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昌会
我们的世界当前处于一个十分罕见的时刻,美欧金融危机肆虐和全球经济衰退。其他各地,要么充满了经济动荡,要么面临着经济停滞,或者起码增长严重下降。这样的经济环境,从另一个角度看,意味着根本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革。
不言自明,全球衰退也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来思考两岸中国人从未涉足的领域,比如农矿产品的某些特定领域。
有关出口订单缩水以及工厂关门的报道足够多了+但是有关怎样调整方向、增加进口的报道则不多。正如各种调查所显示的一样,在中国大陆,出口企业的地位通常比那些供应国内市场的企业的地位要高一些。因为中国最好的公司是出口商,而中国出口商也是最好的公司。在目前的环境下,只要转变观念,稍加努力,他们也能成为表现不俗,甚至业绩辉煌的进口明星。
我们所乐见,特别想推介的领域,既不是石油,黄金等始终被热捧的商品,也不是粮食、矿产等得到世界瞩目的商品,而是规模相对小得多,需求大得多并且不怎么受经济衰退影响的可可领域。
可可作为饮品,似乎没有咖啡或茶那么普遍,但是其用处之大,实难胜数。最知名的,当然是制作巧克力和各式蛋糕点心。因此,试想台海两岸企业抓住甚至开始垄断这个行业,西方传统的强势地位该当如何?
充满商机的市场所在
可可是一种高度地域化的产品,它只出产在靠近赤道的热带国家,其中西部非洲是世界主产地,而西非的科特迪瓦则是主产地之中的主产地。
一般年景下,非洲主要可可生产国的产量大致为2000~2500吨,科特迪瓦历来都是一马当先。科特迪瓦低处几内亚湾北岸,西与利比里亚和几内亚交界,北同马里和布基纳法索为邻,东与加纳相连,面积3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900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收入的66%。可耕地面积802万公顷,全国8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经济作物占重要地位,可可和咖啡是两大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国可耕地面积的60%。可可生产和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出口收入占国家出口总额的45%。例如,2006年,科特迪瓦产量1292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8.0%;加纳614吨,占18.1%;尼日利亚190吨,占5.6%;喀麦隆166吨,占4.9%。
在科特迪瓦1960年从法国独立后的黄金年代,可可种植曾经是繁荣的发动机。数百万移民帮助建立了世界最大的可可产业,用其销售收入盖起的摩天大楼,使科特迪瓦商业首都阿比让成为所谓的“西非曼哈顿”。随着可可豆荚的鼓胀,该国的自信也膨胀起来。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育一方特产。可可种植原本是科特迪瓦一种自豪的源泉,如今似乎风光不再。在全球经济下行的重压之下,可可业显得十分虚弱,无力推动价格反弹。实际上,2002年内战爆发之后,可可业一直江河日下,并且政治乱局阻碍了对可可树以新换旧的投资。今天,科特迪瓦可可业的前景已然病态十足。
2008年,由于担心供货不足和英镑疲软,伦敦商品交易所的可可价格一度跃升70%,12月底达到每吨1820英镑,成为23年来的最高点。在截至2009年1月12~16日的一周,价格徘徊在每吨1803英镑上下;仅在1个月之后,2月9~13日的交易周内,即涨到平均每吨1926英镑。在以美元计价的纽约商品交易所,可可价格2008年上升也超过30%。
据可可行业的专家说,只要稍事打理,科特迪瓦的可可地带就能重新焕发生机。但分析人士认为,除非迅速展开拯救行动,否则,今年可可歉收,或许意味着未来许多年内产量长期下降,而价格却节节攀升。世界银行驻阿比让的农业经济学家丹尼尔·塞伦(Daniel Sellen)说,如果现状持续下去,科特迪瓦的可可部门可能会逐渐死亡:假如不采取行动,可可部门则不排除彻底崩溃的可能。
