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 佳
2009年3月16日凌晨,中央音乐学院著名小提琴教授、享誉世界的杰出音乐教育家、中国人民政协第八、九、十届全国委员林耀基先生,因病突发抢救无效,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72岁。林先生的辞世是中国小提琴教育界的一大损失,追悼会现场千人齐聚,共悼英灵。林先生倾其一生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事业,同侪钦佩,桃李效仿,是小提琴教育界一面不倒的旗帜。仙人已去,但他留给了我们独一无二的小提琴教育方法和高洁的品德,高山仰止。
为纪念这位对我国小提琴教育事业举足轻重的开拓者,本期《琴童》推出特别专题采访,邀请了八位音乐家,共同追忆和缅怀林耀基先生。他们中有的是林先生的高徒,有的是同事,有的是同乡,有的是业界同仁,但无一例外对林先生的教学和崇高的品德给予了极高的美誉,并向本刊表达了他们对林先生的无比缅怀之情。
谨以此文表达本刊对林先生辞世的沉痛悼念,并向接受本刊采访的各位音乐界大师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林老师,我们永远怀念您——小提琴演奏家杨岷
杨岷: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先后师从许述惠、刘培彦、隋克强、林耀基等著名教授。曾任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副首席。1990年杨岷赴英国北方皇家音乐学院大师班深造,师从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丽获亚·玛柯维奇(Lydia Mirakivich),1992年荣获小提琴演奏和理论双硕士学位。现任职于伦敦交响乐团第一提琴第三席位。
得知《琴童》将做追忆林耀基先生的专题,杨岷第一时间撰文:
从北京的亲人和朋友那里传来了噩耗:一代小提琴宗师林耀基教授仙逝!我的心情无比沉重,林老师的音容笑貌在我的脑海浮现……
林老师虽然是国际级的大名人,但是在我们学生眼中,却是一位非常可亲可爱的“老小孩”,是一位非常少有的知心朋友。他非常热爱教学事业,更热爱自己的学生。他爱说,爱笑,爱动,爱闹,从不板起面孔教训人,总是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尽管上课时老师和学生都严肃认真,可只要一收琴,我们就会嚷嚷:“林老师,哪儿有好吃的,哪儿有好玩的,咱们一块去啊!”林老师经常自费带着同学吃饭,也因此有个“美食家”的美誉。
从国外回到北京,我曾有机会求教于林耀基老师,他都很真诚、耐心、细致地给我例外上,“大师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课生动活泼,富于哲理,充满了辩证法的逻辑和思维。他讲音乐和生活的关系,讲音乐和色彩,音乐和美学,都能从宏观宇宙讲到微观世界,道出许多深刻道理,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的思路。他说:音乐是灵魂,技巧是保证。人琴合一,应该是每个演奏家要到达的境界。
林老师,您的事业已经到达辉煌的顶点,您的弟子已是桃李满天下!安息吧,林老师,愿您一路走好!
谨记教诲,节哀接捧——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
吕思清:7岁便被邓小平夸为是令中国人骄傲的神童,8岁时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17岁时成为第一位获得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金奖的东方人。
小提琴天才吕思清虽未直接师从林耀基先生,却早在他8岁的时候就与林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原来在吕思清考进中央音乐学院之前,就是林先生给他做的辅导。当时年幼,吕思清已记不清具体的细节,但是吕思清的父亲对林先生当时非常科学的教学方法印象很深。这点在吕思清后来与林先生多年的接触中,也深有感触。
吕思清认为,林耀基先生的教育方法绝不仅仅在于演奏技巧本身,而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理构造、人体的物理特性以及心理素质方面出发,巧妙地融入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林先生的教学生动有趣、表现手法丰富,经常使用口诀、比喻等表达方式,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就学到了知识。林先生的教学还有一个特点,即在讲解作品的时候,并不会死板地要求一定的表现形式,而是给学生们描述意境和情感,让学生自己体会,尊重学生自己的演奏风格,使学生在正确理解作品的同
吕思清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王振山教授,是林耀基先生的“革命战友”,林先生~直很关心照顾这个“战友”的得意弟子。就在林先生去世前不久,他还出席了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有吕思清参与的“十位名家演绎十大小提琴协奏曲”音乐会。林先生在首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对吕思清寄予了厚望,希望吕思清能更加关心青岛的、中国的小提琴发展,成为新生代小提琴家中的领军人物,带领中国的小提琴事业创造辉煌!
