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方志学家周应合考述

2009-05-19 07:16汤文博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9年5期
关键词:方志

汤文博

关键词: 南宋;《景定建康志》;周应合;方志

摘 要: 《景定建康志》为宋代地方志书的杰作,但作者周应合鲜为人知。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新见史料,考证周应合的家世、生平、仕宦经历和主要事迹,以加深对周应合和《景定建康志》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 K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09)05061104

Textual Research on Zhou Yinghe of Sounthern Song Dynasty

TANG Wenbo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Key words: Southern Song Dynasty; Local Chronicles of Jiankang in Jingding; Zhou Yinghe; gazetteers

Abstract: Local Chronicles of Jiankang in Jingding is a masterpiece of gazetteers in the Song Dynasty, but its writer, Zhou Yinghe is little known. Based on the predecessors' research , combined with the new historical data, prove the author's family background, the biography, the official experience and the main facts of Zhou Yinghe in order to increases the understanding of Zhou Yinghe.and Local Chronicles of Jiankang in Jingding.

《景定建康志》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南京地方志,其体例独特,风格严谨、文字简练、内容翔实。清代四库馆臣称此书:“援据该洽,条理详明,凡所考辨,俱见典核”,可见此书的价值非同一般。但是,该书作者周应合的生平事迹,却少有人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称:“应合,武宁人,自号溪园先生。淳祐间举进士,官至宝录院修撰,以疏劾贾似道谪饶州通判,是书乃其以承直郎、差充江南东路安抚司干办公事时所作。”[1]卷68寥寥数语,并不能帮助我们完整地认识周应合。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辩证》中论及《景定建康志》,曾有案语称:“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六十八有《周应合除史馆检阅制》。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十七《周瑞州神道碑铭》,即应合也,叙其仕履甚详,知其官不止于饶州通判,今删取其要,以裨《提要》之阙。”[2]卷7余先生指出的《周瑞州神道碑铭》,是研究周应合的重要史料,为了解周应合的生平事迹提供了关键性的线索。随后,有人对周应合作过一些考证,[3]却未引用袁桷的《周瑞州神道碑铭》。更有甚者,竟然说:“从文献中再也寻觅不到周应合的踪迹”。[4]甲集第1册其实,周应合的事迹在明、清江西地方志,①

《景定建康志》、《申斋集》、《永乐大典》和《宋元学案补遗》等文献中亦有记载。因此,有必要结合现有的史料,以期增进对周应合及其所生活时代的认识。

一、 周应合的家世

据元人袁桷所作《周瑞州神道碑铭》,周应合的先祖原居会稽,唐代移居江州(今属江西省九江市),六世祖周师,以教书为业,地方人称一经居士。[5]卷27至周应合的五世祖周世修,迁入江西武宁(今属江西省武宁县)。[6]卷11另有史料称周应合的五世祖周世修是由德安(今属江西省德安县)迁徙到武宁。[7]卷27可见周氏家族在几代人里完成了三次重要的迁徙。周应合的祖父周友贤,号松

庵,嘉定戊辰(1208)进士。“为人简重,寡言笑,遇人无少长,必以礼”;其兄弟八人“并以文学显,仕辄有声,(宋)宁宗手书‘棣华以榜其堂。”[7]卷18周应合的父亲周汝翼,字仲良,死后赠朝奉郎。[6]卷11周氏一门诗书传家,并获赐皇帝的亲笔赐字,故周氏家族在武宁“号为棣华周氏”。[5]卷27

有关周应合祖辈的情况,乾隆五十一年《武宁县志》的记载与元代人所作周应合及其子周天凤的墓志铭所记,差异颇大。乾隆五十一年的《武宁县志》称:周应合“祖友贤,敷文阁学士,为宋名臣,兄弟八人皆登清要。父汝翼为荆淮宣抚使,有政绩,其先曰世修,为江西转运使。”[7]卷27这些祖辈的事迹在周应合及周天凤的墓志铭都没有记载。周世修、周友贤、周汝翼在《宋史》中无传,现存宋代的文献中也未查找到相关记载。周氏如在宋代有如此显赫的家世,不应该传世的宋代文献中没有反映,清人修志恐有穿凿附会之嫌。故清代方志中的有关材料,如不查对史源,是不可据信的。