可可通常一年一收,分大小两季。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中旬,是一年当中最大的收成季节。2008年10月到2009年1月上旬为止,一共才面市53万吨,比2007~2008年同期的83.5万吨下降35%。据阿比让咖啡和可可交易所(Bourse du Caf é et du Cacao)统计,截至2009年1月上句,可可豆的新上市量是多年不遇的少。而本季度的歉收,已被有些行业分析人士当作未来世界可可市场的警讯。
转折点或许已经悄然来临。过去,预言科特迪瓦可可业消亡和可可价格永恒上扬的许多预测都被证明是言之过早。然而这一次,种植可可的科特迪瓦农民所面对的,却是一批不同以往的,难以摆脱的“有毒”问题。
其一,苛捐杂税的盘剥。2002年以后将科特迪瓦分裂的交战各方,肆无忌惮地将可可业作为榨取现金的来源,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却分文全无。种植可可的农民一方面忍受着世界上最重的苛税,一方面既无金钱又无动机购买化肥或重新栽种。据世界银行的塞伦先生估计,科特迪瓦的可可种植农,只能拿到国际价格的30%~40%,远低于其他国家、哪怕是邻国加纳同行的75%~90%。
其二,饱受虫害。病虫害,包括所谓的黑荚病,已经在可可农场肆虐多时。但是,种植农的信心连年受挫,现金收入不升反降,贷款经营又苦无门路,因此,购买农药、化肥已成可望不可即的奢望。反过来,无钱投资、无力管理,又导致了生产链条的恶性循环。
其三,可可树林的自然淘汰。大批可可树的寿龄正处于25年期的节骨眼儿上。通常,可可树能鏖长20多年,但过了25年,树就不怎么结子了,产量随后直线下滑。鉴此,人们担心科特迪瓦可能正在进入产量多年低迷的结构性转折点,世界市场今后将不得不更加依赖加纳、尼日利亚,喀麦隆和印度尼西亚的有限供应。
其四,被迫转产。主要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科特迪瓦许多种植可可的农民,既然无利可图,于是无奈之下,早已将可可改种为橡胶,因为后者收益较高。不消说,这会使本已低落的产量更不可堪。
科特迪瓦的5年内战,不仅摧毁了阿比让这个“西非巴黎”,而且给以可可种植为生的农民留下了难以诉说的苦难。
可可业链条上的农民生活在一种勉强糊口的、季度劳作的方式之中。20世纪最后十年,在一片自由化、民主化的喧嚣之后,农民不仅没有得到能够刺激投资的更高的利润分成,而且农民的生活反倒年复一年地今不如昔,农村的贫困率在过去6年反而加倍了。而这种令人沮丧的罪魁祸首,就在于内战及其后遗症。
果断出手,垄断整个产业
英国《金融时报》大概同样看到了这个重大商机。它在2009年2月7/8日的周末版社论中断言,“科特迪瓦可可种植的长期生产率见顶了,而长期需求则没有见顶。”
科特迪瓦当地银行界人士认为,如果有得法的管理、及时的投资,该国每年的可可产量能恢复并保持在1 D0万吨以上,而这个产量,“对价格十分具有支撑作用”。然而,依照现在的情况,未来数年,科特迪瓦的可可产量仅能勉强维持在50~60万吨。
这种局面隐含着巨大的机遇,据了解,投资这样一个产为链也只需要5000万美元左右,因为,可可是一个价值链很短的产业。
根据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推测,可可价格必将长期上扬。事实上,伦敦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员们纷纷担心可可价格会直冲2000英镑每吨,达到上世纪70年代以来所仅见的高度。1977年7月,可可价格曾经冲破史无前例的每吨3512英镑。
对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企业而言,进入科特迪瓦可可市场这一看似小而窄的特定领域,目前正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台海两岸的进口企业不缺钱,更不缺人力和技术,尤其不缺垄断一个全球行业从而稳赚大钱的商业本能。
如果台海两岸实现可可来源完全自给,不但对自身的食品工业关系重大,而且在与美欧国家特别是与老牌殖民地宗主国和瑞士等国更长期的竞争过程中,就能够从此不再受制于人,就不会仅仅满足于从欧洲进口可可豆粉或可可原浆,或不得不进口成品巧克力。
对台海两岸企业而言,过去就曾极佳地利用了大环境的紊乱,现在可以再次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