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拜次力
新时期、新阶段甘肃省的扶贫开发工作,要坚持创新、科学推进。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甘肃贫困地区实际出发,紧扣新阶段扶贫工作首要任务、重点要求,本着“大扶贫”理念,立足全局,谋划扶贫,强化对策,加快推进“重点”“难点”地区的全面攻坚;认真实施“连片开发”等试点,创新扶贫机制,转变开发方式,提升“一体两翼”水平,确保减贫目标和我省农民增收“六大行动”的落实,实现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年年有新增长,家境年年有新变化。为此,我们应当继续解放思想,不断开阔视野,勇于创新。要跳出扶贫看扶贫,站在全局谋扶贫。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工作全局的高度和全省农业发展的总格局中,认识扶贫工作,把握扶贫工作,部署扶贫工作,推进扶贫工作。
甘肃省的扶贫开发工作,要坚持一个方针,重视一个衔接,推动三个创新,注意十个结合,抓好六个重点,实现一个目标。
坚持一个方针
就是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基本方针。开发式扶贫方针,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一方面贫困人口量大面宽,另一方面又资源丰富、具有较强后发优势的省份来讲,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群众参与开发式扶贫方针,其要求和核心是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这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最基本的道路和最根本的经验。这些经验深刻告诉我们:解决温饱靠发展,巩固温饱、提高能力、缩小差距、构建和谐,更要靠不断的发展。坚持这一方针,就要进一步保护和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结构调整,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走出符合自己实际、具有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发展道路,而不是靠其他。
重视一个衔接
就是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的衔接。
关于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关系,现在,各方面的认识已趋于一致。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要实现扶贫与“低保”的“有效衔接”。能否做到衔接的有效性,这是对各级扶贫干部群众感情的考验,是对我们责任心的考验。作为扶贫工作者,必须明白:“低保”也是缓解并最终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的重要手段。扶贫与“低保”两项重要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对象虽有重叠,但更有区别。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只能说明我国农村反贫困政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标志着我国迈向了建立社会安全网与开发式扶贫并驱的农村减贫新时代。近30年的扶贫开发,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这为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建立创造了重要条件。否则,我省比预计提前一年建立农村“低保”是不可能的。而农村“低保”的建立,又为稳定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达到二者的“有效衔接”,应当做到三点,即:要深入群众如实了解,做到所掌握的情况的全面性准确性;要急困难群众之所急,做到与有关方面衔接的及时性;要监督、检查,保证好事办好,做到落实的有效性。我们相信,随着农村“低保”制度的实施,将使我们扶贫工作的基础更好、更实,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起点会更高,成效会更显著。
推动三个创新
第一,思路创新
我们应当根据三中全会对新阶段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重点要求,本着“大扶贫”理念,开展调研,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化对新时期、新阶段扶贫工作的特点、规律的认识,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探索思路创新,使扶贫思路更加适应和符合我省新阶段扶贫工作任务、目标的要求,使扶贫部门的职能作用发挥得更好、更充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
第二,机制创新
一是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应当充分肯定:群众参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在我省有口皆碑,甚至对省外也产生了影响。这种模式简单易行,极易被基层理解和接受。如以贫困村为单元,瞄准贫困户,群众自己参与开展扶贫活动,具有对象明确、任务特定、工作集中、群众看得见等优点。但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发展,随着扶贫环境、基础的变化,大家从整体上对其表现出一些局限性,也有不少新看法、新认识。其实,深化、提升、发展和创新历经多年一贯的一种模式,这是客观使然,应当鼓励大家大胆研究探索。况且在工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是甘肃扶贫人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始终保持和发扬。
二是要素分配法。这涉及我们的计划方式、资源配置方式,也是我省的创造,至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要素”也在发展变化。随着人们的实践经验增多,思路更丰富。因此,如何使要素设立与配置更科学、要素权重更合理,如何使投入的导向和重点更加有利于统筹扶贫工作全局、攻克扶贫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也是可以畅所欲言的。
