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霞
所谓意识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与物质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早就告诉我们,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据此,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法律意识表述为: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这种反应和体验是积极的,能动的。这种表述可以概括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不同层次和组成部分,正如刘旺洪教授所言:“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骨干力量,也是未来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重要来源。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逐步纳入法制轨道,实行依法治国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优化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法律素质是现代人才素质的重要方面。未来的人才如果没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就不可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人才,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更要学会用法律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学生必须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给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也难免会在大学校园中有所反映。个别大学生因法律意识淡薄,经不起各种腐朽思想的利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未成才就先期夭折,令人十分惋惜。尽管象这样的大学生是极少数,但仍然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养成严格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才能茁壮成长。这样,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3.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普通公民的一员,和其他公民一样,拥有许多合法权益。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例时有发生。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能使其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能力。
(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法律意识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观念,它是不能自发养成和完善的。高度的法律意识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才能逐步地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可以通过下述途径和方法来进行。
1.重视法制教育课。守法的前提是知法。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法制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措施。在全国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通过传授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法律知识,引导大学生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主渠道和长远措施。大学生要掌握作为一个受高等教育者所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其法律知识容量应当高于其他的社会群体,高于国家对全民普及法律常识的一般要求。高校也应该为大学生接受必要的法制教育提供充足的师资,课时及教学设施。高校要通过法制教育课,把大学生中存在的不系统的法律感,法律观,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的法律观念,从理性上提高对社会主义法律的认识,使他们真正懂得法律,自觉遵守法律,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2.多渠道进行法制教育。一种社会思想意识的培养形成,往往是多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亦不例外。实践证明,我国开展的普及法律常识教育的几个五年计划对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好形式。高校应运用各种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电影,黑板报,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持久的法制宣传教育,使大学生们能长期处于有利于培养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的社会氛围之中,这对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3.帮助大学生积极参与法律实践。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实践中得以产生和发展完善的。让大学生多参与一些法律实践活动如参与法制宣传,法律咨询活动,或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法律援助服务,旁听法庭审判或组织模拟法庭。大学生在法律实践中,可以逐步认识到法律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科学的法律思维方式和对法律的感情,并逐步形成科学的法律价值观,认识到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坚定法律的信仰。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功能
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功能结构上的先天不足,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功能未能很好地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法律意识对法律制度的积极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多事例表明,法律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决定法律本身的命运,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可见探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功能,使之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来说,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功能
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即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主要是通过传授必要的基础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要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和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掌握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积极学法,严格守法,主动用法,自觉护法。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把提高法律意识从自在的行为变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意识到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把法律当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最终实现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目的。
(二)导向功能
我们正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前,社会主义法制基础相当差,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加快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步伐,但仍未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过去制定的不少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应不断发展的客观物质生活条件,尤其是在目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尤其是加快立法、加强执法(包括司法)更显迫切。立法的前提条件是客观条件的需要,这里的客观条件除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之外,还包括公众的法律意识的现状。法律的制定就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们相关之间的社会关系,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处在较低的层次上,法律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即使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因此而增加法的实施成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与法律实施的关联程度较大,如果大学生能有较高水平的法律意识,这对法律的实施无疑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带动和促进全体社会公众对法律实施的支持。从这个角度讲,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导向功能。这种导向是相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的。
(三)评价功能
法的实施,包括法的遵守和法的适用两个方面。就法的遵守而言,法律意识的功能主要指社会公众把法律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自觉依法办事,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而就法的适用而言,法律意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专门机关的司法活动进行法律监督,保证法律得到切实有效和公正、及时的实施。在这里,主要体现的是评价功能,即对行为的正确与错误,法律是否公正,法律的实施是否有效做出价值判断,从而影响法制建设的进程。当然,由于大学生缺乏判断和辨别复杂事物的能力,因此当他们在做价值判断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评价功能的发挥。
总之,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时还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就其主体而言,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或社会公众;就其内容而言,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虽然客观上讲,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法律意识必然包括法律思想体系的理论内容,但就实际状况而言,在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中,法律思想体系理论内容的比重还是较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