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对策

2009-05-19 07:16田祥宇
魅力中国 2009年34期
关键词:子女中学生心理健康

田祥宇

(太康县教师进修学校,河南 周口 461400)

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127-01

国家教育部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全国在校的中学生患心理疾病率已达到20%,而且从近几年的形势看,发病率还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往往娇生惯养,意志薄弱,承受能力差,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主动预防心理疾病。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2.正视现实,接纳他人。

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4.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

5.对社会有责任心,对他人有爱心。

6.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1.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中学生一般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和思维方式上表现出“成人”的特征,在心理上渴望别人把他们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于年龄不够以及社会经验的局限性,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和幼稚性。

2.有独立行为。由于成人感的出现,从而增强了青少年的独立意识。他们不愿接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有强烈地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事情往往会提出过激的言词。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阅历的不足,不得不从父母那里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父母的权威作用又迫使他们去依赖父母。

3.做事带有冲动性。青春期的中学生自觉性得到了加强,他们一般能自觉地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鲁莽行事。

4.逆反心理。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由于其生理激素发生的变化使得他们对待事物总是表现为对抗、不服从父母长辈或教师的说服和命令,有时还会对一些事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因此,父母和教师应注意对这一现象加以引导。

(二)学校教育因素

1.灌输式教育束缚学生的个性和思维。以一张考卷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只考知识、技能,把考试当法宝,逼学生学习,视考试为学习的宗旨,应试教育的影响无处不在。现在,“学生做主人”的口号喊得很响,可是多数学生并未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是在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枷锁下挣扎,整天分分分,考考考,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而有的教师也不管学生爱不爱听,听得懂不懂,以为讲多少,学生就能得到多少,这种“填鸭式”的教育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进而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2.知识教育代替思想品德教育。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地冲淡了塑造品格、净化灵魂的人文教育,忽视了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活动中的人文教育因素,人为地把它们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教育内容回避现实和热点问题,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感,没有把理论联系实际,把认识转变为行为,自然会出现高分低能。

(三)家庭教育因素

有些学生的家庭由于经济条件较好,父母对子女无原则地溺爱,使子女不懂得尊重他人,唯我独尊;有的家庭父母过分强调工作忙,忽视了对子女的学习和思想情况的了解;有的家庭不和睦,动辄对子女进行打骂;还有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多用物质刺激,极少关心子女思想品德的成长,当子女出了问题时,就把责任推卸给学校,甚至不愿与学校配合教育,这都容易造成学生人格的畸形发展。

(四)社会不良因素

改革开放后,社会上曾出现“一切向钱看”等不良风气,致使一些中学生的心理受到影响,价值观受到扭曲。另外,违规网吧和手机上网等复杂社会场所的不良信息对中学生的身心也产生了严重危害。

三、预防措施与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素质教育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教育评价手段的多元化,还要培养学生扬长避短的灵活心态,让学生明白“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天生我材必有用”等的道理,使学生自己释放一部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营造一种让学生“欲罢不能,欲止还续”的境地,尝试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切实减轻青少年升学压力所带来的心理负担。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灵成长课程

教会学生自我调节,以减少心理上的冲突,降低压力,转移对抗,从而达到心理平衡,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教育工作者在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中学阶段所面临的任务、个性差异,施加一定的教育和辅导,促使学生心理素质逐渐提高,心理潜能充分发挥,个性品质和谐发展,从而预防各类身心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精心设计各种情节,举行有趣的体验式活动,让众多的学生在体验中透过自己对周围人的态度,反射自己内在生命的历程、价值观、自我的需要,在笑声中认识他人、认识自己,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更好地把握未来人生,纠正心灵的航标。

3.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促进师生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要求教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和进步;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在师生交往中,从根本上打破长期固存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建立起真正的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活中教师是可以亲近的,困难时是值得信赖的。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继续深入的保证。

4.优化家庭育人环境,提高家长心理素质

向家长宣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家长心理素质,优化家庭育人环境,目的在于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子女许多心理品质尤其是个性的形成与父母关系密切。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如果家庭气氛宁静愉快,孩子便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易于形成良好的性格。相反,如果家庭气氛紧张、长期不和谐,这种家庭的孩子则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长期忧心忡忡、对人不信任、易发生情绪行为问题。因此,父母心理品质的好坏对子女的心理品质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

5.净化社会环境

加强社会文化市场管理,消除社会上各种丑陋现象,集中整顿不良网吧和手机上网管理,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以排除各种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猜你喜欢
子女中学生心理健康
Tomb-sweeping Day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