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坤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如果平铺直叙,内容再好,也不易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但如果在作文中运用一些技法,给文章制造一些波澜,自然更容易吸引读者去探寻究竟。 那么,写作时应如何达到波澜起伏、一波三折的效果呢?下面为同学们介绍一些小技巧。
一、巧设悬念,吊人胃口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 这里所说的“悬念”是指,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故意岔开不作交代,使读者产生急于追寻探究的心理的一种结构技巧。 如小说 《一碗阳春面》 就是很好的范例。 文章开篇写大年三十儿深夜十二点,母子三人来到北海亭面馆吃面,且合吃一碗,这一情节足以引起读者的好奇。 接下来写一年后他们二吃阳春面,仍没揭开谜底。 再写又过了一年他们三吃阳春面,时间、地点、人物依旧,阳春面变成了两碗,这又是为什么?就在读者越发好奇的时候,小说恰到好处地通过母子三人的对话交代了他们所遭受的厄运。 继而又写母子三人十年没有来吃面,由此设下了新的悬念:他们为什么没有来?他们的命运怎样了?多次巧设悬念,扣人心弦,使文章曲折有致。
二、妙用误会,引人入胜
妙用误会就是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 如 《红楼梦》 中写宝玉与黛玉之间的误会,引出下文黛玉以残花自况、荷锄葬花的情节;后又写桃花坡上宝黛二人见面和解。 层层深入,引起了读者的心理期待,猜测宝黛的爱情纠葛和黛玉的命运归宿。
三、善用巧合,增添魅力
设置巧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 如 《水浒传》 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就安排了许多巧合。 开篇写林冲巧遇李小二,为后文写李小二感恩图报埋下伏笔。 后写李小二巧遇陆虞候,引出林冲上街买刀欲复仇的情节。 再写草料场巧遇大风雪,正是风大雪紧,林冲才出门沽酒御寒,途中见到了山神庙;正是风大雪紧,草厅被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是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大石头顶住庙门,从而听到了仇人的谈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忍无可忍,愤而杀敌。 整个故事以巧合环环相扣,推动情节的不断发展。
四、抑扬呼应,波澜起伏
这是为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又一重要技法。 可以是先抑后扬,也可以是先扬后抑。 如 《战国策》 中“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开头写冯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发牢骚;然后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表现了他非凡的才能。 开头的“抑”是为了后面的“扬”。 如此,前后抑扬呼应,形成波澜,增强了表现力。
五、虚实相生,富有情趣
这里说的“实”是指正面直接地写,“虚”是指侧面间接地写。 文章要以实带虚,虚中见实,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 如 《藤野先生》 一文主要叙述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但开头三小节作者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刻画了清国留学生逛公园、学跳舞等不学无术的现象,表达自己对东京的失望,同时也是为国人的麻木而痛心,从侧面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六、合理突转,一波三折
突转,指情节发展似乎到了尽头,却突然笔锋一转柳暗花明,使读者产生一种巨大的心理反差,并在这种反差中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 如 《荷花淀》 中,先用妇女们的对话和宁静的环境表现出她们轻松悠闲的心情;随后情节发生突转,日本船只开过来紧紧追赶,她们驾着小船驶向荷花淀深处。 读者的心情也随之紧张起来。 这时,故事再次发生了突转,她们耳边响起了枪声,敌人已陷入了战士们布下的天罗地网,一场伏击歼敌战很快告捷。
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有致的技法是多变的。 只有广泛涉猎名篇佳作,用心灵去开启社会生活这把金锁,才能写出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