三是绩效考核机制。扶贫绩效考核已坚持多年,作用重要。但在一些方式上,也暴露出不少亟待重视的问题。考核如何进一步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如何进一步严格标准、实事求是,防止绩效考核中的一些走过场现象,这些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必须严格、严肃对待。尤其随着政务公开和政府“问责制”的推行,如何从制度设置上保证扶贫项目、资金的绩效,决非小事。
第三,管理创新
主要是指微观管理方面的探索创新,如计划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以及机关建设等方面。
注意十个结合
按照“大扶贫”的理念,创新扶贫机制,转变扶贫工作方式。我们应当采取联系的观点、动态的观点,即用辩证的观点,善于在与全局的配合和协调中认识扶贫、实施扶贫,注意十个方面的结合。
一是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反复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建设新农村,首先必须消除农村贫困,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扶贫工作必须以新农村建设为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要善于借此机会提升工作水平,加快减贫进程。我省规划的整村推进村有8790个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49.29%。目前尚有67%的村还未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范围之大、数量之多,是我省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难点。这个难点,对于扶贫工作来说,就是最大的挑战。我们要抓住各级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勇敢面对挑战,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二是扶贫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扶贫是针对部分特殊群体、由专门部门推进的一项专项行为。“扶贫——脱贫——返贫——再扶贫”的教训告诉我们:扶贫需要环境,致富需要“生态”,才能巩固成果。区域性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和宏观环境对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把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等严重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掉,形成整体发展环境,才能使扶贫投入
易发挥作用,成效才易于巩固。因此,扶贫工作必须服从、服务党委、政府的中心目标,根据地方发展的总体规划、产业重点,安排部署扶贫工作,而不应拘泥于块块。应当要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体现扶贫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结合,不论是从农村发展全局看,或是充分发挥扶贫工作在农村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防止扶贫工作在有些情况下被忽视、被淡化、被边缘化等现象,都十分重要。
三是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防灾减灾结合。灾后重建是当前我省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中面临的新任务,应当注意把握重点,统筹兼顾,找准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相结合的切入点,实现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目标同部署、同推进。同时,贫困地区又往往都是自然灾害的多发、高发区,防灾、减灾事实上已成为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国务院扶贫办高度重视扶贫部门的防灾减灾工作。从我省一些扶贫成效巩固较好的市县看,其基本经验也就是扶贫工作与防灾减灾结合、注意着重发展抗灾避险产业的结果。因此,防止返贫,防止新的致贫因素产生,在扶贫工作中就要贯彻“灾前预防、灾中应急、灾后恢复重建”的思路,从防灾避灾的角度研究和决策扶贫工作。
四是扶贫开发与基础设施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结合。扶贫工作发展到今天,客观形势和贫困群众的愿望要求都发生了不少新变化。我们必须研究和掌握贫困群众新的期待,要从实际出发,科学部署,协调推进生产扶持、基础条件改善、社会事业发展。这就要求从不同地区、不同乡、不同村的不同突出和迫切需要出发,决定投入方向,重点支持,做到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优先解决好什么问题,实现贫困地区产业、基础条件、教育卫生全面发展。
五是扶贫开发与城乡金融体制改革结合。发展缺钱,这是我省的普遍难题。但贫困地区的发展更缺钱。钱从哪里来,就要靠改革。贫困地区需要多种形式的金融支持,贫困农户期待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然而,贫困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更低,金融供给更不足,竞争更不充分。扶贫部门对此决不能坐视等待,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城乡金融体制改革,要结合扶贫信贷、互助资金试点等方面存在的情况和问题,积极向有关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要落实并搞好国扶办要求的“两下放、两改革”信贷扶贫资金管理改革,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兴办寻求更多资金,创造政策环境,提供便利条件。
六是扶贫开发与人的能力建设结合。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抓好的重点任务。我们应当据此进一步审视和提升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工作。要继续抓好劳务培训,并把它作为实现甘肃农村“扩大分子,缩小分母”的战略性工程来抓。要深刻理解贫困人口能力建设要求的内涵,着眼人的全面发展,抓好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具有战略意义,扶贫工作假如不与人的能力建设结合,扶贫工作将永远无法走出困境!这几年我省的“两后生”等特色培训,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七是扶贫开发与全省农民增收“六大行动”结合。今年我省对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决策,制定出台了《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农民增收“六大行动”与扶贫工作息息相关。其中。贫困人口的增收目标能否实现,将左右“六大行动”的最终成效。因此,扶贫部门要高度重视增收“六大行动”的配合与支持工作。年度工作部署必须有“六大行动”的内容,资金投入必须有配合支持“六大行动”的项目,年中督察必须把贫困人口增收进度作为关键,决不许顾此失彼。
