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为那段难忘的历史留存

2009-05-21 10:09武翩翩
文艺报·周五版 2009年20期
关键词:春雷报告文学汶川

武翩翩 王 杨

发生在一年前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永远留在中国人记忆中,一些文学工作者也致力这一题材的创作,意在为历史留存。中国作家协会2008年度重点扶持作品中也设立了“抗击自然灾害”专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几位重点扶持作品的作者,请他们介绍创作状况及感受。

作家蒋巍于去年年底完成了20余万字的报告文学《世纪大冲撞——多难兴邦:撬动历史的杠杆》,作品回顾了人类历史上特别是1998年抗洪以来世界和中国所遭遇到的种种灾难,书中描述了国家和人民因灾难而奋起,将灾难转化为经济建设和文明向前发展的动力。书中有关地震的文字约占三分之一。谈到时隔一年的汶川特大地震,蒋巍动情地说:“从九八抗洪到非典时期,从零八春冻到汶川地震,我走过那些泪飞如雨的时刻,这些经历成为我情感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囚禁人类的不是命运,而是思想。命运用灾难的重锤,把人类打造成最柔软的钢铁。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灾难为生命和人类备好了产床。也正是因为屡屡与灾难发生大冲撞,人类才在命运的铁砧上打造了自己的钢铁意志和一切文明。可是,这难道就是人类的福音吗?”

作家李鸣生的长篇摄影报告文学《震中在人心》于4月底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并被《中国作家》5期专号全文刊载。表现大地震对人心的震撼与重创这样的“大题材”怎么写?李鸣生说,报告文学能继续存活的理由是真实,还有就是思想。写作本书时,我想用现场视角、全知视角叙事的同时,也借助当事人的视角参与叙事,尽可能转化为作家个性化的叙事,让作品呈现一种客观的、立体的、多层次的、交替递进的叙事风格。他还说,随着影像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字在影像面前常常显得苍白无力、底气不足。比如用文字描述一朵花怎样美丽、一个女子如何漂亮,码出一筐汉字也不如放上一张照片真实可信。于是我想到了图文结合,让照片客观纪实,融入创作,参与叙事,成为文字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谈到这部作品,李鸣生感慨地说:“此次‘抗震救灾以人为本,该书便以心为本。大地震令人心碎,心碎之后如何重构心灵的家园;大地震让人心痛,心痛之后痛出什么样的国民,痛出一个什么样的中国,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而一个民族的精神与力量、本真与大爱,为什么在大难之时才轰然闪现?假设没有汶川大地震,今后灾难也不再降临,一个民族的精神与力量、本真与大爱,难道就永远深藏心底吗?倘若大难与大爱真是这样一种因果逻辑关系,我们又到哪里去寻找这笔民族的财富呢?诸如此类的问题,也是我最感兴趣的。至于我的这部小书,不过像地震后的一块碎片,倘若能为遇难的同胞带去一份安慰,为活着的人们引出些许反省,为日后研究汶川大地震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地震学家留下一个‘标本,幸矣,足矣!”

作家李春雷介绍说,他以那位大地震中最有名的“总理让路女孩”为背景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幺幺的地震》已由花山文艺出版社推出。3岁的小女孩宋馨懿(乳名幺幺)聪明、漂亮,喜欢跳舞。她在北川——一座美丽的小城里快乐地生活着,满眼鲜花,满心甜蜜,有着许许多多的童年梦想。但是大地震改变了一切:她的父母为了保护她,以手撑地,为她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从而双双献出了生命;数十名解放军官兵为了抢救他,日夜奋战十多小时;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共和国总理温家宝主动帮助疏通道路;还有白衣战士们挽救她的生命,一系列爱心故事更是感人至深……这个不幸的小女孩虽然成了孤儿,并失去了右腿,但她在一片片爱心的滋润下,正在一步步地从灾难的恐惧中走出来,她的脸上又有了笑容,她的梦里又开满了鲜花……作为地震后赶到现场的第一批作家中的李春雷,去年就投入到了这个题材的创作中。他通过这位3岁小女孩的命运历程,用她的泪眼、她的恐惧、她的笑脸、她的新生,书写了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汶川特大地震,以及挺立在大地震废墟之上坚强不屈的伟大民族精神。作品角度新奇,语言温婉,感人泪下。去年以来,李春雷先后赴成都、南京、绵阳等地深入采访。今年,他再度深入灾区,沿途所见,稻田更加青葱,油菜更加金黄,去年毁坏和倒塌的城镇和村庄已经重新站立起来,并且比以前规划得更齐整、更现代化了。灾区人民已经从灾难中走了出来,人们的脸上又露出了笑颜,而且对新生活的信心表现得更加坚定,更加乐观。

猜你喜欢
春雷报告文学汶川
惜物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花事
CT及MRI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应用
惊蛰吃什么
曲奏汶川情花开时代梦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辉煌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