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2009-05-21 01:56
现代教育科研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品味语感文章

唐 建

1.感受语言,触发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吟咏。反复诵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吟咏诵读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古人学语文就十分强调诵读,熟读才能精思,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步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古人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今人的“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诵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朱作仁语)都道出了“读书”的真谛。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引导学生吟咏诵读,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1.1 加强朗读训练感受语感;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叶圣陶先生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又特别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1.2 吟诵积淀语感;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加强吟诵能力的培养。所谓吟诵,是指根据文章需要和自己的需要,有意拖长腔调,夸张抑扬,讲究节奏韵律的一种精读方法。吟诵是增强语感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中说:“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通过吟诵,文章的思路、结构、语音感、语气感、语法感、语体感、畅达感、分寸感等,都能了然于胸。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吟诵能力,还要在课堂上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吟诵文章的精彩部分,并养成习惯。

1.3 指导理解背诵;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上选取了大量中外名篇,文章语言优美。对于这些文章,引领学生多揣摩文章语气、感情是如何变化的,借鉴文章精华。没有背诵,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素材;没有素材难有语感沉淀。积累多了,便会有敏锐的语感,所以提倡多背诵,并且要讲究背诵的方法,在“品”中去背,背多了,就可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因此,通过朗读、吟诵、背诵等有声语言的训练,形成“外在语感”。文学作品本身即使再优美、再动人、再有感染力,如果不经过再创造劳动,把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那么作品对学生来说也只能是一个“静态的作品”。因此,学生需要把文字这种视觉形态转化为声音这种听觉形态,重视语言实践以加强语感,感受语感的宝贵经验,以诵读入手,整体释字、句读、训诂,通过感性的、直觉的读,逐步积淀语感。

2.品味语言,培养语感

语感是建立在一定语言内容基础上的。品味主要是指用比较揣摩的方法对语言材料的意蕴和妙处进行语感分析。品味是深入语言内部,感受语言神韵的必由之路。文章的词、句、段都可以进入品味的范畴。品味语言,是语感教学的重要步骤。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范例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寻找、揣摩、研讨那些语言典范、语感因素强的词、句、段。最后,老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和小结,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扣住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借助于语言知识,联系生活体验,深入品味语言,使学生进一步生成语感。

2.1 品味语言字词的表现力;品味语言的表现力,就是引导学生去努力理解课文语言何以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去具体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究竟有哪些妙处。如《荷塘月色》中一段文字。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从用词来看,“泻”字便是极佳的一例。与“流水”的比喻十分协调。用“流”字有重复之病,用“淌”又会引起有声的感觉,而月光是无声的,意境是极宁静的,所以,用“流”与“淌”都显得意味不足,无法生动传神地将那片清澈的月光展现在读者面前。流水,令人想见月光的清澈;牛乳,令人想到月光的皎洁润泽;轻纱,又使人觉着月光的素淡柔和。短短几句如此传神,不通过品味语言的表现力就无从体察。

2.2 品味语言的情意感受;领会文中丰富的情感,捕捉文中细腻的情趣,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情感共鸣。这是阅读活动所追求的一种较高的境界,通过吟咏咀嚼的功夫,才能有所收获。如《荷花淀》中“夫妻话别”的一段文字,语言简洁,平实无华,但其中蕴含的情意非常感人。“抬头笑着问”“站”“端”“望着”“看出”等动词,就是很好的例子。“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若改为“你今天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恩?”一温柔关切、一凶悍泼辣的对比便跃然纸上,学生自然会认可前者为最佳问话方式,更切合水生嫂的细腻的似水柔情。“怎么了,你?”这一主谓倒装句,若改为“你怎么回事?”或“你干什么?”等,也体现不出水生嫂的关切之神来,韵味皆失。这种复杂的情意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地品味。

2.3 品味语境;语言离开了语言环境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如《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一句中,作者引用“狡猾”写孩子的目光,当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体味出:“狡猾”一词不仅毫无牵强附会之感,反而使这个本属贬义的形容词平添了机警、聪慧和乖巧的词义。

3.培养思维品质深化学生语感能力

良好的语感能力得之于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思考能力。有思考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力量无穷的人。教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横”看怎么成“岭”,“侧”看怎么成“峰”?“远近高低”又怎么各不相同?这些诗句虽然很直观,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山岭表象中,却找不到确切的支持。如何训练学生通过变通、创新、联系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学生体会到:横 、侧、远、近、高、低这庐山的六种形态的壮美。这样促进和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感觉、认知和把握,深化了学生的语感能力。至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的富于哲理的千古名句,更达到了言犹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从《题西林壁》诗的教学实践来看,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深化语感能力层次的必由之路,从具体课文的语言本质特征和基本要素入手,努力将自己精湛的思维品质在语感能力中加以表现和运用,这样就会逐渐感受语言在各种环境中的不同意境,并最终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驾驭形形色色的各种语言,使语感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当然,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揣摩句式变换,读写结合……。总之,教师应因人而异,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培养其语感,加强语感的培养,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我们在“语感培养”的领域里潜心思考,不断探求,从听、说、读、写、记等各个方面加深学生对语感的感悟和体验,就一定会为语文教学开辟出新天地。

收稿日期:2009-12-02

猜你喜欢
品味语感文章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品味桂峰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品味四季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