清代地方志中还描写出周应合娶王氏,后继万氏,有四子天骥、天虎、天凤、天龙,其中天骥、天凤的事迹出现在元人的文集,兹引录如下:

君(周天凤)伯兄讳天骥,以童子能文,试中书第一。在宋治于高安,宋亡元兴,有功德于庐陵,官至正议大夫,饶州路总管。仪之(周天凤)周旋父兄家教,五岁能诵,十岁能文,通《春秋》大义,十五为吉州路太和县主簿……选泉州路推官,累官至奉议大夫。[6]卷11

(周应合)素善训子,长子天骥,年六岁,敏记诵。宋有童子科,俾习之。年十一,以能文词举。后登上第,人取以为法,寰宇合一。天骥守吉州,迎以养却甘茹蔬,感慨遁迹,人不知太守为有父……天凤幼岁入官,熟昔时言,行罔缺轶。桷(袁桷)亦翰苑属,与之言论倾倒,身履目接,人则曰官簿不足恃,久而曰彼两家不可轻。桷投绂归里,强使校文,天凤以泉州推官同在院。未几桷以丧子归,天凤请铭。[5]卷27

从中可知:周应合的两个儿子聪颖过人,少年得志,这与周应合的教育不无关系。但是宋元相替,其子相继入元为官,守任一方,颇有政绩,比起那些为宋朝殉道和不做元臣的仁人义士,他们的行径未必能得时人称道。此外,周应合有“孙男十二,志道,某官,志仁、志徳、志学、志义、志立、志远、志礼、志行、志敏、志伊、志崇。曾孙男十六,女二。四世孙十有八。五世孙三。”[5]卷27如此看来,周应合的子孙后代不在少数。

二 、周应合的生平与仕宦经历

周应合生于宋宁宗嘉定三年(1213),七岁即通习诗书大义。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十七岁的周应合失去了双亲,遂跟祖父周友贤生活在一起。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十七《周瑞州神道碑铭》:“(周应合)年十七,父汝翼,赠朝奉郎,母胡氏,赠安人,相继即世,逮事王父友贤。”

绍定四年(1231),十九岁的周应合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发奋“学春秋经,结庐深密,探索幽微,从者甚众”,沉潜于学问之中。其间可能一边教书,一边参加科举。直到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周应合在发解试中拔得头魁,取得了参加省试的资格。淳祐十年(1250)周应合入别院参加省试,考取进士这一年他已经三十八岁。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十七《周瑞州神道碑铭》:“淳祐九年,应试两浙转运司,果冠诸生。十年,有旨试转运司者入别院,复在首选”。又刘岳申:《申斋集》卷十一《奉议大夫泉州路总管推官周君墓志铭》:“(周应合)试别院第一。”又《嘉靖武宁县志》卷五:“淳祐十年,方逢辰榜二人:周应合,棣华人。”又乾隆五十一年《武宁县志》:“(周应合)淳祐庚戌进士。”宋代科举制度中别院试是省试的一种特殊形式,省试的合格者入殿试。一般省试的合格者即可获得进士出身。

淳祐十三年(1253),赴江陵任府学教授,其间修《江陵志》。宝祐六年(1258),周应合受江陵府知府马光祖赏识,

《宋史》卷四十四载:“(宝祐六年)二月辛巳朔,以马光祖为端明殿学士、京湖制置使、知江陵府,兼夔路策应、湖广总领财赋并屯田事。”又《清容居士集》卷二十七载:“马公光祖帅荆湖师援夔路,俾为属,主赞画”。可知周应合在宝祐六年成为马光祖的幕僚。

被召为马氏的幕僚,后跟随马光祖来到建康,任江南东路安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明道书院山长。从江陵到建康,周应合的仕宦生涯还算顺畅。

