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水根
宁都是著名的红色故土,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苏区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26路军1.7万余人在赵博生、董振堂的率领下,举行了震撼中外的“宁都起义”,诞生了红五军团,1932年10月,中央苏区中央局在东山坝小源召开了著名的“宁都会议”。宁都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71%,为国家首批100个生态示范县之一,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
著名的红色故土,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宁都的骄傲,然而这里的人民依然比较贫穷,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帽子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为了脱贫致富,宁都县政府和人民与贫困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从2007年9月起开始了江西省唯一的“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试点的实践探索。
核心:科学规划、整合资金、发展产业
精明干练——这是宁都县扶贫办主任郭超彦的风采,他脸上洋溢着兴奋,如数家珍地讲述着试点的三个到位:
一是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到位。科学规划是连片开发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宁都县根据试点要求,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难后易、集中连片开发的原则,对试点片区内8个乡镇26个村调查摸底,制定了总体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通过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办法,制定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群众比较满意的实施计划。规划坚持全面性和综合性原则,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统筹考虑,从农户房、厕、灶、栏、院到村庄山、水、田、林、路、电综合规划,配套建设;同时坚持突出重点、准确定位,在开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在扶贫开发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
二是创新机制,整合资金到位。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为平台,整合扶贫、各类支农、社会帮扶和群众自筹资金,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性质不改、管理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对片区贫困村扶持力度。一年多来共整合连片开发资金65627.5万元。其中:国家下达试点补助财政扶贫资金1950万元,县财政配套1800万元,部门投入5702万元,银行贷款1500万元,群众自筹54432.5万元,对口帮扶78万元,社会捐助165万元。资金的有效筹集,确保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培植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到位。一年多来,采取特殊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将军红果业公司、乐友现代农业公司,脐橙贮藏气调库项目和黄鸡生产加工项目等5家生产规模大、外向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为了把这些企业做大做强,我县在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实行重点扶持,2008年为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安排贴息资金42万元,争取扶贫贴息贷款1500万元。县财政安排600万元用于产业建设,使其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这些企业在片区内将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与贫困农户建立密切的产销关系,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带动全县1.8万农户增收脱贫。围绕“主攻‘一村一品,建设富民产业”的工作要求,大力扶持发展特色、优势、高效的加工橙、黄鸡、蘑菇三大扶贫主导产业项目。目前,加工橙发展势头良好,在7个乡镇的17个行政村区域内连片开发加工橙近3万亩,新修通园公路62公里。建立黄鸡标准化养殖小区23个,新建与改建养殖大棚500个,新增黄鸡养殖500万羽,预计年黄鸡出笼可达3500万羽。新建10万平方米蘑菇房,可新增蘑菇种植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二级菌种场2个1500平方米,年生产优质蘑菇菌种50万瓶以上。三大产业共覆盖农户10108户,其中贫困户1203户,为农民长期稳定增收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在原有4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新增了6家市级龙头企业和江西惠大实业有限公司,九发(宁都)食品有限公司2家省级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蘑菇、果业、宁都黄鸡等产业和知名农产品的生产发展。“一村一品”示范村数量进一步增加,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稳步发展,片区内在原有6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基础上,新增1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