可敬可亲的林大师——著名华人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张堤
张堤:在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林耀基先生,成为“唯一满分学生”,先后在加拿大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以及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深造。他曾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特别是1990年在莫斯科举行的柴科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中成为唯一获奖的华人小提琴家,还曾获加拿大国际弦乐大赛第一名。收获无数荣誉的同时,张堤还曾任教于加拿大北约克音乐学院和多伦多音乐学院,2004年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
张堤表示,对于他在音乐演奏和音乐教育上的成就,林耀基先生的影响甚深。张堤眼中的林先生,首先本身就是一位大师,有着与众不同的极好的乐感。林先生有一双“好耳朵”,对于音乐有着十分细腻的高度敏感,能准确地分辨每一个音符,以及每一个音符背后的情绪。这就是大师的特质。张堤认为,林先生在与多位国际大师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吸收各家所长,结合国情,形成了一套独具个人特色的完整的小提琴教育体系。如果说钢琴是“乐器之王”,那么小提琴就是当之无愧的“乐器之后”。如此小巧的琴身,简单的4根弦,却是十分完美的独奏乐器。要用小提琴奏出奏出悦耳动听的旋律,华丽动人的曲调,不是一件易事,而林先生却要让学生能轻松自如地驾驭。首先,林先生对每一项技巧的理解非常深刻,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做最自然、最科学,拉琴自然就会轻松很多。最重要的是,林先牛注重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手臂长短、手掌大小、手指长短等生理特点教授不同的方法。张堤师从国内外多位大师,但始终觉得林耀基先生的教学体系非常先进。
张堤说,多年来,林耀基先生不仅授业,更为学生传道。他将所有的精力投身于工作当中,直到去世还一直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每天去学校监督学生练琴。倾其所能教导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好,这就是我们可敬的林先生!
林先生永远活在我心冲——小提琴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赵薇
“林先生是中国小提琴教育界尢可替代的领军人物。”赵薇老师接受本刊采访时就从这句话开始。
由于和林耀基同是广州人,赵薇有幸在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林先牛。10岁的小赵薇就在全国性的儿童音乐比赛中摘得头魁。当时林
耀基已经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大学生了,时值林先生回老家度假,听说有这么一位音乐天才,就特意来听过小赵薇拉琴,并鼓励她在音乐的路上继续走下去。而小赵薇也因为林先生的鼓励更加坚定了学习音乐的决心,于次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天津少年班。再见林先生时已经是他1963年从前苏联学成归国之后,而赵薇也已成为了一名教师。林先生把教学经验总结成一句句通俗的口诀,赵薇老师每每闻之如获至宝,马上用笔记下。赵薇老师认为林先生真正学到了前苏联基本功教学法的精髓,是当时一批“海归”中真正的精英。她感慨道:“林先生是我见到的第一个中央音乐学院的人,虽然我不是他的入室弟子,但他其实就是我的恩师!”
