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秋雄
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最大特点。不可否认,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进行德育渗透,也讲究德育渗透,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较其他学科来说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优势:一是德育内容的厚度。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关于修身养性、立志成材等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这些资源的丰富性是其他学科无法超越的。二是德育空间的广度。语文教学的广阔空间就决定了它的德育渗透也具有广阔的天地。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三是德育艺术的高度。语文教师创造性地施教,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并以此为纽带,将感性的与理性的,个人的与社会的多种美感直觉统一于完整的心理过程之中,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这是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进行德育渗透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到:
一、注重情感体验。加强美育渗透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就能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
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其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给我们营造了一种美丽、和谐、恬静的意境。喧声一莲动一舟行,我们以为作者是为热闹铺排,而恰恰相反,诗人妙笔生花,借动显静,着力表现幽静的情趣。“蝉噪林逾静”莲动并不与幽静相抵触,反而有摇曳生姿的动人神韵。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学生很快就能感知以动写静的手法,以及王维诗中有画的特征。诗句的词语是美的,画面也是清新、淡雅的,学生感性认识因此而得以丰富。而《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醉”暗点“红”。满林枫叶,火红如醉,在诗人看来,不是秋霜所打,而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在这里,色彩中饱蘸着感情,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它运用色彩,创设出了一种独特的抒情氛围。在这里,诗歌不能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对色彩的形象描绘引发读者的联想,唤起读者相应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该认真研读一些字、词、句中优美的意象,体味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让学生的阅读变成愉悦的审美过程。让学生在美的环境、美的气氛、美的熏陶中,得到美的享受。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美传情,使学生情满胸臆,使他们对美好未来充满憧憬。在这方面,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独具一格。
二、针对学生实际,增强意志教育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状况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现在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仅衣食无忧,而且人生道路比较平坦,没有什么坎坷曲折。在这种环境中,从积极方面来说,可以使中学生开朗、乐观、天真烂漫,但同时也因此使他们承受外来压力和挫折的能力较差,他们较难适应艰苦的环境,害怕吃苦,在遇到挫折时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意志和毅力的教育,培养他们在逆境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
例如,在《我与地坛》一文中,史铁生由于失去双腿,死亡的感觉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最终作者还是选择了让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成为了生活的强者。他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讲授到这部分内容时,针对学生缺乏理想、缺乏斗志的情况,我直接启发学生思考:双腿残废的史铁生尚能在生与死的挣扎中重新唤起对生命的认识,我们是四肢健全的青年学生们,为什么不能做生活的强者?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从而使一次严肃的行为养成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并很好地摆正了学生们的人生航向。
实际上,无论是在语文阅读教材内容还是在涉及的著名作家上,这方面的素材是相当多的,适时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渗透,语文教学可谓“近水楼台”。
三、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求新求活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艺术中的“求新”,是指德育渗透要有时代感,要贴近学生实际,尤其要反映学生身边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所谓的“求活”,指教风活泼,教法灵活,教学手段多样,能根据需要,充分发挥与教材中德育渗透点相关的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的作用,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以杜甫的《蜀相》为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展示成都草堂的近况,截取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五丈原前的衰飒形象,先从直观上让学生有一种沧海桑田、华屋山丘之感,使教学在一种肃穆、苍凉的氛围中展开。与此相应,教师应以深沉、伤痛的言语叙说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及诗人坎坷的经历。在讲《道士塔》时用多媒体展示敦煌艺术,如其中的彩塑像、壁画、经卷等,让学生在情境创设中体昧作者的“恨”,传达这一“可惜之情”,从而自然地培养起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总之,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综合其他的艺术手段,会起到良好的功效,随着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语文教学也更具有时代性和艺术性,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当然,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不分轻重主次一味地追求德育,而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艺术美的感悟。每篇课文都应有教学重点,不能篇篇都以道德教育为重点,否则这样机械的课就不能称之为语文课。
以上几种德育渗透方法,是我在教育实践中逐步摸索出的一些浅见。“教无定法”,只要能结合学科本身的特点,持之以恒、适时适度地进行相应的德育渗透,我想,语文教学就能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责编马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