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鸾
布鲁姆说:“有效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它是教学活动在每一阶段、每一单元、每一课时中要实现的教学结果或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达到了教师预期的目标,那么这一教学目标才是有效教学目标。
制定有效教学目标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充分挖掘教材的各种因素,体现三个维度的要求。具体到每一节课,各维度的目标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或缺。
三维目标是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三个维度,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过程与方法”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桥梁、纽带,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以及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渠道,是把握科学学习方法的途径。“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物质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结性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把握、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动力,在探索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是实现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但它不能独立或直接进行,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
2.全面性原则
我们既要考虑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每一年级、每一阶段、每一单元、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钻研整个单元教材的内容,弄清编辑者的意图,弄清本单元中每篇范文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单元训练重点在各篇课文中的教学要求和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根据单元教学的目的要求,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设计中还要考虑到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培养,考虑到单元整体目标和单课目标的统一性和从属性。
3.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对文本有准确的把握,对目标的定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植根于文本,不拔高、不牵强。教学设计要尊重文本的特点,制定出让学生了解散文《春》“形散神聚”的特点,感知文本的结构美、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尤其是品味语言的美、获得美的熏陶的目标。
4.主体性原则
《春》的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体现出教学过程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体现出教师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助动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的转变。
5.差异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也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要求。不同班级、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阅读经验、个人经历具有差异性。课程标准制定的是某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或最低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考虑到本班学情、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基本要求之外还有“了解”“感知”“理解”等层次。
6.动态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通过综合考虑各因素后在上课之前制定的。课堂上,在师生双边活动中,预设和生成常出现偏离原来教学目标的情形,这就要求我们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加以适当影响、引导,既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又保护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自主精神,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点,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环节中表现尤为突出。
阅读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读者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交流,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精神、人格。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与文本、作者产生碰撞、整合、内化,最后走出文本,形成自己的知识、精神、人格,为运用而储备能量的过程。
《春》的阅读教学过程的展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创设情境。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至关重要。
精彩的导语往往是一堂优质课的开端。《春》的导入可以从同学们对春天的深刻感受入手,为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酝酿情感;高声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灌注热爱的情绪;简洁的过渡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这一切为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积累语言打下了基础。
多种形式的朗读——老师领读、配乐读、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读、单个品味读等,也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初读感知时的配乐朗读,十二乐坊古筝曲《高山流水》中的鸟鸣声将学生带入了大自然春天的怀抱。
2.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人格,走下讲台,用亲切的态度、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目光、询问的语气、激励的语言对待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受其业、从其导。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阅读感受,在肯定中纠偏,使学生树立阅读自信,让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闪现创新思维的火花。
3.设置障碍。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大疑而大悟,不疑则不悟”。在初读感知的环节中设置认知障碍,让学生一下子说出作者的情感的确不大可能,但它能使学生的心智在“山重水复”的困惑中得到锻炼,经过品味、把玩之后,才在最后的环节中水到渠成地解决,学生最终获得由茫然到成功,由焦虑到愉快的思维情感体验。
4.逐层导读。设置了朗读方式、品味手段的多样性、阅读形式的过渡性环节:老师引导阅读——师生共同探讨——学生分工自主协作探究——小结或总结, 教师由教到扶到放,由在教中渗透学法到让学生尝试运用学法,这种迁移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老师引导阅读起了示范作用,师生共同探讨使学生向自我阅读过渡,学生分工自主协作探究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形成阅读个性、培养协作精神至关重要。小结或总结是学生最后走出文本,形成自己的知识、精神、人格,为运用而储备能量的重要一环。
5.协作探究。语文优等生带领学习小组探究,中下等生优先发言,分四大组分别探究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提高全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6.课后检测。初中语文课本是按写作话题来编写的。单元中的每一篇选文不仅是很好的阅读材料,同时又是写作的蓝本。本文在文章结构、描写方法,尤其是语言表达上的示范作用毋庸置疑,所以可考虑,布置两道训练题:诵读美和书写美。 这既是对课堂有效性的检测,又是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要遵循课堂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制定并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和方法,既要以生为本,撩拨、启发、引导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直接与文本,与大师、与老师进行平等对话,大胆质疑,由不知到知,不懂到懂,不会阅读到逐渐学会阅读;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文而异,因生而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从而提高初中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作者通联:武汉市铁四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