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布什总统的宗教信仰与美国的外交政策

2009-05-20 02:07付越超
魅力中国 2009年29期
关键词:小布什外交政策

付越超

摘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属于美国基督教右翼的福音派再次兴起,逐渐成为影响美国政治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福音派除了在美国国内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外,福音派对外交事务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在属于福音派的小布什成为美国总统后,美国外交政策在布什政府时期深深的打上了布什总统个人信仰的烙印。本文拟从福音派在当代美国政治中的地位、布什的个人信仰以及布什的信仰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入手试图分析布什的基督信仰与他任期内美国外交政策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福音派 小布什 外交政策

一、 基督教福音派及其在当代美国政治中的地位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基督教福音派逐渐成为了影响美国政治生活的一支主要力量,而美国总统小布什与福音派有着颇深的渊源,福音派思想在他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基督教的一个重要派别,福音派其实由来已久,早在18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巡游牧师乔治·怀特腓就开始访问北美殖民地,并传授福音。由此开始福音的教义就逐渐被人接受,随着广泛的传播发展壮大并被传承了下来,从而形成了今天的福音派。福音派作为美国宗教保守主义力量的主要代表,认为《圣经》是上帝的话,具有至高的地位,主张恪守传统教义,相信耶稣基督是为了赎人罪受死但又复活,强调个人的自我救赎,倡导布道,将福音传授于世人。

20世纪60年代之后,由于美国政府和大众文化的世俗化日益加深,由于深刻的意识形态危机,同性恋、吸毒、嗜酒、非婚同居、堕胎、离婚、单亲家庭、犯罪等社会问题有一发而不可收拾之势,这些对对公共政策中间的传统伦理和社会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同时很多这些社会问题又是世俗法律所无法管制和约束的。在这一背景下,很多美国人开始皈依信奉严格教义的教派,以求得精神的充实和灵魂的安宁,这导致了以福音派为主要代表的基督教右翼的崛起。在美国这个具有相对成熟的民主制度国家,各个势力的利益集团、公司、组织、团体甚至是个人,他们的政治诉求都可以得到相对充分的表达,并得到政府的重视,从而影响到美国政治生活的进程,众多基督教右翼团体也不例外。起初福音派不主张参与政治,甚至厌恶政治,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很多福音派的领导人逐渐认识到政府与大众文化的日益世俗化的危害,认为必须从宗教走向社会,从着眼与“重生”转向参与公共政治。

1791年美国第一宪法修正案就确立了政教分离原则,但是政教分离主要是宗教与国家的分离,一个多数人信奉相同宗教的国家,其宗教理念必然会影响到美国的内政和外交。70年代以来,随着诸如“基督教联盟”、“美国关注妇女社会”、“关注家庭协会”等宗教右翼组织的出现及其影响力的不断增强,福音派信徒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美国著名的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07年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所有基督教的信徒中,高达 38 %的人声称自己为 “再生派”或福音派基督徒,还有资料显示美国社会现在大约有5000万人自称为福音派教徒。所有这些都为福音派参与当代的美国政治生活奠定了坚实现实基础。

由于在价值观念上有着更多的共性,以福音派为代表的基督教右翼不断地融入共和党,与共和党趋于一体化,尤其是他们的宗教信仰与共和党的政治纲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福音派的价值理念的普及与福音派教徒的不断增加 ,也使共和党看到了大量潜在的政治选民。正如美国学者威尔科克斯评价的那样:绝大多数共和党候选人都相信 ,没有“ 基督教联盟 ” 的默许 ,他们试图赢得党内提名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也是如此,大量福音派教徒不断加入到了共和党选民的行列。2004年10月30日,在美国总统大选前夕,加拿大一家报纸发表了署名文章指出,信仰成为影响美国总统选举的一个关键因素,白人福音派教徒占美国选民总数的四分之一,这是这是乔治·W·布什重要的选民集团。结果大约有78%的福音派信徒将选票投给了布什,克里仅仅只赢得了22%福音派信徒的支持,最终也是布什赢得了选举,获得连任。我们知道布什总统与福音派有着颇深的渊源,因此布什总统的外交政策难免不会受到福音派观念的影响,这就进一步提高了作为宗教保守主义代表的福音派在当代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在《外交》 2006 年9 —10 月号上,研究美国外交政策的学者沃尔特·拉塞尔·米德发表了题为 《上帝的国家?》的文章,指出福音派已经成为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最大的宗教派别。