八是扶贫开发与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结合。扶贫是一项政府行为,又有资金专项,这是扶贫工作得以有力推进的重要政治和政策条件。但因之,也造成了扶贫方式的单向,扶贫工作者的惰性和贫困群众的等、靠、要心理。因此,应当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阔视野,从不同产业和项目实际出发,大胆引入市场机制,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和战略投资者,以大力兴办一批扶贫龙头企业、激活一批扶贫龙头企业走出困境、做大做优一批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的扶贫龙头企业。坚持走多元扶贫路子,这不仅有利于更好更快地开发扶贫项目,而且对于创新理念、提升扶贫产业水平、增强扶贫产业市场竞争力、锻炼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各市州,省扶贫办下属各企业也都应认真研究和思考这个问题,思考如何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向体制、机制转变要发展、要效益的问题。
九是扶贫开发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结合。扶贫工作绝不仅仅是扶贫部门的事,扶贫工作人人有责。扶贫部门要按照三中全会精神,认真研究和完善社会扶贫政策和激励机制。要充分发挥自己协调、动员和组织的职能,充分利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学校、科研院所以及军队等参与这个机制和平台,大力营造全社会开展扶贫的“大扶贫”格局,并积极主动向他们通报情况、为他们提供服务。
十是扶贫开发与村镇发展机制制度建设、村风文明建设结合。贫穷与文明是一对矛盾。贫困村一般都处在边远高山偏僻区,这一特殊区位决定,这些地方长期交通尤其不畅、信息尤其闭塞、组织尤其涣散,不仅生产落后、生活贫穷,而且思想严重封闭;不仅脏、乱、差突出,而且旧势力、恶势力以及不良风气多,严重影响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经济发展组织的建立和民主、文明风尚的养成,影响群众自主参与扶贫项目开发等。因此,扶贫部门应按照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要求,不仅要重视产业开发、项目建设、生产发展,而且要高度重视村级组织建设和村组发展机制的建立以及村风文明建设。要从思想文化建设、新观念的教育等方面人手,大力营造扶贫发展、脱贫致富、文明向上的环境和氛围。
抓好六个重点
从全局判断,2009年扶贫工作将面临实施扶贫新标准、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落实扶贫政策、扶贫对外开放、国际交流等许多重要新工作,我们应当及早做好思想准备、工作准备。为此,省扶贫办将认真征求市州意见、建议,2009年工作要努力做到有新意、新变化、新举措。从当前看,以下工作较为重要:
第一,用三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振作精神,牢固树立科学推进扶贫开发的思想。甘肃扶贫工作正处于整体提高水平和难点攻坚的关键阶段,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困难,应当全面分析,统筹掌握,科学决策,协调推进,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扶贫新思路。
第二,高度重视创新试点工作。如“连片开发”试点、“互助资金”试点等。“连片开发”试点,国定、省定在我省将达到14个县,涉及10个市州,总投入达7200万元;“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从2006年始,已在我省12个市州、68个县区、175个乡镇的204个村实施,注入资金规模达2786万元。这些试点关乎扶贫工作的机制和模式创新,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未来将产生重要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搞好,务必总结出新经验、探索出新路子。
第三,高度重视特殊类型区扶贫难点攻坚的对策研究。如老区、民族地区、灌区、边偏远山区、林区等,这些片带将影响我省扶贫工作全局和全省新农村建设、小康建设大局,决不能只靠喊叫,而必须拿出动真格、下功夫去攻克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第四,高度重视灾区贫困村灾后重建工作。省扶贫办对此已经有全面具体的部署。要认真按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国办、省办的要求,全面落实,全力抓好。
第五,高度重视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要以“两后生”培训为特色,围绕能力建设的新要求,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培训进行全面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进一步调整和落实新的能力建设重点。
第六,高度重视财经纪律和投入绩效管理。扶贫项目的运行和资金投入备受社会关注。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管理,坚持科学扶贫、廉洁扶贫、高效扶贫。
实现一个目标
要通过一系列持续不断、扎实有效的工作,实现扶贫年度目标,确保到2020年,我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满足贫困群众对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的基本需求,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使贫困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达到全国农民的平均水平,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行路、饮水、用电、就学、就医等基本民生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扶贫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