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仪式:从教诲到狂欢

2009-05-18 02:41周利众
西安社会科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狂欢成人仪式

周利众

摘要:本文主要以原型理论的视角去解读小说,分别从教诲仪式、狂欢仪式等两个部分去彰显小说里的原型理论仪式,从而使读者对这篇小说拥有全新的体会和认识。

关键词:成人;仪式;教诲;狂欢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4-160-03

小说《要一百头牛作聘礼的姑娘》讲述的是发生在嘎珠雪山下傈僳族村落里的姑娘嘎诗生活和婚嫁的故事。通过嘎诗姑娘结婚条件的提出以及小伙子们的努力实践,到最后成功婚嫁。显现出了很多有关“教诲”和“狂欢”的仪式及其效果。

一、教诲仪式

在很多古老的民族风俗里,从孩子到成人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教诲仪式,比如“割礼”就是其中一种。这些仪式让孩子充分蒙受痛苦,然后再给他们加以力量和责任,这样孩子才会在成人的社会里学着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学会谦恭而不张狂。努力而又不绝望。小说《要一百头牛作聘礼的姑娘》,同样关注着小伙子们的成长,给他们教诲,不过这种教诲的施者主要集中在嘎诗姑娘身上,教诲的方法主要是以男女婚配作为手段。

1.难题求婚的教诲仪式。

嘎诗姑娘对众多的求婚者提的条件是“要一百头大骟牛作聘礼”,这是嘎珠雪山下的傈傈山寨从来都没有过的,因为绝大部分人“一辈子也别想弄到一百头牛”。这对求婚的小伙子们来说真是一个难题,也是一种痛苦的历程,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或许能够办到。小说于是就有了求婚者阿普“钻进了密不透风的恶爬箐。他寻找了五天。就杀翻了一头狗熊”,杀了熊后,也不像过去那样“夜里又要喝酒吃肉”,而是“一个人默默地剥了熊皮”。再“连夜赶往县城”做买卖,逐渐地,在捕猎和买卖的过程中,他变得“健美而结实”,还学到了不少“交际往来和待人接物的礼貌”。

在很多神话、传奇故事和文学作品中,“难题求婚”是一种常见的“原型”,基本上是由女方出难题,男方解决难题,最后男女双方幸福地成婚。也有女方家长或亲属对男方百般刁难的。比如在中国民间故事“牛郎织女”中,牛郎与织女想结合在一起,遭到了女方家长(王母娘娘)的强烈反对,最后在织女的指引下,牛郎披上神奇的牛皮。挑起两个儿女,飞往天上和织女相会。

2.窝棚对话的教诲仪式。

嘎诗姑娘带着两个妹子于腊玛洛山林里种了天麻后在小窝棚里守夜。托登和其它小伙子来到窝棚外面,“想用对歌启开她们的心扉,改变条件,取代一百头牛”,不料却承受了嘎诗对他们的一场意味深长的有关“成长”的教诲。

嘎诗对托登他们的教诲集中在三点:其一,希望大家早点富裕,做人要有志气,其二,鼓励小伙子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寻找致富门路;其三,她很愿意帮助他们,包括借钱,只要大家肯努力做事。从这场谈话里完全可以看出,嘎诗处在启蒙者的位置,托登等小伙子处在被启蒙的位置,哩诗不仅说服了小伙子们,而且她的话久久地留在他们的脑海,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斗志和乐观的情怀。

由于中国传统家庭中的女性主内的模式,也崇尚婚姻里女方比男方大一二岁的风气。因而女性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充当起教诲的重任,使男方受到启蒙,打开认识生活的心门。比如沈从文小说《萧萧》,萧萧比她的小丈夫大十几岁,传统上认为,她既可以早点帮家里做事。又可以教育丈夫成长。在西方神话中,掌握智慧的是女神雅典娜,她身上也负有对男性以及对人民无法推卸的启蒙的重任。

3.身体启蒙的教诲仪式。

小说多次描写了嘎诗姑娘的身体,如“嘎诗转回身,百褶裙优美地旋摆着,乳峰一抖一抖的,像有对小白兔在里面窜跳”,“她的舞姿很优美,齐脚的百褶裙左左右右地轻轻回旋着,显得悠然而又富有节奏。匀称的腰肢也自然地扭动着。一对乳峰一抖一抖地跳窜”,作者描写得很适度,唯美而没有任何邪念,体现了女性的身体美以及对身体美的一种健康的追求,从而达到了对男子性的启蒙。

这种对身体美的健康的欣赏和追求在窝棚对话时达到了顶峰。“今晚,她披着烫卷过的长发,穿了件粉红色衬衫和一:条很合适的牛仔裤。耳垂上吊着晶莹玲珑的耳坠,随着她袅娜的脚步晃动闪亮。嘎诗显得更苗条、丰满和匀称,像一苗春天里水灵灵的嫩山菜,用指甲轻轻一刮,就会忽地冒出浆汁来。一些很吸引年轻小伙子的部位也都凸现了出来。小伙子们看惯了打套头,穿长裙,着坎肩的姑娘,咋一见嘎诗这身打扮,竟唤醒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欲望。”正是这种对美好姑娘的性的欲望和对未来美满生活的渴望,才促使阿普和托登他们摩拳擦掌,发奋图强,走上一条发财致富、自强不息的道路。

当然,这里还得提一提的是,70年代后出生的一些女性作家在其作品中对身体和性欲描写的泛滥,由此导致各种人物在都市社会中的沉沦和迷失,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可取的。

