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翔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097-01
摘要:舞台艺术是一门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主观性创造性的艺术。民族民间舞蹈剧目的创作与民俗舞蹈之间正是基础与成果的根叶关系。对民间舞蹈元素的加工和提炼关键在于编导如何取舍。
关键词:艺术舞蹈;民俗舞蹈;剧目创作
一、艺术舞蹈创作与民俗舞蹈的关系
艺术起源与劳动,而舞蹈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自然也与人类的劳工是分不开的。民俗活动中最常见的就是模仿劳动的场面。但是艺术舞蹈和民俗活动中的舞蹈(以下简称民俗舞蹈)其本质区别就在于二者的作用和目的,民俗舞蹈是人们为了自己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自娱自乐的舞蹈活动,包括社交舞蹈、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等;而艺术舞蹈的根基就是舞台,是为了观众服务的娱他性舞蹈。综观中国当代各大舞蹈赛事不难发现所有的民族民间舞蹈剧目的创作均是舞蹈编导们在对民俗舞蹈进行观察、体验、分析、提炼之后,创造出的新的舞台艺术形象。这些舞蹈作品都具有情感丰富、主题思想鲜明、结构完整等特征。因此我们通常在剧场或者是电影电视传媒上看到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又可以称为“剧场式民间舞”或“学院派民间舞”。
民俗舞蹈是“民族文化总体的一部分”;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为了满足生活的各种需要而创造出来”的。通过对大量的民族民间舞蹈剧目的创作动机分析以及资料的考查不难发现民族民间舞蹈剧目的创作与民俗舞蹈之间正是基础与成果的根叶关系。
首先,民族民间舞蹈剧目的创作都必须建立在深入体验和学习民俗舞蹈的基础上,例如,民间舞的教师经常“下乡采风”,搜集舞蹈元素用与创作。许多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也都是民俗舞蹈场景的生动再现。因而舞蹈动作中必然保存着民俗舞蹈的烙印并不断受其文化内涵的制约和影响;其次,民俗舞蹈的存在既为舞台剧目创作提供了基础,又为舞蹈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特定的环境,舞蹈艺术以一种生动的形象手法保存着民俗的原初文化内涵和功能,并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
二、浓郁的风格、现代的意识——当代民族民间舞蹈剧目创作中的取与舍
舞台舞蹈不同于民间舞蹈,编导的主观创作在整个作品中占了很大比重。但是如果完全忽略客观现实的民间基础,那就与观众没有了交流,得不到观众认可的作品又怎能称之为成功的作品?在我认为,对传统民间舞蹈中的舞蹈元素的加工和提炼关键在于编导如何取舍。编导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对典型的艺术形象和基本的动律元素进行保留,大可不必过分强调“原生态”和“面面俱到”,因为舞台民间舞蹈作品毕竟受舞台空间和作品时间的制约。只要是整个作品能够让观众想得到、看明白,就算是达到成功的第一步了。
以男子藏族群舞《离太阳最近的人》为例,从该作品的获奖经历上不难看出,男子藏族群舞《离太阳最近的人》是个比较成功的作品。这个舞蹈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标志,即使观众是个外行人,在经历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也不难判断这个舞蹈所要表现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现代审美意识最佳结合的体现。
牦牛是藏族的图腾,象征着吉祥,整个舞蹈作品中对牦牛图腾形象的大量运用,正是对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种意象的生动再现;舞蹈队形中顺时针圈舞的变化是藏族当地民间民俗舞蹈中的共同特点,原因是,藏族信佛教,在藏传佛教中,所有的旋转都必须是顺时针的,这点又在创作细节上体现了舞台艺术对民俗舞蹈文化中的传承;该作品的动作设计在直观上看具有强烈的动感和鲜明的个性,生动的再现了藏族原始民俗舞蹈古朴简拙、粗犷硬朗的风格,显示了藏族人民在生活与劳动中的审美情感、审美心理以及审美追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藏族人民朴实、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整个作品结构层次鲜明,节奏浑厚明快,服装、舞台、灯光、音乐以及营造出来的意境都十分符合现代的审美;我想以上这几点就已足够说明为什么这个作品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了吧?
三、当代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的一些问题
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剧目创作正呈现出一副“百花齐放”的灿烂景象,但能够使人眼前一亮又记忆深刻的作品还是少之有少的。有些作品之所以“平淡无奇”主要原因在于编导不能够很好的把握从民间上升到舞台创作中的“取舍”。有些节目队形十分复杂,动作技巧难度大,服装、灯光也十分华丽,但却让人感觉到表达内容不够深刻;而有些作品看起来似乎是简单的组合,但它却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综观那些比较平淡的作品不难发现这些作品要不就是对民间民俗表演的“全盘照抄”要不就是完全脱离民间背景。例如,有些作品从名字到内容看起来都像是要表达那方水土那方人的那种独特的歌舞状态及生活情态,但在实际表演中整个节目过程演中的舞蹈语言,只是对民俗中单一场景的模仿和再现,忽略民俗语境的作用,让观众看的十分迷惑,无法体会作品的意境和精髓。这种词不达意的表达方式是缺乏根基于厚度的。
为了更加清晰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笔者把当代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的问题归结为以下几点,以供同行门共同探讨:
1.把民间活动搬上舞台时,没有准确的把握民族的风格特色,而更多的只是在舞蹈结构和动作编排上下工夫。
2.舞蹈语汇混杂,东拉西扯,一些套用来的技法泛滥,整个舞蹈十分混乱。
3.过分强调舞台精致化,完全失去了原有的乡土味、质朴感。
4.过重的表演成分,失去了民间舞在感情流露上的自然、真实与浓烈的感染力。
5.对民间原形“克隆”多“提升”少,有的仅是一种形式与人数的扩大或缩小,除了对表演阵势有所展示外,发展并无心意。
在不断的发觉与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原始的民俗舞蹈自身还存在着的许多特性还有待于我们开掘,还需要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的内层,更加具体的把民族的精神等等。就此延伸,舞台化民间舞的创作不仅仅需要把握好“取舍”的度,还需要进一步确定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此外,在遵从该民族文化、审美的基础上调动一切艺术手法,包括创作技法、音乐、服装、道具、化妆、舞台美术、灯光等一切因素,创作出一个完整的、具有含金量的艺术作品。也许只有经过这样精心打磨的作品才有资格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也才可以被称为经典之作吧。©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1
[2]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2
[3]潘志涛.《大地之舞》.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6
[4]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