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非同质化”控制

2009-05-21 10:09徐飞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年3期

徐飞雄 刘 娟

摘要: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非同质化”控制是“非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旅游教育领域得以体现的关键所在,是“非同质化”的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具体运用。立足于“非同质化”的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探讨高等旅游教育中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及专业实践等三个环节优化和改进的途径,以期对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健康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过程;“非同质化”

中图分类号:0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09)03-0037-03

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非同质化”控制,是指各旅游高等教育组织实体运用市场细分的理念,结合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对高等旅游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及专业实践等环节进行合乎地区特色、院校特色及专业特色的改进,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监督和控制。

实施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非同质化”控制有赖于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非同质化”的优化。

一、针对课程设置环节进行“非同质化”的优化

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特点的具体课程框架。因此。“非同质化”的课程设置是“非同质化”的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核心内容。“非同质化”的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过程要求各旅游高等教育组织实体的专业课程设置“形散而神不散”,围绕各实体所制定的“非同质化”人才培养目标,以“减量增质”方式强化基础课程教学为前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宗旨。不拘一格地设置更加有利于学生积累相关知识、增强相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课程。

目前,我国各旅游高等教育组织实体一般按照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进行课程的设置,对于各类课程又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限选课三种类型。虽然目前我国各旅游高等教育组织实体的课程设置在课程的名称和组合上有所差异,但实质上,具体的课程门类却是高度同质化。显然,这种现象有碍于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非同质化”展开,进而有碍于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碍于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对旅游业的贡献率的提高。因此,各旅游高等教育组织实体有必要通过以下途径对课程设置环节进行“非同质化”的优化。

1、以“宽度”与“深度”兼顾、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兼顾为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曾经说过:“学科有相对的领域,职业有适当的分工,不能只求其通,不求其专,只专不通,分析解决问题不会融会贯通,适应性不高;只通不专,每门学科都懂一点,浅尝辄止,那也很难有所成就。”与大多数其他专业相比,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知识跨度非常大的综合性专业,因而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更需要慎重地处理好“通学”与“专攻”之间的关系,务必做到既有“宽度”,又有“深度”;同时,和大多数其他专业相比,旅游管理专业又是一个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服务意识要求较高的应用型专业。因而,其课程设置还应该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兼顾,在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性课程的门类和学时,适当压缩理论类课程的学时,做到“减量增质”,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旅游服务意识,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利用院校所在地区旅游开发特色对课程设置环节进行“非同质化”的优化

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与旅游高等教育组织实体所在地区的旅游开发特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为:1)旅游高等教育组织实体所在地区是旅游专业学生接受专业教育及进行专业实践的主要区域,所在地区的旅游开发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知;2)旅游专业毕业生一般遵循就近就业的原则,这就使得旅游高等教育组织实体在很大程度上肩负着为所在地区旅游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大使命;3)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旅游资源,有不同的优势旅游项目,对旅游人才的专业和素质要求也不同。

基于上述理由,各旅游高等教育组织实体应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旅游开发特色对课程设置环节进行“非同质化”的优化,以便借助所在地区旅游开发特色更好地培养旅游人才。譬如长沙学院旅游系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当考虑到长沙市是历史文化名城、省会城市,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开发经营相对发达等事实,对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开发经营方面的课程有所侧重;而湘南学院社会科学系旅游管理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当考虑到郴州市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良好,狩猎旅游、水上体育旅游、疗养度假旅游开发经营相对发达等事实,对狩猎旅游、水上体育旅游、疗养度假旅游开发经营方面的课程有所侧重。

3、利用自身学科背景对课程设置环节进行“非同质化”的优化

我国大部分旅游高等教育组织实体的学科背景差异较为明显,他们大多是借助其他学科背景发展起来的,即有的是从历史院系分离出来的,有的是从地理院系分离出来的,有的是从经贸院系分离出来的,还有的则是从外语、文学、林学等院系分离出来的。因此,各旅游高等教育组织实体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有条件并且有必要利用自身学科背景的优势对课程设置环节进行“非同质化”的优化,以突出自身的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特色。譬如从林学院系分离出来的旅游院系或专业应该依托自身较为深厚的林学背景,在课程设置中适量加入与森林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相关的林学方面的课程,以培养高水平的森林旅游开发经营管理人才,力争形成影响力大的、有特色的旅游专业。