景定二年(1261),马光祖命周应合编纂《景定建康志》,是年七月成书,随后马光祖献书朝廷,宋理宗“玉音嘉焉”。[8]卷首《序》不久召周应合入临安,为史馆检阅。其间,周应合在一次入对理宗时直谏当朝丞相贾似道的胡作非为。贾似道闻后,立即授意言官弹劾周应合,随即遭谪饶州通判。此时,年近半百的周应合经历了仕宦生涯的一次重大打击。其后仕途起起伏伏,虽任饶州通判和宁国府通判,政绩显著,受到上司的举荐。然贾似道当朝,不断打压周应合。直到德祐元年(1275),宋恭帝即位,贾似道兵败身死,朝廷才再次起用六十二岁的周应合为地方知府。周应合上任不久,便与上司不合,又遭到弹劾,遂归隐乡里。四年后(1279),南宋灭亡。又一年,至元十七年(1280),周应合病逝乡里,终年68岁,死后葬于吉水县同水乡臻善里鹧鸪山之原。

要之,周应合的仕宦生涯十分坎坷,几起几落,一生最高的官职,也仅是地方的知府,且在任时间短暂。虽然受到赵葵、马光祖、汪立信和江万里等高官的赏识,但弹劾贾似道,终使他在贾氏当道的南宋末年政坛上未有崭露头角的机会。政坛失意的周应合,流传下来的事迹并不多,这可能是他在《宋史》中无传的原因之一。如果不是传世佳作《景定建康志》,后人对他的认识与评价可能更是困难。

三 、周应合的主要事迹

周应合早年以“词赋应乡书不中”,后悔不可以醉心于辞章之学,“乃学春秋经,结庐深密,探微索幽”,沉潜于程朱理学。周应合认为:“盖自孟子没,圣人之学不明。至于我宋,克生真儒。若程纯公发天理之秘,张宣公精义利之辨,真足以掲希圣、希贤之正鹄,而遗后学之指南车也。”[8]卷30又认为,士不可一日不修“孝弟忠信”,“程朱之发明,盖亦有得于孔颜之授受者。颜子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颜子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皆外也,四者禁于非礼,仁便在此矣。《论语》言仁,莫妙于孔、颜之授受,无非礼之言、动,即所以为仁。肆巧令于言、色,则知其鲜仁。自巧言令色而戒之,则可进于四勿;进于四勿,即可学颜子之学;学颜子之学,即是得孔门之仁;得孔门之仁,则不枉读《论语》矣。学者入道之初,若只知有孝弟为仁之训,不知有巧令鲜仁之戒,则识仁之用,而不识仁之体。所学易得差了。”[8]卷29周应合强调孝弟以成仁,并以忠信戒巧言令色。体用相交,乃得圣人之学。从中不难发现,周应合对儒家经典意识形态有着深刻的心灵体验,并奉其为正途,强调“学有锢于先入而未纯于正者,多遂非而安偏”。[9]卷3527确立了坚定人生价值追求的周应合,经过孜孜不倦的苦读,终于在“淳祐九年,应试两浙转运司,果冠诸生。十年,有旨试转运司者入别院,复在首选”,以发解试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省试资格,并在后来的别院试中拔得头筹,登方逢辰榜进士。[5]卷27

入仕后的周应合,先后任江陵府府学教授和建康府明道书院山长,授受生徒,主张:“独学之喜,孰若与人共学之尤喜?自为君子之为幸,孰若天下皆君子之为大幸?学而有朋,吾学不孤。朋而远来,共学益众。时习之说,与众共之。则昔者在心之说,今发为在外之乐。说生于吾心之所自得,乐生于众心之所同得,盖人已同此,一源而已。时习而说,工夫精密,朋来而乐,气象广大,此即《大学》所谓自新新民之事,莫非已分之所当为者。”[8]卷29以传道授业为己任的周应合,使“学者深德之”、“从者益众”,得到了生徒们的拥戴。讲学之外,周应合刻《程子书》,“以不受月俸五千贯,充刻梓费,首尾百六十七版,藏于书阁,司书掌之。”[8]卷29以自己的俸禄作为刻书之费,传经布道,精神尤为可嘉。

撰修地方志是周应合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江陵时,周应合“别立凡例,以修志乘”,对地方志作体例上的创新,显示了他不同于常人的修志思想。为了修志,他谢绝了荆襄安抚使赵葵辟为属僚的邀请,为修志放弃进入帅臣幕府的机会,足见其坚定的修志决心。只可惜《江陵志》已不传于世,今人只能通过《景定建康志》了解周应合的方志学思想。

