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英
思考,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他们积极学习、奋发上进的一种源动力。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就是思考的重要性。事实证明要搞好教学,就必须善于引发学生的思考。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引发学生思考的。
1.运用激疑的办法促成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处处根据学生的疑点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进行激疑促思呢?我认为必须做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1要在学生容易忽视或容易搞错的地方激疑,以引发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一些问题上往往比较粗心大意,有时对一些问题不求甚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之处或容易搞错之处激疑,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我在教《最后一课》一文时,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我刚说完,同学议论纷纷。有位同学举手说是韩麦尔先生。而我又问同学们是否同意他的看法?接着有一位同学说是小弗郎士,对这个回答我没有立即评价,让同学们再想一想。忽然,又有一个同学举手说是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最后我根据课文的中心思想分析了这两个人物,并同意了最后一位同学的意见。
1.2要善于顺着文章的思路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以引发思考。引发思考的目的,是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始终沿这既定的目标不断思考。我在教《晏子使楚》一文时,设置了下列问题:①楚王怎样密谋对付晏子?②晏子来到后怎样应付?③晏子采用什么方法来取得这场舌战的胜利?④结局如何?这样设置疑问,有利于学生利用一个问题的结果来解决下一个问题,环环相扣,并获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1.3要善于设一些争辩的情景,激起疑难,引发思考。我在教《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有这样愚蠢的皇帝和大臣吗?他们为什么这么容易受骗?今天会发生类似的事吗?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就众说纷纭、相持不下。于是,我示意同学们静下来。最后,我把发言的同学的看法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同意了他们的意见。由于这样,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课文的深层含意。
2.巧设提问,引发思考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巧设提问是发展学生的思考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果教师对课文能巧妙地设置提问,学生就会对你教的课文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引发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例如;我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首诗从开头到结尾一共用了四个“雪”字,从送别过程的角度看这四个“雪”字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的顺序关系如何?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左思右想,务求水落石出。由于能针对课文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使学生能更快、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3.指点关键,引发思考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说的就是无论做任何事,都要从关键的地方入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引发学生思考也不例外。那么,
如何指点关键,引发思考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点拨、启发,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3.1要善于抓主课文中的关键,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我在教《变色龙》一文时,抓住文中的一个“变”,我要学生找奥楚蔑洛夫有几变,怎么变?因何而变?特别是要他们注意一些表现力很强的动词和人对狗的称呼的一次次变化。学生不但极有兴趣,而且积极开动思想的机器,有的说“三变”有的说“四变”。在边争论边思考中,既认真阅读了课文,又很快熟悉了故事的情节,并认识了主人公的趋炎附势,欺压百姓的丑恶灵魂。
3.2 要善于抓住文体的特点来点拨学生的思考。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一点进行相同的课文教学,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例如:在小说中,作者通常运用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多方面来塑造人物。教师在教读小说时,只要从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各方面去分析人物的形象,学生就容易理解小说中的人物的性格特征,由此,学生以后在学习小说时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
3.3 要善于教给学生思考的一般规律,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问段落或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教师就要教让学生先从以下两面方来想答案。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启发下文。又如:问“这,这样”指代什么内容?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一般可以从这些词语前面的句子中找寻或思考答案。由此,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运用老师教给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由此可见,思考是何等重要,但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思考更为重要。
收稿日期:200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