4、利用所在学校的课程资源对课程设置环节进行“非同质化”的优化

各旅游高等教育组织实体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将自己的课程设置与本校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研究,将其中符合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列入选修课程范围之内。在这一方面,我国已有少数旅游高等教育组织实体取得了一些经验。如湖南商学院旅游系。除了允许旅游专业学生在本系开设的34门选修课中进行选修以外,还允许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其他经济管理类系所开设的选修课中进行选修。这不仅有效地整合了全校的课程资源,优化了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环节,使之更趋于“非同质化”,而且还使学生们因课程选择自主权的空前提升而表现出空前高涨的学习热情。

二、针对教学过程进行“非同质化”的优化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借助一定的教学设施、设备,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依据教学计划,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完成课程设置目标;而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参与到教学中,实现主动学习的过程。在“非同质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盲目追求教学风格和教学形式的雷同,而是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使经过“非同质化”优化的课程体系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取得预期效果。

可见,“非同质化”的教学过程是“非同质化”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非同质化”的优化之举措主要有:

1、重视“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法

重视“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法。主要目的在于将书本知识的学习时间由课堂内移到课堂外,将课堂内的学时主要用于书本知识在具体旅游管理案例中的理解和运用。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锻炼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业中具体问题的实践能力,从教学方法上适应了旅游管理专业对实践性要求高的特点。

如图1所示,“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法将与课程相关的旅游业中的实际问题带人到了课堂,使课堂教学以旅游业内某一具体问题为出发点和切入点。首先,案例的确定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应在对旅游业相关的具体案例进行符合课程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精选出若干备用案例,征求学生的看法和意见,将学生最为感兴趣的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并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教学内容经过教师和学生的双重筛选后,既保证了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课程内容的灵活性;其次,学生在接受了指令后,通过网络、图书馆、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并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形成初步的问题解决方案;再次,在教与学的双方对教学内容都作了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展开课堂教学。教师在进行了初步的情景假设和理论引入后,开始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课堂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地位是平等的,在形式上尽可能采取“头脑风暴法”。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可以使学生对该问题的既有解决方案在讨论中得以更加合理的修正;最后。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及课堂讨论的结果,针对案例中所呈现的旅游业界的问题作出综合论述,多角度地寻求解决方案。

2、进一步拓宽双语教学的覆盖面,增加双语教学课程的内涵

双语教学是避免旅游管理专业与其他管理类专业陷入“同质化”境地的一个优势课程资源。进一步拓宽双语教学的覆盖面。增加双语教学课程的内涵,能有效地突出旅游管理专业涉外性和开放性的特色。

双语教学是通过采用中文和外文(通常为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使学生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外语使用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我国部分旅游高等教育组织实体虽开设了双语教学的课程,但课程覆盖的范围却十分有限,且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受教材的限制;二是受师资水平的牵制。因此,各旅游高等教育组织实体应在教材的挑选和双语教学师资的引进与培养上下足功夫。

3、将新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在具体教学细节中注重发现、培养和强化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兴趣爱好,针对不同学生的特长和特点,因材施教,对学生实施多元化、个性化的引导。

三、针对专业实践进行“非同质化”的优化

1、从根源上改变旅游高等教育组织实体与旅游企业在旅游高等教育合作上“貌似神离、行同陌路”的现状

改变旅游高等教育组织实体与旅游企业在旅游高等教育合作上“貌似神离、行同陌路”的现状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而要从根源上改变这种现状,需要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旅游高等教育组织实体应该努力改变关起门来办学的传统作风,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二是旅游企业应该努力为高等旅游教育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三是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拓展课程实践的内涵和外延

拓展课程实践的内涵和外延,将专业主干课的实践环节纳入课程实践的范畴,使课程实践不局限于技能课程的实训;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实践性教学的手段,使课程实践不归并于实践教学的领域;将校内和校外实践结合起来,使课程实践不限制在校内实践的单一形式上。

3、力求专业综合实习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在实习时间安排上,应更趋于灵活性。“非同质化”的综合实习在时间维度上主要有两方面的要求:第一,实习时间应该根据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而不应当武断地割断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硬性地规定专业实习时间;第二,专业实习的时间跨度应根据实习内容灵活调整,以学生实习目标的完全实现作为实习结束的标志,而不能强制性地规定学生在某项实习中的时间。

在实习内容的安排上,应体现专业实习“综合性”的特征。旅游企业的实习管理部门应依据与旅游高等教育组织实体共同制定的实习计划,对学生的实习环节进行统筹规划。采取轮换方式,使学生对旅游企业的各部门、各层次的岗位进行选择性的顶岗实习,秉承初级岗位与中高级岗位相结合、操作技能与管理技巧相融合的轮岗原则,使学生能在深入企业实践的过程中找到自身的职业定位,为后阶段的专业学习探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