周应合在四个月内修成的《景定建康志》,绝非东拼西凑、粗制滥造之作。有《江陵志》作为基础,周应合又对《景定建康志》的体例加以调整完善。因此,编纂《景定建康志》,周应合可谓有备而来。周应合能够顺利编纂《景定建康志》,离不开马光祖的倡议与支持。马光祖认为《乾道建康志》和《庆历建康志》尚不完备,且缺少庆历至景定间近60年的府志。于是在马光祖的授意下,深得他信任的周应合才有了编纂《景定建康志》的机会。在修志的过程中,马光祖给予周应合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充分支持。周应合修成每卷稿后,均须马光祖审定后才能刊刻付印。清代方志学家孙星衍在嘉定三年《重刊景定建康志后序》中说:“马光祖、周应合俱与权贵不合,气节迈流俗者,其于地方诸大政,兴利革弊,尤有深意存焉。”[8]卷首《序》可见周应合能够完成《景定建康志》的编纂,马光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马光祖慧眼识周,周应合知恩报马,一部脉络井然,文字简练,详略得当,颇具特色并为志乘家推崇的《景定建康志》,终于完成了。其体例合理、考辨严谨、内容丰富、用意深远。清代大学者钱大昕曾云:“盖宋季豪杰之士,而《宋史》不为立传,此书又不入艺文志,文献无征,史臣不得辞其责也。”[10]卷67可见其对《景定建康志》史学价值的肯定。此外,周应合还著有《洪厓集》、《溪园集》二集,清乾隆五十一年《武宁县志》云:“今尚存者独《洪厓》、《溪园》二集”。清代中叶此二集尚存,但今天检阅众多书目,并未发现传本。噬脐莫及,诚为可叹。

四、结 语

周应合出身在官宦之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青年时期在思想上接纳程朱理学,以忠孝节义为其人生的信条。在学而优则仕的宋代社会,周应合可谓一路坎坷,步入中年才考取进士。任职地方所展现的学识和能力,受到多位高级官员的赞许。但他的正直品格似乎难以适应南宋末年黑暗的政治环境,卓越的学识也不能引起昏聩的统治者的注意。因为上疏弹劾权相贾似道,使得周应合在其后的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屡遭贾似道的压抑,终其一生,最高的官职也仅是地方的知府。就其政迹而言,恐难载入史册。周应合能为今人所知,主要是《景定建康志》的流播。《景定建康志》的史学价值,已经得到了后世史家的肯定。作为宋代地方志的杰出代表,其作者周应合自然值得人们尊重。周应合能够修成《景定建康志》,与南宋时期各地修志的兴盛,建康在宋代(特别是南宋)重要的地位,周应合丰富的人生阅历、良好的学养、深厚的学力,以及马光祖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在这些内外因的交融下,才能成就一部杰出的地方志。对周应合的考述,不但可以加深人们对《景定建康志》的认识,更有助于理解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

参考文献:

[1]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2]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3]闵正国.浅议《景定建康志》的特点及其影响[J].江西文物,1990(1);刘能先.周应合与《景定建康志》[J].江西图书馆学刊,1985,(2).

[4]王晓波.宋元珍稀地方志丛刊[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5]袁桷.清容居士集[M].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6]刘岳申.申斋集[M].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梁鸣冈.武宁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

[8]周应合.景定建康志[M].宋元方志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

[9]姚广孝,解缙:永乐大典[O].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本.济南:齐鲁书社,2001.

[10]钱大昕.潜研堂文集[M].嘉定钱大昕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肖建新

猜你喜欢
方志
河北省档案馆馆(省方志办)藏《永壁村保甲册》鉴赏
千年屋
米芾书法拓片展亮相成都
和爸爸一起回到童年:唤醒你,治愈我
千年屋
一路风情
“完美杀妻案”告破:人脸搜索器寻来的“胞弟”非凶手
设置方志学专业硕士学位探讨
“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系列”又添两部新作
方志·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