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莹 连国义
今天,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同和重视。作为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必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通过文学历史、文学人生和文学作品的评价与体验,使大学生具备古典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领会人文精神。它有助于完善人格,提升文化素养,获得审美和精神愉悦。
一、地方高师院校古典人文素质的教育窘境
我校古代文学教研室以全校文化通识课程《中华文学经典导读》的授课为契机,试图全面了解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古典人文素养的教育状况。并制作了“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情况调查问卷”,针对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语言文学、美术、体育教育等五个专业,就古典人文素质的基本认识、教育方式、教育程度、教育环境以及教育传统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文理科各100份。通过调查与分析,笔者发现了地方高师院校古典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和面临的窘境。
(一)平衡危机。调查中,56%的问卷认为科技对于社会的贡献更大,人文素质教育居于次要地位。32%的问卷在“人文素质与人文教育感言”中针对中国古代文学对于社会进步的意义、人文素质教育成功的标准和效果等方面提出质疑。古代文学教学对于人文素质的促进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成功”的评价标准是抽象的。问卷中暴露出科技与人文的平衡危机与人文教育中古代文学素质教育边缘化的问题。
(二)应试传统。调查中,61%的学生认为在阅读经典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关于古代文学的知识性内容,但出于应试需要,教师的主要注意力放在知识性和方法论上,知识尚未内化为人文思想与精神。教育者应重视古典文学中的人文精神和传统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氛围缺失。调查中,73%的问卷认为学校中接受的人文教育主要来自专业教师和专业课程,46%的学生阅读过《大学语文》教材,37%的学生阅读过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86%的学生表示对于古代诗词、小说、戏曲的了解主要来自中学教材和大学通识课程。调查表明地方高师院校的人文氛围比较淡薄,课程与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尚未完全地发挥。
(四)快餐文化。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获取古典人文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教学、阅读和影视。78%的阅读的内容主要覆盖文本、随笔和学术著作。48%和37%的学生选择观看的影片类型为娱乐片和文艺片。古典人文素质不仅仅体现为信息、知识的量的累积,更重要的是价值、传统、精神的感知和传承。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丰富,富于个性,但是这种文化快餐的营养性令人担忧。
二、地方高师院校古典人文素质的培养策略
正视地方高师院校古典人文素质培养面临的困境,我们将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入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包括文学史与作品选两部分内容和三部分任务。任务分别是:基本常识、理论、规律的讲授,提高学生的诵读、鉴赏、审美能力;领会作品中的思想与精神内涵,传承文化传统;利用教学过程培养生动、优美的心灵,获得审美和精神愉悦。笔者将有针对性的从意义发现、氛围营造、知识引导、方法转变等四方面寻找解决对策。
(一)意义发现。《周易》中强调“人文”的教化作用:“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素质是“成为人”和“发展人”的一种内在品质。许多有识之士特别强调人文教育对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杨叔子院士指出:“没有科技,一打就垮;而没有人文,就不打自垮。”人文素质中最重要的是人文精神,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更是集中体现了人文精神,它润物无声,积淀成“文质兼美”的民族文化心理,实现“以文教化”的目的。古典人文素质教育的尴尬源自人们意识深处的功利思想、非人文学科对于人文因素的忽视以及自身教育方式的缺陷。人们应该认识到人文与科技共同构成了社会进步的动力,提升大学生古典人文素质的路还有很长。
(二)氛围营造。校园人文氛围的营造和教学活动是互相影响的。地方院校的历史、实力与名校存在差距,学校在关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和生源质量等问题的同时,更应发扬大学人文传统,营造自由、平等、和谐、人文的校园氛围,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开展古代文学讲座、讨论班、经典诗词诵读、文学作品排演、诗词创作等活动。学校的人文氛围和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师范生的素养和品志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帮助他们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延续人文传统和精神。古典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正如韩愈所说“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方霭如也”,经过校园人文氛围的滋养浸润,学校、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成长和进步。
(三)知识引导。人文素质的培养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对于知识的体验、感悟需要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实现从知识到精神的升华。高师院校古代文学课程在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课程之外,应该针对全校学生开设文化素质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质,采取中华文学经典导读、传统文化概论、诗词专题、小说戏曲专题等形式,在历史与文学的进程中探寻规律,树立文化偶像,实现古代文学的关怀和教化作用。教师通过教学实现价值的感染,潜移默化。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感受伦理、审美的愉悦和指引,获得丰富、特殊的生命体验,进而对自身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确认和追寻。同时地方高师院校可以根据实际开设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课程,提升人文素质。
(四)方法转变。学校与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和方法的改变提高教育的效率。地方高师院校学生的古典人文素质教育应该针对学生就业展开职业人文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从师能力和品格,又可以增强了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同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教育与实践结合,开放的,人本的培养学生的古典人文素质,改变重视文化知识传播,轻视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古代文学课程可以由教师设定《阅读书目》,将课外阅读与课内讲授结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将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形成学生的文化底蕴、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践开设选修课程和学术讲座,开阔视野,培养研究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查阅资料,专题讨论、撰写论文,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家、作品进行分析阐释,得出评价性、体验性结论,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个人文素养与能力,真正领会人文精神和传统。学校可以开设网页讨论区,建立师生互动,自由交流的平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的热情、进取和创造性,又要校正他们的偏激、浮躁、脆弱的弱点,培养出弘毅致远、学高身正的师范生。
三、地方高师院校古典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可以提升师范生的人文素质,实现以下培养目标:第一,重视自我修养,富有人格力量。古代文学是古代文化精英用灵魂写就的历史,强调修身养德和社会责任的承担,通过古代文学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亲近、理解、传承人文精神和传统。第二,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文化品味。通过古代文学的学习,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使学生做到文理通达,将审美与创造结合,实用理性与人文关怀结合。第三,关注内心情感,感受审美和精神的愉悦。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真诚而灵动地反映了作家对于宇宙、历史、人生、命运的探索与关怀。通过高师人才古典人文素质的培养,使更多的学生获得心灵震撼和审美愉悦。
作为高师院校的古代文学教师将知识、精神、传统延续下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出生动、丰富、舒展、均衡的师范人才,是教师的神圣使命,同时它使得整个教师群体的生命意义得到扩展和传承。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实践》,黑高教函【2008】8号文件2008年2月20日批准。)
参考文献:
[1]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李莹 连国义 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157012)