二、布什个人的宗教信仰

虽然美国历史上的43位总统中除去其中4位以外都信仰基督教,但是布什总统在其整个执政时期以来的各种言行表明,他是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之后最不讳言自己宗教背景的总统。布什毫无顾忌的在公共领域意彰显他个人信仰,他在讲话中使用宗教用语的数量超过了他的所有前任,尽管这引起了包括别国的政府首脑在内的很多人的反感,他仍然热情不减。布什说过《圣经》是他最爱看的书,耶稣基督是他最崇拜的政治哲学家和思想家,耶稣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那么布什的种种宗教言行是为了给自己贴上一个信仰虔诚的标签以赢得国民尤其是基督教福音派的支持,还是信仰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和灵魂,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给他以指引?

布什自幼成长于基督教家庭,但他的宗教信仰并不是始终如一的。在70和80年代,布什在德克萨斯州开发油田,屡遭失败后开始酗酒。此后他遇见了一些宗教人士,特别是1985年他与福音派牧师比利·葛培里有了一次“改变生命”的长谈。那次长谈在他心中种下了虔信的种子,并使得他开始在奥斯汀惨叫卫理公会教派的聚会。他和他的朋友放弃了星期一晚间棒球俱乐部的经营,转而参加周一晚上的圣经学习,从1986年开始他滴酒未沾。布什说,到80年代末,他的生活与以前已经全然不同了。“这种转变并非政府的某个社会活动的结果,而是我受到了更高一层的呼召。”2000年总统竞选辩论中,布什用了重生这样的词形容自己的变化。布什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的论文集的题目《持久的奋斗》就是取自于基督教的一首赞美诗。这首赞美强调基督徒要服侍现世的事业并安主的意愿行事,听从主的呼召去成就大事。布什将这一事业当作自己的人生坐标,以此绘就一副油画挂在他德克萨斯州议会大厦办公室的墙上,布什也将这种对上帝的职责带到了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从当总统的第一天起,在每天早晨他都坚持读圣经并跪下祷告。每次内阁会议也已祷告开始。

美国学者保罗·肯戈这样评价布什的基督教信仰,“在这个政治家信仰普遍受到怀疑的当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布什的信仰就是他生命的指北针。”在基督教保守派当中,对布什总统有着相当高的评价。每周有350万听众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珍妮·巴歇尔说,她从来没见过基督教保守派听众如此持久地支持一位总统,他们打电话为布什祈祷,听众们喜爱布什充满感恩之情。巴歇尔认为这种爱戴源于作为基督徒的布什说道做到,敢作敢当的风格。正如布什的助手所说,他表里如一,被信念带领,并且从不忌讳谈及自己的信仰。

三、布什的信仰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布什总统的宗教信仰对布什时期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有这至关重要的影响,宗教信仰即是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基石,宗教自由也是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布什总统的宗教信仰属于保守的基督教福音派,这就决定了其作为总统所制定的外交政策的右翼保守的色彩。

福音派认为美国是是上帝选中的国家,是一个拯救者国度,因此美国在世界上有着压倒一切的道义目标,承担着拯救世界和救赎全人类的特殊使命。在2003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布什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作了五条明确的界定,其中第一条就强调:美国对这个世界有特殊的责任。“我们必须记住,作为一个蒙福和蒙召的国家应该让世界更美好”。“美国被引领到这个世界来是要帮助受苦受难的人们制定保卫和平和挫败邪恶者的计划”。布什总统第二任期就职演说对外政策部分也提出美国被上帝和自由的创造者召唤并赋予使命。伴随着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展开,面对国内外纷至沓来的非议和批评,布什总统经常以上帝的使命为其决策的合法性依据。据伦敦《每日电讯》报道,2003年6月,在约旦亚喀吧举行的中东峰会上,美国总统布什曾对巴勒斯坦总理与外长等八方政府官员说到,他是秉承上帝的旨意发动了对阿富汗的反恐战争。与此同时,布什还指出,在建立巴勒斯坦国方面,他具有道义与宗教的责任和义务。2005年10月6日,布什再次重申,他决定发动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是上帝赋予的使命。有学者通过分析布什在有关美国对外政策中的讲话,发现了三个相互关联的观点:其一,美国是上帝选定的国家;其二,美国肩负一个使命或受到上帝的感召去改造世界;其三,为了担负起这一神圣的使命,美国代表着铲除邪恶的力量。