二、狂欢仪式

狂欢仪式由欧洲的狂欢节而来,后来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形式,即狂欢式。学者巴赫金将其主要精神归纳为消除距离、颠覆等级、平等对话、自由坦率、戏谑亵渎讽刺等。傈僳族民间小说《要一百头牛作聘礼的姑娘》里面多次描写到类似欧洲狂欢节的庆典活动以及一些和狂欢内在精神有关的意识形态。

1.“瓦气”舞会带来狂欢。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尤其是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节庆还保留着自身的特点,由于较少地受到儒家汉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他们还进行着很多尽情狂欢的节庆和仪式。这些狂欢的仪式不仅使这个民族的族人融和在一起,而且让族里的青少年男女扩大了眼界和活动范围,使他们迅速成长,去恋爱,成家,生活。

“瓦气”舞会的意义不言而喻。在“瓦气”舞会上。对男女关系的限制比较少,不像平时有严格的道德伦理约束。年轻寡妇阿纳咪可以在“瓦气”上尽情地放松自己,“小伙子们每次都争着与她靠近,用力去撞她的臀部,她毫不在乎,反而也用力来相撞”。小说也叙述了嘎诗姑娘沉迷在“瓦气”的旋律里,感受着节拍,舞动着身体,体会着身旁的男男女女。打猎英雄阿普“紧紧抓住嘎诗的手,用猎豹的机警和智慧终于美美地撞上了嘎诗丰满的臀部。他立刻感到了一阵从未有过的痛快。他的大眼睛已看出了小伙子们妒忌而自卑沮丧的神情。”确实,就此处的狂欢活动而言,它在解除传统的、日常的、扼杀人性的两性束缚方面,表现出了一种比较突出的抗争意义。而今,对两性的禁锢还是比较严厉的,不管是在汉民族还是少数民族,但每逢少数民族狂欢的节令,这种禁锢就松弛了,甚至有时还可以被冲破。

在日本每年的樱花节,外出赏樱花时,不少男子携酒郊游、纵情欢乐,对于所遇到的女子,他们偶有不大礼貌的言行或举止,一般也会被谅解,绝小会像平时那样受到严厉的责备。可见,狂欢节比如傈僳族的“瓦气”舞会,在青少年男女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摆脱传统束缚,解放自我,寻找伴侣的关键。

2.离家意识激励狂欢。

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观念深重,

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提倡子女和父母住在一起,赡养父母。但事实是,只有离开父母,离开儿时的家去追求独立的生活,才是个人摆脱束缚、真正成长的标志。《圣经》里记载: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很多少数民族民间传说就侧重于描述男性离开家出门闯荡的游历故事。比如流行于云南怒江州福贡县的小说《五兄弟》,讲述的就是五个人分别是如何离家、相聚、结拜和流浪的经历。另外,纳西族的民间小说《青蛙伙子》里有这样一段话:“安排好奶奶的生活以后,青蛙也就离开了奶奶,远走高飞了。”

在小说《要一百头牛作聘礼的姑娘》中,不仅男青年阿普有着离家去闯荡的意识,觉得城里比嘎珠雪山上有意思,就是嘎诗姑娘也恨不得飞到山外去追求新的生活。小说里描写她的想法是:“她读书后打算远走高飞,不想在这样的地方呆一辈子……”的确,年轻人只有离开父母,当独自一人的时候,才能抛却惰性,发挥出所有潜能,迅速地成人;年轻人也只有离开父母,与其他性情相投的人相聚、交流、合作,才能很大程度上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

3.平等意识促成狂欢。

在嘎诗姑娘的众多求婚者中,有一位是副区长的儿子,有权有势有钱,带来的聘礼也比其他人高出一筹。但是嘎诗并没有待他特别热情,也没有特别冷淡,待他和其他人一样。所有的追求者在嘎诗面前是平等的。在一百头牛作聘礼的条件面前,所有的小伙子都有机会,不管美丑,无论残疾与否。“于是自卑的人也快活起来,沮丧的情绪消散了。人们又欢呼起来:‘好呀,好呀!跳吧唱吧,旋转起来吧!”小说和小说中的主人公取消了等级制度,实现了大狂欢的场面。这与小说交代的嘎诗是乡亲们一口奶一口饭养大的很有关系,正因如此,嘎诗和她的爸爸在主观愿望上能够与所有人达到一种比较纯粹的平等、和谐。

在小说最后,嘎诗嫁给了名不见经传的小学老师浩学文,他既不是大伙儿公认的英雄,也并没有多的资产。只是“他一边教书,一边为嘎诗解决了种天麻遇到的各种难题。两人慢慢建立建立了感情”。然后他们巧妙地用古老的傈僳人的规矩解决了聘礼的问题。可见,在众生平等的前提下,还是应该要有感情来作航向和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和无厘头。小说这里是对狂欢和平等意识作了一点升华。

在古典小说《水浒传》里,梁山好汉们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同进共退。描写和反映的就不是平常的社会生活,而是一种特殊的农民精神解放现象,是一种大狂欢。在此平等、狂欢的基础上,他们选出大当家、二当家,排好位次,继续享受平等和自由。

三、结语

对年轻人的成长来说,从初始的教诲仪式到随后而来的狂欢仪式,既是循序渐进的,同时也是互相渗透、融合在一起的。小说通过嘎诗姑娘对求婚者的要求、教诲,以及生活中和舞会上的狂欢活动,促成了傈僳族小伙子对美和善、财富和知识的追求,从而使傈僳族男女少年迅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

猜你喜欢
狂欢成人仪式
养大成人
仪式感
仪式感
流绚夏日
试论户外真人秀节目中的快感文化传播
缺席本轮楼市“狂欢”,昔日温州炒房团今安在?
神奇的太阳
Talking strategies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