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低效无效或负效的问题,作为课堂阅读教学改革的“瓶颈”,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钱梦龙先生认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这样表述的:“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是接触祖国传统文化的开始,对以后进一步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起着奠基的作用。因此,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执教者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我们必须以这样的理念来指导文言文教学。在这里,笔者单就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如何达到有效高效,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
有了兴趣才产生主动学习的可能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教好文言文的前提。讲课时务必脑子里时刻牵着这根弦。
1.以故事传说引出课文。
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
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如,温故知新、愚公移山、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水落石出、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三顾茅庐、因势利导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教师只有抓住这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桥和路”,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相信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3.以精美语段引出课文。
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或长于描写,或重于叙述,或偏于议论,教师把这些精美“点心”拿出来先让学生尝一口,尝到“甜头”后自然可轻松地组织新的教学活动。如《岳阳楼记》中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其喜洋洋者矣……”,如果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地朗诵这一段,相信一定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的兴趣犹如水面,只有教师善于体察学生的个性爱好,善于激发、引导,才能兴起波澜。
二、重视诵读
文言文教学要重视诵读,而这一点正是当前文言文教学所欠缺的。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文,文辞优美,但若仅仅逐字逐句加以翻译,不仅学生厌倦其繁琐且艰深,而且“让学生在诵读中反复品味诗句的意蕴”,“要像诗一样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的目的就不可能实现,这样的教学显然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当然,“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但诵读也要讲究方法,追求情境,让学生读而有兴趣,使诵读也能成为学生的“最好刺激”,不能“为读而读”,把诵读仅仅视作一个教学环节,而应视之为师生之共同涵泳和品味的精神大餐,这样的诵读教学才会更醇美,更令人沉醉。如果学生能在涵泳、诵读和记忆的基础上,陶冶性情、积累文化、丰富语感,进而改善人格,提高写作水平,这样的文言文教学就是很有效的语文教学。
三、促进学生感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强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应该给学生留出感受、体验与理解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体验,品味,咀嚼。另外,文言文教学还需注意从以下方面帮助学生感悟,达到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的。
1.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课文涉及的有关历史掌故、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核舟记》,就得让学生清楚苏轼的性格、胸襟、抱负和他一生的际遇。
2.加强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调动情感,关注体验。以《童趣》为例,沈复描绘的是闲情,是童趣。学生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让他们回忆自己童年趣事,课堂自然活起来,学生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再如《春望》,可联系抗日战争、伊拉克战争发挥想象,体会普通人在战乱中的感受。
3.指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进而解读文本。如《记承天寺夜游》传达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体味“闲”的滋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湖心亭看雪》写出作者不同于世俗的文人雅趣,从人物的行为动作入手:张岱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俱绝的更定,架小舟去湖心亭赏雪,是迥异常人的行为,揭示出他怎样的心境呢?
四、注重课文拓展,丰富想象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广阔的想象拓展空间,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陈大丘与友期》可以结合现实社会,谈谈诚信,《石壕吏》排演成戏剧,《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根据诗意,产生想象并绘画在纸上,比比看谁画得最好,最能体现诗意。《论语十则》可根据自己的切身学习经验,谈谈体会。《小石潭记》和《三峡》可作对比阅读训练,从而达到有效高效的教学目标。
五、注重品味文言文美妙的意境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心态、审美趣味。正像诗人流沙河所写:“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培养起中国人的特有的审美情趣。苏轼夜游承天寺,见庭中月辉清澈,竹柏摇曳,他就像悠游于“空水积明”中的鱼儿,自由自在,他忘怀人间得失,胸襟如同月光那样澄澈。当他慨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时,我们懂得他的心声:何时、何处无良辰美景,然而有“闲情”欣赏它们的人太少了。苏轼的欣喜和感慨相交,正是人的精神生活丰富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在体味生命意蕴,学生从中悟得在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活里,学会忙里偷闲,在审美世界中驻足,时常欣赏世界,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这样的生活才是诗意的生活,即高品质的生活。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性的语文教学。
六、激励性评价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不是随波逐流,这更能激活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或发给他一个“创新卡”,或授予他创新能手的称号等,这些都能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达到有效性教学目标。
总之,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项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目标。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法,1997,(4).
[2]邓芳梅.怎样讲好文言文[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2).
(陆忠东 浙江省开化县第二中学32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