9·11事件发生以后布什总统的圆形充分体现了基督教福音派理念中的善恶二元观。布什认为“我们对于历史的责任十分明确,那就是回应攻击,消除邪恶世界。恐怖分子试图重塑这个世界,目的在于将他们的信仰强加于其他人。他们憎恨我们的自由,我们的宗教自由、言论自由和选举自由,上帝在这场自由与恐惧,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不会保持中立。”对布什和基督教保守派来说,本·拉登,萨达姆、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它们代表的不是单纯的某个个人、组织和国家,而是一种世界上最危险的“邪恶势力”。9·11事件之后,布什的最初的演说稿中把伊拉克、伊朗、北朝鲜等国家比喻为仇恨轴心,但其演说稿撰稿人,福音派基督徒迈克尔·格尔森建议把它们称为邪恶轴心,因为他认为这更能够以神学语言唤起民众的支持。据英国《独立报》的报道,从一开始,布什发动的全球反恐战争就用了准宗教词语,认为这场战争是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战争。

布什政府重视宗教自由和人权问题,关注人道主义危机。在布什总统刚上台执政时,有学者预测在美国外交政策中非洲问题会受到冷落,但事实上布什政府却对非洲政策特别是在苏丹问题上投入了相当多的注意力。布什在参考了苏丹的基督教组织所提供的关于苏丹宗教迫害问题报告,以及在一些福音派领袖就相同问题对他进行游说后开始关心苏丹问题。2001年5月,布什任命国际开发署署长安德鲁·纳齐奥斯为美国苏丹问题特使,同年8月,他又任命前参议员约翰·丹佛斯为和平特使,专门负责协调在苏丹实现全面停火与和平。2002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2002苏丹和平法》,授权总统在苏丹政府不停止针对南部非穆斯林居民的暴力行为并拒绝与反对派领袖谈判的情况下进行干预。如果苏丹不存在布宗教自由和人权问题,很难解释布什政府为什么会介入这一与美国国家利益没有直接联系的地区事务,进行所谓的人道主义干涉。在2002年9月,布什总统强调其国家安全战略包括:“努力推进宗教自由和良心,反对侵犯这些权利的政府”。这是美国总统首次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明确提出保护宗教自由的内容。

以福音派代表的基督教右翼主张“亲家庭”、“爱美国”,支持单边主义和加强防务力量,并一贯反对国际主义,对联合国等多边国际机制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从布什总统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到布什绕过联合国的授权发动伊拉克战争,再到有意长期拖欠联合国会费,布什总统都表现出单边主义的行事风格,这当中固然有对美国国家利益的考虑,但是布什总统的宗教信仰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布什总统的宗教信仰对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影响还远不止于以上四个方面,本文限于篇幅所限无法全部涉及。可以肯定的是,布什总统的外交理念以及外交政策相当程度上脱胎于他的宗教信仰,布什任内的很多重大外交政策除了基于现实的国家利益外,宗教因素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布什总统的宗教信仰是我们观察布什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视角。

参考文献:

[1]乔治.马斯登:认识美国基要派与福音派[M],宋继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董小川:20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M].人民出版社,2002.

[3]G.R.哈切森:白宫中的上帝[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刘澎:宗教右翼与美国政治[J].美国研究,1997,(4).

[5]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

猜你喜欢
小布什外交政策
要我还是威士忌
浅谈我国外交政策与经济发展关系
默克尔的“德式”风格外交
俄罗斯外交文化因素动因分析
小布什的个人画展
政治问答
美国《外交政策》:美国错判中国的强大
让总统愧疚的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