保障:加强领导、整合资源、齐心协力
为了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宁都县建立健全了县、乡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建立健全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形成了主要领导县长任组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齐心协力配合抓,具体工作有人负责的工作格局,把涉及试点工作的所有职能部门都列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统一受试点领导小组调度,使职能部门的涉农工作都围绕试点工作来开展,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同时,建立健全了试点工作责任制、督导制度、考核验收制度、奖惩制度。县里将试点工作列入“民生工程”工作考核主要内容进行考核;对工作进度快、成效明显的乡镇、村和部门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和适当奖励;对工作积极性不高,成效不明显的乡镇、村和部门单位,采取电视表态发言、通报批评等措施给予鞭策。被列为试点的片区乡镇、村自我加压,积极主动参与试点各项工作的谋划和实施。由于大家的齐心协力和尽职尽责,确保了试点工作按时、按质、按量的顺利实施。
“原来的扶贫工作在资源的整合方面是弱势的,现在联合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及其几十个协同部门,扶贫资金重点发展产业,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侧重基础改造建设和发展社会事业,这是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从主要改善条件转为增加收入的新方式,连片开发是产业安排到那,新农村建设就跟到那,在一定程度上连片开发试点是更完整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这是宁都县扶贫办主任郭超彦的感慨之言。连片开发通过和新农村建设的紧密结合,片区内基础设施得到切实加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新建和改造村组公路206.5公里;建成小型水利70项。新增农田(含果园)灌溉面积16000余亩,解决了1.47万人饮水困难;新建沼气池2600座;改建和新建卫生厕所2200户,铺设檐阶、水沟近28000米,粉墙面积近25万平方米。新建、扩建和改建1所高中、7所乡镇初中、2所村小学教学楼,使项目区内七个乡镇学校的学生人均校舍面积、入学率、巩固率和辍学率基本达到上级要求。在卫生方面,扩建了2个乡镇卫生院,配置了相关设备,新建村级卫生室21个;在文化建设方面,新建了3个乡镇宣传文化站,新建村级文化室23个;在民政福利方面,新建了2个乡镇敬老院和4个村委会办公用房,使村委会办公用房、卫生室、计生室达到部门要求。
目的: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农户稳定增收
一年多的连片开发,由于规划科学,领导得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有力地促进了试点片区的经济发展和贫困农户的稳定增收,赢得了干部和群众的称赞。
对连片开发的优势,宁都县委农工部副部长周振民描绘道:连片开发汇集各方力量,齐心协力,使发展产业与村庄建设相互促进,把产业放在重要位置,使新农村建设有新的内容与抓手,使资金更加集中,通过400多万元带动了水利、交通、以工代赈和1600户的1600万元投资,汇集资金2000万元,放大了扶贫资金4—5倍的效应;同时由于新农村建设点不再占用扶贫资金,也使扶贫村与新农村建设点更紧密结合,2009年26个扶贫重点村就有40个新农村建设点,占全县152个新农村建设点的四分之一多,这就是连片开发“山上新产业、山下新村庄”的美丽画卷。
“连片开发把资金和资源优势充分地结合起来,由于是直接帮助发展产业脱贫致富,贫困百姓非常高兴,都更加自觉自愿地参加到连片开发扶贫试点,提高了思想认识,激发了创业热情,乡政府的工作更加容易开展和得心应手。”这是来自宁都县对坊乡党委书记温英俊的声音,他还说,对坊乡是个山地资源丰富的乡,2008年全乡开发山地资源3000亩种植加工橙,并且每亩补助400元,农户积极性很高,对未来充满信心。
一片片开垦的山地,宛如一排排的梯田,对坊乡东风村支部书记廖炳生带我们参观了他们村的1000亩加工橙基地,他告诉说,三年后,仅这片加工橙就可给全村人均增收1000元,喜悦不自觉地露上他的眉梢。
在长胜镇大坪村芒东岭茂密的马尾松林里,56岁的养鸡专业户徐后洪正在忙着给鸡投放饲料,见到记者的到来,憨厚的老徐放下手中的活计,非常热情高兴地对我们说,仅在这个山岭就养了6000羽三黄鸡,四个月就可以出售,由于是散养,味道鲜美,有人上门收购,远销广东厦门,按每羽6.5元计算,总收入达3.9万元,除去成本和淡季,每期可获纯利1.5万元左右。
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农户稳定增收是连片开发的最终目的,如今像东风村和养鸡专业户徐后洪这样依靠发展产业稳定增收的正如雨后春笋,破土竞发。可以预见,未来连片开发将会在这块红土地上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责任编辑: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