同为中国小提琴教育界的代表性人物,赵薇老师对林先生的教学方法的见解无疑是独到而准确的。赵薇老师一再强调,林先生对于小提琴基本功方面的教学使中国的小提琴教育水平提高了一大层次。
林先生一直关心和支持赵薇老师,也很了解她。赵薇老师动容地提到一件事,几年前她患病,治疗期间重度失眠,尝试过很多方法都不能缓解。一次赵薇碰到林先生,林先生关切地对她说:“我很了解你,你适当教教学生,说不定失眠就好了。”赵薇老师听从了他的意见,失眠果然不药而愈。而赵薇老师也给林先生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青年小提琴演奏家陈曦就是其中的代表。此外,林先生还常在百忙之中出席有赵老师或她的学生参与的音乐会,还担任“赵薇小提琴园地”的顾问。林先生就足这样,以各种方式帮助、支持其他的小提琴教育家,为中国的小提琴教育奉献自己的一切的。
“林先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他永远活在我心中!”这是赵薇老师最深切的感受。
亦女亦徒,亦父亦师——知名青年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谢楠
众所周知,林先生极其注重对学生内基本功训练,每一个学生,他都会要求学生按照他独特的训练方法重新从头一个音一个音练起。谢楠可谓是享受直接练曲的特殊待遇的第一人。当时和谢楠‘起在林先生门下学琴的还有其他20多个学生,对于每个学生,林先生都要求一个音一个音地抠。但他从不教条主义,教学从不僵化,他认可谢楠之前打下的基础,所以对谢楠“网开一而”。演奏作品时,林先生强调把感情放在第一位,要用充沛的情感去体会和领悟一部作品的真正含义,技术只是表现音乐情感的必要于段。谢楠觉得,美国、德国的教授更多的是针对一部作品本身意义的解读,而林先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授人以渔,尊重学生自己的发挥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演绎。因此,林先生一生桃李,百花齐放。
林先生之于谢楠,教她练琴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教她做人。林先生不说大道理,为人低调,更多的是用自己踏实真诚的做人态度去感染身边的人。林先生对学生发白内心地关心,从不藏私,视同己出。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在教谢楠的时候经常在周末给她开小灶,而且都是免费的。他的高尚情操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如今谢楠当了老师,也像林先生一样,无私地帮助学生,把小提琴教育事业当作最重要的事。
林耀基先生把音乐事业当作他的全部,悟出的人生哲理也处处渗透着音乐的痕迹。他曾说过:人生中有很多不如意的事,在音乐中都可以得到排解。他视名利为身外之物,经常跟学生说: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还不惧生死,说:死是迟早的事,我不害怕,只想在有生之年多做一些实事而已。这是何等的情操!
说到最后,谢楠激动地表示,林耀基先生是她生命中最重要、最信任的一个人,亦父亦师,她一定会把林先生的精神传承下去!
声情并茂忆恩师——小提琴演奏家薛伟
薛伟:当今国内最有个人风格的小提琴大师,中央音乐学院专职教授。
薛伟为人亲切、随和,也很健谈,在谈及自己的恩师林教授时更是声情并茂。薛伟曾经是林耀基先生的得意弟子,其后又与林先生共事。回忆最初拜入林先生门下,是薛伟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求学时。当时薜伟已经表现出极高的演奏天赋,乐感非常好,可谓音乐天才,但缺乏系统的技术训练,常常心中充溢着很多美好的艺术冲动,却囿于技巧的限制无法尽情表达。在参加一个同际比赛的全国选拔赛时,薛伟有幸听到一堂高水平的讲课,醍醐灌顶般意识到科学训练的重要性。这个革命性的启发让薛伟薛伟为人亲切、随和,也很健谈,在谈及自己的恩师林教授时更是声情并茂。薛伟曾经是林耀基先生的得意弟子,其后又与林先生共事。回忆最初拜入林先生门下,是薛伟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求学时。当时薛伟已经表现出极高的演奏天赋,乐感非常好,可谓音乐天才,但缺乏系统的技术训练,常常心中充溢着很多美好的艺术冲动,却囿于技巧的限制无法尽情表达。在参加一个国际比赛的全国选拔赛时,薛伟有幸听到一堂高水平的讲课,醍醐灌顶般意识到科学训练的重要性。这个革命性的启发让薛伟下决心报考了中央音乐学院。正是林耀基先生用颠覆性的概念和方法给了薛伟真正的头脑风暴。林先生既教学生要勤奋,也教学生要“取巧”。他强调肌肉的放松,教会学生如何巧妙地把用力转嫁给外物,“借力使力”。如一个“forte”未必要让肌肉爆发更大的力量,相反可以借助自然的甚至是桌子椅子来达到音强的效果。林先生让学生“休息地拉琴”,领会了这个技巧,甚至每按一指都是一次放松。这和所谓的传统教学完全背道而驰,而林先生就在国内首开先河,运用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让学生拉琴时技术不再成为羁绊,提升了中国整个小提琴教育的水准。此外,林先生非常尊重学生的个性空间,即便他自身并不认同你的表现方式,也不会以老师的身份去强求你,只会给出自己的建议,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同时,林先生在技术层面极高的造诣,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给予学生的,不是一条固定的道路,而是一对掌握平衡而又能自由飞翔的翅膀。国外的大师在教授音乐作品时,多把重心放在音乐表现力上,强调作品的音乐理念和精神,并未归纳成体系。而林先生在技术层面上让学生得到彻底的解放,如果说琴弓为画笔,琴身是画布,那么林先生给予的就是拥有各科,颜色的调色板,他给予的是描绘出美丽I画面的无限可能!
