家可以从1号开始研究,然后2号、3号......

T:做实验的时候,小组四个人必须研究一个袋子,研究完1个袋子然后再研究下一个,材料员负责保管好材料,不可以同时拿出2个或多个袋子,只能一次研究只拿出1个,明白了吗?

老师在每个盒子里还只放了6个袋子,第7号袋子还在老师这,哪些小组研究地比较快的老师就发第七号袋子给他们继续研究。方法越多,观察越仔细,你的研究发现会越多。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将交流的格式板书于黑板上。

(3)交流。

T:我们这样安排,从1号袋子开始汇报,先说袋子里的东西可能是什么,然后再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学生叙述各个袋子里东西的特点,教师板书关键特征。

(设计意图:实验后的知识有效整理是构建牢固知识点的有效途径,充分的交流使得学生对三种状态的物质有一个初步而又有一定深度的感知,帮助学生能够顺利地对三种状态的物质进行分类。)

T:想不想知道你们的猜测到底正不正确!

T:那我们一起来对照一下。

T:老师这里有一份和大家的是一样的材料,一起来看下:1号袋子里的是酱油,对了吗?2号袋子里的是木头,对了吗?3号袋子里的是醋,怎么样?4号袋子里的是石头,5号袋子里的是叶子,6号袋子里的是水,7号袋子里的是空气。

T:你们猜对了吗?

T:猜对了的就给自己鼓鼓掌!

(设计意图:“认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征”是本堂课的重难点,在此处我采用的是归纳法来引导学生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与教材上利用水的特点应用比较法来认识三种状态的物质有所不同,从里面是什么——有哪些特点证明——归纳成概念,是从满足学生兴趣(里面是什么)出发,引出特点再建构科学知识概念。)

7.4给物质分类

根据这7种东西的特点,小朋友们能不能给他们分类?

想想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组织交流、归纳分类

7.5课堂小结

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课堂需要整理,需要学生懂得说出自己所学到的,也是检验教学的很好标准。)

8 板书预设

可能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用手摸

用鼻子闻

摇一摇

猜你喜欢
袋子形状物质
火眼金睛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取米
分一半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取皮球
心的形状
物质及其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