林耀基先生的教导不仅给了薛伟很多艺术创作的指引,也在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教育家方面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在和林耀基先生共事期间,薛伟经常与林先生探讨专业教育的方法,得到很多启发。薛伟表示,林先生在小提琴教育的科学性方面,是无人可比的,他留下来的,是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继承。
与林先生的忘耳友谊——小提琴制作大师郑荃
郑荃与林耀基先生是很好的朋友,当初就是林先生推荐郑荃进入中央音乐学院的。林先生非常重视和支持郑荃的工作,当时林先生已经非常有名气了,对于刚崭露头角的郑荃非常关照,郑荃每做出一把琴,林先生都亲自试拉。上世纪80年代初期,郑荃在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研究室工作,条件非常简陋,林先生的关怀给了他极大的鼓舞,印象十分深刻。郑荃说,1983年自己被公派去意大利留学的时候,除了自身学习的热望,也怀抱着要报答林先生等一直支持他的老师们的信念,因此在留洋期间收获甚大,获奖甚多。1988年回国后,郑荃在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任主任,和林先生的关系更加密切起来,友谊更加深厚。
小提琴教育大师和小提琴制作大师,两位大师联手为我国的小提琴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两位大师之间历久弥新的友谊也将永存!
追忆师生似水流年——新生代小提琴演奏家陈曦
陈曦:1999年被世界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授收入门下,2003年以第一名考入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他曾师从于王冠、赵薇、隋克强等名师,曾受到包括里奇、帕尔曼、祖克曼、温格洛夫等在内的众多国际知名小提琴大师的教诲和高度赞赏。
陈曦现于美国耶鲁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业、表演事务非常繁忙,但他仍然拨冗接受了本刊的电话采访。为了更顺利进行电话采访,他的母亲李建华女士还多次协调安排,给予本刊极大的支持,特表谢意!
1999年3月,陈曦开始跟随林先生学琴。林先生事先跟小陈曦说过要他做好心理准备,“跟我学琴很残酷”!果然,从第一堂课开始,已经学了12年琴并已经声名鹊起的陈曦重新开始了单音的训练,每个音和节奏都被要求要很精准,这其中,音准是最难的。林先生要求十分严格,第二次上课不到20分钟就把陈曦“轰”出了门。林先生不满意陈曦的表现,就陪着他一起练,把第四个音练准之后,就直接让陈曦走人了。原来林先生有个规矩,学生应该要在课前就把功课做好,上课的时候应该已经是一个很好状态了。小陈曦很羞愧,从此以后都很用功,如果觉得自己没有练好就不找林先生上课。这样反而有几次林先生主动约陈曦,他说:没有我给你上课你怎么可能会练得好呢?
除了基本功的训练,分析作品时林先生很少告诉学生哪是forte或是piano,但是他会告诉学生作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样的,有时他还会帮助学生想象作品的情景。林先生喜欢学生有自己的特色,他所教的,是怎么使学生将自己的特色发挥得更好,发挥到极致。在陈曦的印象中,林先生“疯狂地敬业”。他对学生极负责任,很少休息,至少陈曦本人在所有的公休假中都被林先生辅导过。
林耀基先生几乎把生活都让给了事业,但是他其实是个很有趣的人。有段时间林先牛喜欢在上课的时候叫陈曦“猪八戒”,不是怪陈曦懒,而是怪他不够“懒”。林先生强调拉琴的时候肌肉应该放松,他在给陈曦讲课的时候会又蹦又跳,或站或躺,给陈曦做个“放松”的榜样。林先生调侃说自己这样像猪八戒,而陈曦还不够“猪八戒”,所以要多叫几次。
这就是林耀基先生,严肃又可爱,紧张又放松。陈曦印象最深的是林的“林六条”:冷静的头脑,火热的心,坚定的节奏,松弛的肌肉感觉,充分的表达,充分的享受。
祝愿林耀基先生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